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14日,道法媒体表示,法国《沙尔利周刊》、Monruji、一家超市遭到恐怖袭击后,等待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因为要向学生解释世俗性、言论自由和辱骂宗教的话。

据法新社1月12日电报道,在1月12日法新社记者接触的巴黎市内和郊区的一些学校,学校相关人员正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中小学工会组织SE-Unsa秘书长克里斯蒂安谢瓦利耶辩解说,教育部“不能提出现成的想法”。他说:“对年幼的穆斯林、天主教徒等来说,世俗性并不禁止宗教,但宗教不是共享的,而是个人的和内在的。”在他看来,“要比较孩子们的演讲。老师要让他们知道人们说了什么,再记录下来,努力形成一个观点。”

圣达尼的地理历史学教师亚尼罗德尔要求人们为“好坏兼备的现实”做好准备。他强调说:“一切不是全黑就是全白。”1月8日,他的学校“少数学生强烈谴责恐怖袭击。”“少数人高兴。”中间的多数人表示:“看起来漠不关心。”

在巴黎18区的玛丽居里中学,塞西尔梅纳尔代表学校对法新社记者说,除了默哀和班级讨论外,老师们还“让学生写作文”。他说:“我意识到要认真考虑解释言论自由、辱骂宗教的话和世俗性。”

从1月7日开始,所有难点都在于向年幼的穆斯林解释《沙尔利周刊》刊登的丑陋的穆罕默德的漫画。在他们看来,“人们不能侮辱先知”。

[扩大的阅读]法律媒体宣布,查理周刊的新封面将发行300万本。

参考消息网1 . 13日,道外媒体表示,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沙尔利周刊》 1月13日发行的新杂志封面上,先知穆罕默德举着“我是夏尔里”的招牌,漫画上写着“所有的原谅”。

据BBC网站报道,1月7日,2名伊斯兰武装分子闯入位于巴黎的《沙尔利周刊》办公室,杀害了包括编辑者和警察在内的12人。

在持续三天的恐怖袭击事件中,伊斯兰极端分子在包括一家犹太超市在内的巴黎三个地方共杀害了17人。

恐怖袭击后,当局部署了约1万名军人,加强了全国各地的安保工作。

上周日,包括40多名外国领导人在内的100万人在巴黎举行集会,支持《沙尔利周刊》,捍卫法国的言论和言论自由。

法国媒体在《沙尔利周刊》出版的前一天发表了该杂志的最新一期漫画封面。

世界各地的许多媒体都刊登了《华盛顿邮报》,包括美国《法兰克福汇报》、德国《晚邮报》、意大利《卫报》和英国《沙尔利周刊》

在1月7日伊斯兰极端分子对《沙尔利周刊》的恐怖袭击后,法语中的“我是夏尔里”口号被全世界人民广泛使用,成为支持《沙尔利周刊》的象征。

1月13日发行的《沙尔利周刊》份将达到300万份,通常该杂志的发行量为6万份。

《沙尔利周刊》的律师马尔卡在接受法国信息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该杂志的工作人员和出版原则不会因暴力威胁而妥协。

在1月7日的袭击中,《沙尔利周刊》名编辑和4名漫画家被杀。

《沙尔利周刊》遭到袭击后,原来的办公室不再可用,因此幸存的工作人员现在继续在法国《解放报》的办公室工作。

(2015-01-13 20336037336046)

[扩展阅读]美国媒体《沙尔利周刊》继承法国反教权传统

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9日发表了题为《继承了法国嘲讽宗教的传统》的文章,美国巴纳德大学法语教授卡罗琳韦伯。文章内容如下。

《沙尔利周刊》继承了法国悠久的思想传统——激进的反教权主义。

在《沙尔利周刊》(杂志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之前,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反教权思想家谴责了数百年来作为法国国教的天主教。但是,比起宗教教义的具体内容,这些思想家往往更多地谴责与“真正的信仰”在一起的狂热、无知和迫害。天主教教义的反对者们用漫画、讽刺和幽默的亵渎言论进行指责。这确定了今后《沙尔利周刊》与伊斯兰“圣战”斗争的基调。

法国的反教权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天主教早期喧闹的活动(例如暂时摆脱基督教道德束缚的狂欢节)和文艺复兴文学塑造的令人憎恶、愚蠢的神父形象。

反教权主义在启蒙运动时期达到顶峰。哲学家们以严谨的逻辑和尖锐的幽默为武器,尽情嘲弄他们眼中矛盾而荒谬的宗教教义。伏尔泰特别精通这条路。

在伏尔泰讽刺性的著作《哲学辞典》 (1764年)中,他想象了一位哲学家和宗教狂热分子的神学讨论。哲学家引用宗教当局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时,宗教狂热分子说:“现在他们和上帝不能阻止我们活活烧死你。这是对与我们观点不同的哲学家的惩罚。”伏尔泰自己逃脱了火刑,但天主教会宣布,这部《哲学辞典》和伏尔泰的其他著作必须被烧毁。

