总是媒体记者赵云/文件厅/照片
责任编辑:何英丹
专家名片
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ICU主任。同时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休克农毒毒毒症学会常任委员会、中国老年学会急救分会常任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协会委员、中国医学会急救医学重症医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重症分会委员、浙江省重症医学分会委员、浙江省《中华急症医学杂志》编委等职务。主持和主持了多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在治疗急胃病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只有黄生气了。
下属医生不具备完美的处理方式,平日里总是笑嘻嘻的她在查询中大发雷霆,连连追问。(威廉莎士比亚、斯图尔特、STARTER)(START、STARTER、STARTER)系里的医生默默地站在她对面,他们都知道,在黄主任眼里,没有做到“最好”的二十多年来,她的“最好”追求从未松懈。
什么是“最好的”?对于黄来说,“最好”是把最有效的时间和最有效的资源用于最需要的患者。“最好”是抓住最好的治疗时间。“最佳”是为患者提供最合适、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最好”是竭尽全力使生活的希望成为现实。要敬畏和亲切地对待所有的生命。(约翰f肯尼迪)。
尽管对“最好”的执着,但有时黄曼显得格外苛刻。但是,不久她的同事们发现,天生笑脸的她实际上很温柔,很温暖。尤其是对待患者的时候。
竭尽全力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病魔和死亡徘徊在其间。
这里的大部分患者被多台仪器包围,处于昏迷状态。仪器到处发出掉落的铃铛声,任何奇怪的声音都会使穿着ICU急救服的医生踩着被称为“风化轮”的平衡车迅速跑过来投入战斗。(这是一场战争) (一场战争,一场战争,一场战争,一场战争,一场战争,一场战争,一场战争,一场战争,一场战争,一场战争)。
ICU的病房与医院的其他科室相比似乎非常安静。但是在安静的表面下,搏斗死亡战斗的战斗随时可能发生。
事实上,在大多数普通人的认识中,ICU是医院中令人恐惧的地方。进入ICU几乎等于宣告死亡的到来。但是,在ICU工作了10多年,但只听到黄的这个地方充满了希望。
“在ICU中,一般治疗三种类型的患者。第一类来医院的时候已经是危急患者,需要抢救。第二类专业疾病的危重阶段或其他系统的并发症发生,从其他专业科室转移过来。第三是手术非常困难,或者患者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需要普通手术的患者,为了更好地保护他们的生命,帮助患者度过手术期。”她对记者说。“这三类中任何一类都能救活的患者也比没有成功的患者多得多。”
浙江医生2元滨江原区的ICU有40张床。这个规模在同级医院不算小,但这个地方全年都很难找到。由于资源有限,黄曼在对待患者时一点也不允许疏忽。
“我是个很有力量的人。”从健康界、生命相互依赖的医学生的誓言开始,在对待患者时竭尽全力成为她最自觉的实践。(莎士比亚)。
她的嘴角总是挂着这样的话。"好医生都是病人教的."为此,她每次和患者相处都很细心,很有耐心。在她心里观察病人没有秘诀。最好的方法是靠近一点。
每天早晨查房的时候,刮风的她在患者身边放慢速度,说话温柔地叫着患者的名字,仔细检查患者的治疗情况。有时候,她看到病人的外貌不太整洁时,即使病人还没有清醒,也嘱咐看护人洗头发、洗脸。
她说,在ICU时代,这些患者是“我军”。她的心时时刻刻在部门里担心。“在ICU里,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上午还在和你谈笑风生的病人下午突然不行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但是我经常说,没有突然发生的事情,只有没有发现的问题。因此,ICU医生要细心、细心,尽可能多地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
十多年的经验使她对患者的微妙变化非常敏感。有时候,她也不知道病人到底有什么错。
劲的时候,科室里的医生们,就会发现他们的主任,一次又一次地去查看那个病人。而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他们就知道,这个病人需要多关注一点,直到那些细微的变化被一一发现。用尽全力,也已经成为了她的人生习惯。
八小时之内是如此,八小时之外,也并不例外。除却ICU医生的日常工作,作为主任,她还需要处理科室里大大小小的事务。而在浙二这所研究型附属医院里,身为博导的她,也有着不少的科研与教学任务。
“每周一的晚上,是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吃饭,一起学习的时间。”面对学生,她同样是全心付出的,“人家把孩子托付给你,你就必须要负责。这些医学院的孩子又学得这么辛苦,你不给他们一些关心和支持,他们怎么能坚持下去呢。”
ICU高强度的工作、主任的职责、科研与教学的压力,将她的睡眠时间挤压到每天至多五个小时。她的学生们也开玩笑说,在黄老师的世界里,晚上十一点前睡觉是可耻的。这让她成为了一个只喝美式的咖啡控。每天三五杯浓咖啡,是她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滋味。
她的手机,唯一无法接通的时刻就是在飞机上。每一次出差,当飞机降落之后,她就会第一时间恢复通讯,而打出的第一通电话,从来都是给同科室的医生。
“人可以离开医院,但病人决不能离开脑子。”这是她作为一名ICU医生的责任心,也是她挑选医生时的唯一标准。
“这就是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有时病人家属着急了会说,如果你家里人这样了,你会不管吗?这是气话,有些年轻医生听着也会觉得刺耳刺心,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对。”她解释说,“如果真的是你的家人住在这里,不管是不是休息时间,你都会打个电话来问问。如果有状况,那你一定会赶过来。作为家属,这是一定的;作为ICU医生,这是必须的。生生死死托付在你的手里,没有极为高度的责任心,怎么能够承担呢?”
