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对写作和写作教育的8点认识。
白金之声
写作和写作习作是小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习作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也是人们一直在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这篇文章计划从八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写作和写作的目的:樵夫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正如陶行知老师说的:“要教会一切,追求真理,学习一切,学会成为真正的人。”只要我们承认语文教育的教育功能,就能清楚地看到写作和写作教育明显的教育性。古人把“立德”放在“立言”上是很有洞察力的。现在有些人认为小学不需要写文章或写作为别人着想,在他们的意识里,作文是假的。这纯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叶成涛老师在1983年春节写了一篇题为《作文与做人》的文章,这个题目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该节内容如下:
“比如去年高考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考生带头,有理论,发挥,肯定能得高分。但是他离开考场,推开公交车,靠窗坐在前面,明明是白发老奶奶拿着筐挤在他膝盖前。他只是以为没看到。(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公共汽车名言)你说这个考生的作文卷子要高分吗?就像我说的,别说高分,我一分钱都不给。他连给老太太让座的起码的好习惯都没有养成,还有什么资格谈论“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也许有人说你太认真了。那是作文,那是考试。是的,这是考试。公交车上不给老太太让座才是真正的考试。他一分钱也拿不到。门当然要做,但重要的是做人。单击
“人是作文的灵魂,写作是心灵的喷泉。”培养一个人如何写作,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培养一个人如何成为人。(萧伯纳(Show LATLER)新课程环境下的写作、习作教育从“人”开始,回到“人”。因此,教师要树立“为人写作”的教学理念,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的高度,写作和写作教学。形成学生人格和发展精神世界不能停留在语言层面,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和习作找到人的真谛。写作和写作的过程,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将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先成为健全的人,然后写健康的文章,使作文和教书协调一致。(约翰f肯尼迪,教育)从学生到社会,再到自然,再到生活,观察认识,经验领悟,信息捕捉,素材提取,构思,运笔城门,每个角落都让学生感受到真心,认识真理,陶冶灵性,升华思想。充满人文底蕴和人格魅力的文章。
第二次写作,练习的性质:练习
作文的名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隐藏了“作文”的表达,低年级作文训练被称为“写作话”,高年级作文训练被定为“习作”,到第四学段被称为“写作”。这里没有深意。只是为了降低小学阶段写作的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不再要求小学生的写作“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详细恰当”。这些变化首先是由小学写作和习作教授的性质决定的。小学生写作或写作是练习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看到、听到、思考和亲身经历的事情。小学生写作是在教学情况下进行初步、简单的表达活动,旨在通过基础的写作练习,培养小学生基本的文字表达和交流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小学生的文章和习作不是成人的创作和作品。这是儿童用语言文字表情表达意思和沟通的综合训练。因此,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提出基础要求,用成人作品、报纸文章的衡量标准要求学生,或者用教师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要求学生的偏向。有一段时间,将文章、文学创作学的高标准转化为对儿童写作、写作活动的要求的偏向越来越普遍,小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减少和写作兴趣消失了。这种高要求将教师、家长、学生的视线从对写作活动中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性关注转移到对写作结果的技术要求上,然后将写作等与儿童多方面素养相关的综合性生命活动简化为单一的技术追求性活动。也就是说,在学校里,学生的写作活动属于“练习”的性质,是一种“涂鸦”,是启蒙训练、开始训练、写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而不是替别人说话,要求不能太高。
古人有一个很好的写作理念,即写作要从写“胆门”开始,逐渐转移到“小心门”。也就是说,在学习写作的早期阶段,不需要强调各种规则,要让小孩子大胆地写,所以不需要过分强调低年级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差异。心里想,把嘴里要说的话写成文字,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成为一种轻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用我的嘴”。我认为低年级学生没有“写作”意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敢写。强调这一点的同时,在小学生普遍存在写作恐惧心理的今天,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小学生,小学生,小学生,小学生,小学生)
写三个字,练习主题: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写作和影响习作教学效率的“根深蒂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段时间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写作和写作教育的“费时低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写文章,习作指导苍白无力。
目前,在写作、写作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热衷于“教学”。盘问制度,教选材料,教育构想,教育表现,语言。这种“纸上谈兵”的指导对学生的文章和习作水平的提高确实微不足道。直到小学毕业,仍然有很多学生害怕写作。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原因是老师一直在主动教学,学生一直被动。
学”。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始终处在被“牵制”的地位,天长日久,自我的创造力就会消失殆尽。第二,写话、习作修改千辛万苦。
现在很多学校仍旧沿用过去的作文评价修改方式——学生只管“写”,老师尽力“修”,老师辛辛苦苦批阅完毕,把作文发到学生手中,总希望学生有所领悟,但学生看到作文本,所关心的是评语的好坏与得分的多少,至于再次“修改”就很少有人关注了。
从命题到批改,这种“师授作文”累了教师,害了学生。一些学生的文章之所以写得干瘪乏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统得过死而造成的。整个教学过程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作只不过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真正创造的快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验。
写作是心灵自由释放的创造活动。写作的主体是学生,写作的核心也是学生。关注生命主体的发展,唤醒生命主体自我进步的渴望,使之在自由的天幕下,发现自我,丰富自我,展示自我,让心灵轻舞飞扬,这是我们写作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省时高效,我们应当下放学生习作的“自主权”。在每一次习作时,教师都应使学生明白写文章是自己的事儿,教师只起指点和帮助的作用,不能越俎代庖。看到一个题目后,应独立审题,搜索记忆中的素材,并独立成文,独立修改。另外,教师应常常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自由命题和选材的机会,提倡学生自由写作,学生想写什么,想说什么,就让他们尽情地倾吐,教师不必强求一律,更不能横加干涉。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说别人所未说,从而表现出每一个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
为了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启迪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激情荡漾地投入写作,我们应当注意“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使写话、习作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实践。
四写话、习作的源泉:生活
先说一个笑话:
从前,有个秀才,要上京城参加考试。为了这个事,秀才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忧虑万分。秀才的妻子看见他这个样子,就问:“你们考试,不就是写篇文章吗?未必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困难。”秀才烦恼地说:“你们生孩子,是有一个孩子在肚子里呀!我这次上京城参加考试,肚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有,叫我生得出文章来吗?”