当然,成为优秀的ICU医生,责任心是最重要的,但仅有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ICU医生的每一天,几乎都可以用险情跌宕来形容。搏斗生死间,修行路漫漫。精深的专业素养、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冷静又理智的强大内心以及对时间的把控和统筹,缺一不可。
当两个病人同时发生心脏骤停,而医疗资源又有限的情况下先救哪一个?这个看起来难以抉择的问题,对ICU医生而言,并没有太多的纠结。“这种极端的危急情况下,除了同步呼叫救援支持,哪一个情况更危急,哪一个对病人愈后的意义更大,就先救哪一个。”这样的选择,也许听上去有些残酷,但就医疗的公平性而言,无疑是最佳而且唯一的选择。
敬畏生命,是医生的第一品格。在ICU,这句话的重量要更添几分。除了自然规律与医学局限性所造成的死亡,黄曼并不能接受其他任何原因而带来的生命逝去。在那些拼尽了全力也没能挽回生命的时刻,一向积极乐观的她,也会被打到情绪的谷底。“我会觉得自己没用,会设想如果换一个更厉害的医生,这条生命是不是就还有机会。”低谷之后,她会迅速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如果这一个病人我没有救活,我就会对自己发誓,遇到下一个同样的病人,我绝不让他死。”为了践行对自己的承诺,每一个病患,无论成功或是失败,她都会花时间与精力去回顾总结,并在自省中,为下一次的赢增加筹码。
五分钟的信任法则
因为特殊,ICU的病人与家属之间时常无法进行交流。在短暂的探视时间里,看着至亲至爱,遍身管子地被一台台仪器包围,揪心与慌乱,是肯定的。
这就让ICU的医生,在救死扶伤的本职工作外,还需要做好与家属的交流沟通。对于这项在黄曼眼中“太重要”了的工作,她也有着严苛的标准——五分钟内建立信任。
“因为你必须要用最少的时间赢得家属最大限度的配合,才能用更多的时间来发挥你的专长,真正为病人做诊治。”深谙在ICU工作就要争分夺秒的她,永远都需要把最有价值的事排在最优先的位置上。
在浙二ICU的谈话室里,并没有常见的设于医患之间的围栏。两张弧形的小桌分立两侧,桌边摆放着几把椅子,墙上的风景画温馨而宁静,几盆蓬勃生长的绿植,似乎在提醒着人们生命的价值。
这样不寻常的布置与摆放,来自于黄曼的坚持。在她的眼里,那道物理上的围栏会映射在医生与患者家属的心里,让彼此从一开始就处于对立的状态。“可我们之间的关系,原本应该是平等的。有了平等与尊重,信任才有可能存在。”
在每一场谈话之前,黄曼都会以专业的标准,充分掌握病人的全部信息。“这样,你在面对家属时,他们会觉得你是认真的、负责的、可以托付的。”
然后便是够坦诚。她会坦诚地告诉家属,自己的局限性跟能力所能够达到的最高高度在哪里,她甚至会直言,这样的病例,之前从没有救治成功过。
同样,在这个阶段里,她也会从家属的言行举止中捕捉重要的信息。“一个是经济条件。这个问题没法回避,患者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是一定要考虑的。好比病人负担不起腹腔镜手术的费用,但能负担起开腹手术的费用。那即便腹腔镜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个更合适的治疗方案,也要尊重患者的选择,让病人在能够承受的经济压力下又可以把疾病治好。当然,国家也一直在积极推进医保事业来解决这些问题。”她举例解释道,“另一个是情感。情感的亲疏会直接影响家属的反应。如果躺进ICU的,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有冲动、有失常,都是需要医生去理解的。
在做好前面那两步后,她才会以医生的专业身份去沟通。“这个沟通,一定不是解释。因为医学的专业性太强了,如果医生把自己陷进给病人家属解释专业医疗问题的泥淖里,就很难解脱。”她说,“这个沟通,也一定不是推诿责任。如果医生不做认真的沟通就将选择权拱手交给家属,然后在病人出现情况后说这就是家属的选择,那在我眼里,这个医生一定是不合格的。”
在她看来,医学的八年专业培养及后来的临床积累,就是为了以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家属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医生要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比如手术。凡是手术,皆有风险。但哪怕这个方案存在风险,也要用最专业的态度去告诉家属,风险是什么,有没有应对措施。对家属来说,这样的信息才有价值。”