这个秀才的烦恼,在我们现今的小学生中也有。作文时,常见一些学生皱眉头,咬笔头,搜肠刮肚地“挤牙膏”,实在没话可说,只好来一个“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以假话、套话、空话来凑数。
陆机在《文赋》中曾这样写道:“瞩万物而思纷。”意思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写作的源泉,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均源于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生活。
我们知道,人们写的文章,无论是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还是写纷繁的社会生活,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要想写好文章,首先就要科学地、细致地了解客观事物。烂熟于心,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初学写话和习作的小学生提笔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也不知该怎样去写,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带有普遍性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因为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又是人们创造发明的基本能力。作为文章,从内容上说,它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从形式上说,它是书面化的口语。但是要把客观事物、思想感情变成书面化的语言,却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对某一种事物观察较为细致,有切实的了解,才能谈得上准确地反映它,写什么的问题才能够得以解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要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小学写话、习作教学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是第一位的,“怎样写”是第二位的。学生只有面向生活,热爱生活,熟悉生活,做起文章来,内容才会充实,语言才会生动。
生活无处不飞花。对学生来说,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各具风姿;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奥妙无穷;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魅力无限。变幻莫测的自然万物,永远使孩子们感到新奇,充满探究的欲望。然而,长期以来,对安全等问题的顾虑,致使一些学校将学生桎梏于四面合围的教室里,学生亲近不到自然,更写不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因此,注意让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从“家庭——学校”这两点一线的小天地里走出来,还给他们一双慧眼,到社会大环境中和大自然中去领略社会风情,让他们得以美的享受和陶冶,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习作积累素材,这是当前写话、习作教学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五写话、习作的基础:阅读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了香菱学诗的故事:
香菱要林黛玉教她学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黛玉不愿多谈诗的做法,叫香菱把王摩诘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最后再看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诗。香菱按黛玉的指点一首一首地读了起来。一天,她和黛玉谈论读诗的体会:诸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二字用得如何好呀,“月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中的“白”“青”二字,“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呀,等等。贾宝玉听了,对香菱大声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了,要再讲,倒学离了。你就做起来了,必是好的。”果真,黛玉给香菱出了一个咏月的题目,香菱很快地写出来了,黛玉等众人的评价是:“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从上述故事梗概看,香菱学诗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与写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山积,一篇吟成。”这些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都强调了写作对读书的依赖关系。阅读是输入——“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写作是输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阅读可以开阔思路,引发文思;阅读可以丰富词汇,吸取写作材料;阅读可以悟出写的规律,得到指导自己写作的“好范本”。一句话,书读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的写法。“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在少年时代都是在“读书破万卷”上下功夫的。例如,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茅盾小时候就十分喜欢读书,一生写了一千二百多万字的书。他每天除了学习学校的功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到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已能背诵唐诗、宋词、元曲中许多名篇了,还读了不少小说。后来,他又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茅盾小时候读书不是为好玩,而是为了从中外文学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好文章,这些文章内容丰富,语言典范,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生动、典型的范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抓好了,对学生终身受益。文章写得好的学生,恐怕多得力于课外阅读。
六写话、习作的生命:真实
1991年3月《上海教育》刊登署名周新发的文章,题目是《中小学作文训练写实调查研究》。文章指出,题材真实的只占三分之一。时间过去近20年了,这一调查结果,依然有着现实的警醒意义。
据《成都商报》报道,成都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班上40多个孩子,竟有30多个写的是自己如何智斗人贩或小偷,其中26个学生承认了自己是瞎编的。
无独有偶,日前,我担任某市小学生作文大赛评委,翻阅了近千份学生的作文,也发现了大量的令人痛心的作文撒谎现象。如写《我身边的雷锋》,让座子、推车子、抱孩子、领瞎子、捡夹子,这种“五子登科”、言不由衷的内容屡见不鲜。
作文说假话、空话、套话是一种不良的文风,我们应当大张旗鼓地反对。儿童必须从小养成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作文中不要唱高调,不要写归写,做归做,言行不一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它是一种表达方式,不需要虚伪,不需要无病呻吟,不需要冠冕堂皇。学生胡编乱造与虚构、想象是完全不相同的两回事。
造成作文撒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作文命题的问题,评分标准的问题,考试机制的问题,等等。作文造假,当然责任不在学生,不在老师,也不在家长,而在于应试教育这种制度。