最后便是预见性。以专业的知识去预判病人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在沟通时向家属说明。“告诉家属,病人大概要多久才有希望走出ICU,这期间病程可能怎样发展。”这样,当一些情况出现时,家属才不会慌乱无措,才能配合医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坦诚、专业、充分预判。带着五分钟建立信任的法则,她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沟通难题。而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个法则之所以奏效,其实还有着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她的心总是能与病人家属站在一边。
曾经,有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女孩住进了浙二ICU。眼看着病情已经有了起色,女孩的父亲却不论医生如何劝说,都坚决要求出院,原因是经济上已无法负担。面对这种情况,科室里的年轻医生们都愤懑地议论纷纷:“天底下哪有这样的父亲啊?”“砸锅卖铁也应该给女儿治病呀。”
也许是因为人生阅历更为广阔,黄曼觉得自己能够理解这位父亲的处境:“我相信他一定是走投无路了。作为父亲,要因为自己无法负担费用而亲手放弃女儿的生命,他心里也一定是不好受的。”
她决定亲自出马,去和这个看起来薄情的父亲谈一谈。原来,女孩的医疗费用早已压垮了这个家庭,这位“狠心”的父亲手中所剩的钱,仅够他将女儿带回老家,他怕如果继续接受治疗,不但医疗费用无力承担,就连回家的钱也分文不剩。
“再给我两天时间,好不好?”深知女孩极有可能挺过这一关的黄曼与女孩的父亲商量。
“两天保证能好吗?”生死攸关,没有任何人能给保证。
“那这两天的费用我们来帮你,可以吗?”
“不行。那我不照样还是欠钱的嘛。”女孩的父亲非常固执。
这句固执的拒绝,让黄曼一下子意识到,这个父亲是在维护他的自尊。要这位质朴善良的父亲接受帮助,欠款治病,他既怕人财两空,更觉颜面全无。
再多的沟通显然也将是徒劳的了。可她实在无法接受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在完全有希望活下来的情况下,回家去等待死亡。于是,她叫来了女孩的主管护士,让她去告诉女孩的父亲,说之前的账算错了,账户里还有钱,能够支撑两天。然后,全科室的医护人员一起为女孩募捐,凑了一万多元钱,把女孩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最后,女孩的父亲带着脱离生命危险的女儿和一张坚持写下的五千元欠条离开了医院。
“不过,这件事倒还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原本我们都以为,她父亲写下欠条只是一个形式,谁也没想着他会还。”可几年后,这位父亲真的带着五千元钱和一段女儿的视频来找黄曼。“我想,这也足以说明,当你真的把心掏给患者的家属,他们也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回馈你以信赖。”
性命所托
平日里,总有人和黄曼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她不再做ICU的医生了,最适合她的工作,也许是写小说。
“故事太多了。”每天,与死亡短兵相接,与人性袒露相对。这四十张床位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故事,早已数不清。
而每一个生死故事,也都让她更加明白,为医之道,不仅要技术精神,更需大德至深,大爱至简。
去年,一位中年女士因突发心源性休克住进了浙二ICU。生死悬于一线,是黄曼和团队医生一起,竭尽全力将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但危险依然存在,唯一的解决之道是做心脏移植手术。可是,合适的捐献器官要等多久才会出现,谁也无法给出答案。尽管黄曼与她的团队给予了病人贴心的照料,烦躁与焦虑还是悄然袭来,病人渐渐变得不愿意配合。直到有一天,这位病人无意间听到了悦耳的琵琶声。“她就和我说,想要现场听一听。”
原来,弹琵琶的是ICU的一位年轻医生。黄曼得知了病人的心愿后,就让年轻的医生抱着琵琶来到病床前演奏了一曲《六幺》。美妙的音乐重燃了这位女士战胜病魔的斗志。终于,她等来了适合于她的捐赠心脏。
手术前夕,在病床推出ICU的那一刻,黄曼走到她的身边,俯下身对她说:“加油!等你好了,就走着来看我。”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铿锵有力的琵琶声与她的这一句“走着来看我”,真成了这位病人坚持下去的力量。今年的情人节,这位女士不但已经可以顺利行走,还开着车,带着一大捧鲜花来了。“她告诉我,在治疗初期发生的种种她都已不记得了,只记得这句‘走着来看我’。”诺言的喜悦兑现,让重生的女士与黄曼,都非常开心,“这种成就感,就是这份职业给我的最好褒奖。”
但也有很多时刻,生命的消逝无情地发生在眼前。尽管医生的专业素养,不会在这样的时刻把她的情绪拉扯地七零八落,更不会影响她的工作,可内心最柔软的那个角落,依旧会在某些瞬间,像突然被扎了一下似的,让她无法仅以理性去对待眼前发生的一切。
“我真的很少被这样的情绪左右。但那一次,我一下子就觉得我做不到全然理智了。”那是一条年轻的生命。一个因为恋爱纠葛而冲动喝下了整瓶百草枯的男生,未满二十。刚到医院的时候,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究竟意味着什么,直到他的肺部开始出现纤维化的症状。“那时候,服用百草枯几乎就没有有效的救治办法。脏器衰竭、窒息而死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随着小伙子的血氧饱和度不断降低,气管插管成为了必然的救治方案。
“我们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在插管前,我实在没有办法就这样去进行操作。”看着眼前这个有些懵懂的青春少年,想到他即将永远地失去声音、失去生命,黄曼的心被刺痛了。“我就问他,有没有什么话,需要我转达给他的父母和家人。”
就当所有医护人员一起静默地等待着这个青年在世界上最后的话语时,这个即将与世界挥手告别的男孩却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诧异的话——
“他说,我想吃个包子。”
黄曼震惊了。短暂的震惊之后,她陷入了纠结之中。原来,气管插管需要绝对禁食。给他吃这个包子,之后的操作中很有可能发生窒息的情况,可这是这个年轻的生命最后的愿望啊!
“那是我第一次去面对这样的情况,太意外了。”纠结片刻,她决定满足这个普通却令人心碎的愿望。她让人迅速去给男孩买了一个包子,然后陪着他把包子吃完,接下来,她和她团队里的医生用最谨慎的操作给男孩进行了插管,一切顺利,意外没有发生。
但那个包子却印在了黄曼的心里。“那一次之后,我就开始思考,人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死亡。”
死亡,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都不愿多言的词语。即使在当下这个时代,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仍旧是个需要避讳的话题。然而,不知死,焉知生。选择怎样面对疾病、面对死亡,在黄曼看来,与选择怎样面对生活一样重要。
在“最后一个包子”的事情发生之后,黄曼有了一个新习惯:“晚上值班,没有事情的时候,我就会拿个凳子,坐在清醒的病人身边聊上几句,哪怕我知道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最后的时间里,让他们被听见,可能也是一种安慰。”
而出乎她意料的是,这个新习惯,竟为她带来了她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给她这份礼物的,是一个生命只剩下最后一个月的癌症晚期患者。
这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师傅。虽然收入微薄,但他有着一个深爱他的妻子,一个帅气的儿子,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这个病人挺特殊的。”原来,自从得知丈夫患癌开始,坚强的妻子就决定隐瞒病情。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个平凡的女性想尽办法伪造病例、避谈真相。可她精心而深情的包装并没有阻挡住病魔的脚步,男人的病情还是恶化了,他住进了ICU。
“其实,我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我觉得病人有知情权。”可即便如此,黄曼也尊重了这位妻子的选择,在日常的工作中,配合她一起“演戏”。
有一天夜里,黄曼值夜班空下来时,那个司机师傅也正好醒着。她便坐在他的床边,听这个生命额度所剩无几的中年男人讲自己的人生故事。“他精神挺好,絮絮叨叨地和我说了半天他的奋斗史,说完之后,又意犹未尽地和我讲起了他未来一年半的规划。”
看着眼前眉飞色舞地描绘着未来的男人,黄曼心里百味杂陈,到底要不要说出真相。思忖再三,她选择了不再隐瞒。
“我觉得他是个坚强的人,一定可以接受事实的。于是,我问他,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但这个秘密只能我们两个人知道,你愿意像一个朋友一样和我分享这个秘密吗?”男人瞬间沉默了。原来,他其实早已知道自己的病症,他也知道妻子的苦心隐瞒,他也是这部温情悲剧中一个称职的“演员”。
“黄主任,我到底还能活多久?”谜面被揭开,他在寻找那个残酷的答案。“一个月。”黄曼再一次选择坦诚。深夜里本就寂静的病房此刻变得更加寂静,静到她仿佛都听不见这个病人的呼吸。“他就握着我的手,一句话也没有说。”