什么是作文?作文是心灵,是情感,是尊严,是荣耀,是本真的袒露,是压抑的冲动,是秘密的公开,是温馨的表白,是内在的觉醒。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是一个“人”的世界,“言”的世界,“心”的世界,“情”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作文就是应试制度的突围和人文价值的升腾,就是人的生命情怀别样凸显。
作文贵在立诚。《易·乾》有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叶圣陶先生指出:“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立诚,是由作文的性质决定的。从客观上说,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从主观上说,作文是为了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因此,“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是‘修辞立诚’的基础。”(叶圣陶语)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是对学生的“道德”规范,“为人”准则。我们怎样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呢?那就是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坚持“言文一致”的原则。话怎么说,就怎么写,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做到一个“真”字。道真事、说真人、吐真情,写一句话、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要把自己想写的人、事、景、物真实地呈现出来。不说假话、大话、空话,不能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写老实文,这是作文的真谛。
贴近实际是学生“易于动笔”的前提,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生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生活。要去掉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以“真”为美,让学生说心里的事,说烦恼的事,说痛苦的事,说高兴的事。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作文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鼓励自主作文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要开放胸怀,不棒杀异端,不轻易否定异类,不伤害童心,不钳制童真,把学生当成孩子,把文字当成文章,让他们写出有个性、有活力、有灵性的文章来。
立诚,是作文目的达成的需要;立诚,是作文与生活关系的体现;立诚,是时代向学生提出的要求。让我们永远记住叶圣陶的话:“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七写话、习作的动力:兴趣
畏惧心理是小学生特别是平时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习作心境不佳的重要心理表现。他们总是“谈文色变”“望文生畏”,每逢老师布置作文时,教室里总是“唉”一片。曾有人形象地将学生作文时的窘态描写为“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顿足咬笔头。”
学生的写作活动是一个涉及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要写出一篇文章,必需要进行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写作和修改这个复杂的过程。要进行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小学生内部语言发展得还不充分,书写的技能还很差,知识经验也很缺乏,掌握的词汇还不多,他们往往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还不善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所以在进行这项活动之前,常常会产生一种畏难的心理障碍。他们总感到自己心里空空的,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怎样帮助小学生扫除心理障碍,使他们的心理发展与写作活动相适应呢?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活跃小学生心理状态的最积极的一种手段。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习作入门的向导。正如古人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怎样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习作”变为“喜作”呢?
首先要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要做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就得激发学生对写话和习作的热爱,把写作融入儿童的生活,让孩子把写作看成一桩乐事,是自己快乐童年生活的组成部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街头巷尾、电视网络中看到的,家庭、校园的亲友、伙伴中听到的,小实验、小制作获得的成功,同伴交往中有过的苦涩,身边生活的新奇和异味,都会及时演变为写话和习作的内容,从中品尝到生活和写作的乐趣。
其次,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的教师在写话、习作课上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有的教师故布疑阵,使学生遇疑而思,思路展开了,文脉也贯通了,写作的兴趣也提高了;有的教师故设悬念,讲故事讲到最关键最精彩处,戛然而止,让学生补充想象,进行“续写”。这样的写作课,学生跃跃欲试,完全沉浸在积极思考之中,时而锁眉沉思,时而会心微笑,让情感陶醉,任想象驰骋。学生已进入了“角色”,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学生的习作没有不进步的。
八写话、习作的诀窍:多练
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除了要多读多看之外,还必须多练。中国有句俗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就是说,要打好拳,必须不断地练手法;要唱好歌,必须不断地练嗓子。写文章也是这样,不经常练习,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很困难的,练习得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是一种技能,宜于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如果光做到“读书破万卷”,却从来不动笔,那是肯定写不出文章来的。这正像有人在屋子里读了许多介绍游泳知识和方法的书,却从来不下水,那也是一辈子学不会游泳的。
任何一种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反复的实践。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初学刻印时,总是失败。他向老师求教,老师说:“南泉冲有的是楚石,你挑一担回去,随磨随刻,等它都成了石浆,就刻好了。”齐白石从此发愤刻苦,终于练出了一手刻印的高超技艺。
天才来自勤奋,多读多写,勤学苦练,的确是学习写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写作要多练习,记日记是最好的办法。日记训练灵巧方便,最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喜欢,最易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还具有不可忽视的“载道”作用。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0年12期
1.《【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白金之声:小学写作、练习教学的八种理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白金之声:小学写作、练习教学的八种理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79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