很快,这个病人申请出院。因为知道这一次辞别即是永诀,黄曼在他办理出院的那几天,便有些刻意的回避。可病人临出院之前,还是把她叫到了身边。“他递给我一个纸条,纸条上是一个电话号码。”那是这名患者儿子的联系方式。“他和我说,他儿子是非常罕见的RH阴性O型血,以后只要我的患者有需要,他儿子保证会来无偿献血。”
握着这张纸条,见过那么多生死的黄曼泪如雨下。“后来,我也从没有打过这个电话,但这个纸条我一直保留着。”回忆往事,她仍然克制不住,语带哽咽地对记者说,“我想,这是我这辈子收到过的最珍贵的礼物。”
这样的故事,在黄曼的职业生涯里还有太多太多:从昏迷中苏醒的程序员,因为她平日里的耐心照料,说出的第一词竟是她的名字;失去心跳的患者在她的坚持下经过长达六小时的心肺复苏后,终于夺回生门;经过抢救保住生命的成功CEO为了表达敬意,在春节期间来浙二做了整整七天的志愿者……每一个被挽回的生命,都是她从医路上闪闪发光的勋章。
然而,对于这些成功被救治的病人,她却经常会选择遗忘。
或许是医生的职业习惯使然,如非必要,她很少会把联系方式给病人或者家属。即使加了微信,病人救治成功了,她就会告诉人家,她要把微信删了。“因为我是个很劳心的人,有未读消息或者未接电话,我都是一定要回复的。”她也从不保存病人的感谢信息。病人能成功走出ICU,对她来说,就是奖赏。
但她的手机里却存着不少没能救治成功的病人家属的联系方式和信息。这些信息里,有许多是“负能量”。
“有些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留着这些‘负能量’。其实,一是自省,医学无极限,我们都要再接再厉。二是我和他们站在一起努力过。我理解他们的痛和伤。如果他们还需要一个渠道倾诉,或这是能帮到他们的唯一方式。所以,我会留着他们的微信。”
与世间所有的学科一样,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生也无力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相抗衡。“但给予病人和家属安慰,是一定能够做到的。” 行年愈久,她愈体味到了那句医学经典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深刻意义,“有一个中年男士,事业家庭都很成功。可他的儿子却被淋巴瘤夺走了生命,而且从确诊到逝世,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到清明节、他儿子的忌日,他就会给我发信息,倾诉下心里的痛苦。他说这些话没法和家里人分享,因为儿子的离去对家人的打击非常沉重。虽然我也不能为他做什么,但至少可以安慰安慰他,给他一个宣泄情感的出口。”
有人说,每一个ICU医生与病人都是生死之交。对于每时每刻都奋战在生死间的黄曼来说,这句话没有一丝一毫的夸大。在这个没有炮火硝烟的战场上,身为统帅的她,仿佛从来不知疲倦。她比任何一个士兵都睡得少,也比所有人承担的责任都要大。面对生死,她深知自己有太多做不到的事,也正因如此,她才会在每一次能够拼尽全力的时候不遗余力,在每一个可以给予温暖安慰的时候毫不吝惜。
生命至上,每一场战役,她想要的都是赢。
采访手记
这是一场从准备提纲到采访再到写稿,都让记者泪眼蒙眬的采访。
这个情况,如果让黄曼知道,她一定会笑语爽朗地下结论:“这样的人,肯定不能做我们ICU的医生。”
的确,从事这个除专业知识水平外,还有着诸多极为严苛要求的职业,是需要一定的天赋。
冷静、理智、细致入微。黄曼无疑是有天赋的。但天赋之外,究竟是什么让她在这个旷日持久的战场上,以超乎想象的状态,坚持这么多年?
这个问题让记者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走进她的办公室——
她的办公室里,挂放着一套樱粉色的套装裙和一双黑丝绒的高跟鞋。虽然,大部分时间里,它们的主人都只能穿着深绿色的急救服和墨蓝色的防滑鞋。
她的办公室里,还有着一个假山精致的小鱼缸,红红的小鱼游走在细细的水草间,依然惬意。虽然,大部分时间里,它们的主人也无暇欣赏。
然而,这些美丽的生灵和物件,却无声地解答了记者的疑惑。对生命的无上敬畏、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才让这个笑靥明媚的娇小女士,在这个险象环生的生死场上,勇猛而坚强。
(本文部分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1.《【ICU名言】ICU博士的自白:每天在生死之间奋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ICU名言】ICU博士的自白:每天在生死之间奋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89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