萨德侯爵更是将启蒙时代的反教权主义推向了极致。他在小说中将修道院描述为疯狂通奸的温床。在小说《闺房哲学》 (1793年)中,他斥责圣母为“无耻的花花公子”,并将其描述为耶稣“恶棍”、“卑鄙小人”和“暴君”。这些言论自然使他生气。到目前为止,他仍然是法国唯一的四个政权服刑的作家。

一战后,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复兴了萨德的遗产,并将萨德作为先锋叛乱的英雄。他们从萨德那里获得了对抗统治阶层道德“毒药”的解药。他们认为统治阶级的道德

以上帝和国家的名义,让数百名年轻人去战场送死。

作为这种传统的继承者,《沙尔利周刊》的矛头虽然主要指向伊斯兰激进分子,但却同样没有放过天主教。在巴黎大主教凡托表示反对同性婚姻之后,《沙尔利周刊》有一期的封面漫画将圣父、圣子、圣灵置于下流的三角关系中,标题为《凡托大主教有三个爸爸》。但正如《沙尔利周刊》主编斯特凡纳·沙博尼耶(为读者熟悉的笔名是“沙尔布”)在2012年所指出的,该杂志关于天主教的讽刺漫画从未像关于穆斯林的讽刺漫画那样引发暴力后果。

这一点非常关键。现代天主教对《沙尔利周刊》招牌式的嘲讽无动于衷本身就是法国反教权主义文化的副产品。在被嘲讽500多年后,天主教最终“被庸俗化”(即失去了作为禁忌话题的地位)。“被庸俗化”(banalized)是沙尔布在2012年创造的新词。他说:“我们必须坚持到底,直到伊斯兰教像天主教一样被庸俗化。”沙尔布也是周三血案的遇害者之一。

(2015-01-12 14:31:54)

【延伸阅读】境外媒体:为何美国没有讽刺漫画《沙尔利周刊》

参考消息网1月12日报道境外媒体称, 像《沙尔利周刊》那种风格的挑衅性讽刺漫画在美国媒体上基本看不到。它们批评这种漫画是“粗俗的”。在美国报社,最尖刻的几位漫画家都退休了,或是悄然隐退。

美国主流媒体禁忌多

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1月10日文章,《纽约时报》在工作日里会销售64万份,周日则是12.5万份。《沙尔利周刊》的发行量在3万份左右。《纽约时报》记者的一篇报道在8日将《沙尔利周刊》致力于伤害一切穆斯林觉得神圣的东西称作是“肆无忌惮、粗俗和部分出于商业动机的”。

被杀害的主编斯特凡纳·沙博尼耶可以很容易地解释他的经营模式。在“媒体危机”中,他们既不想争取富人赞助者,也不想拉拢广告客户。为了“绝对的独立”,报纸必须通过发行赚钱。《沙尔利周刊》通过极端的宗教批评服务特定消费者的需求。

在编辑部被血洗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被杀害的同事的经营政策过于冒险,这太草率了。它对倡导自由的媒体在巴黎伊斯兰恐怖主义烽火后所处的尴尬境地来说很有典型性:它们必须向公众解释,与讽刺好战的《沙尔利周刊》相比,它们自己有什么。在美国,人们找不到《沙尔利周刊》的对应物。

文章说,美国的主编们在谈到新闻自由时从来不会放过自夸的机会。《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在越南战争期间公开五角大楼的秘密文件被视为不会凋零的光荣一页。但是现在在漫画家、编辑、校对员和两名警官为了新闻自由而献身之后,这些世界性报纸的制作者却给人这种印象:这一媒体事件令他们感到尴尬。

不管政治爆炸性如何,在像《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上刊登此类漫画无疑是违反公司规矩的。英语语言中最常使用的四字单词之一不会出现在《纽约时报》上。关于性和排泄物范畴的禁忌不久前在围绕《采访》一片的外交危机期间产生了奇特的后果,报纸致力于一部电影的解禁,但报纸的影评人在重要问题上只能用阿姨式的婉转表达来描述电影的情节。

《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马蒂·巴龙解释说,决定不刊登批评伊斯兰教的漫画是因为他的报纸“不刊登任何挑逗性、有意识或者不必要地伤害宗教群体的内容”的“实践”。在同样精神下,《纽约时报》透露说,如果存在“伤害宗教敏感”的意图,“通常”毫无可能刊登。《沙尔利周刊》风格的讽刺漫画在《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原则上是没有位置的。

讽刺漫画曾经也风行

这篇名为《美国没有此类讽刺漫画位置》的文章称,以前美国有像《沙尔利周刊》这样的杂志。20世纪60年代早期是自由讽刺漫画的全盛时期,它在与教会伦理和资产阶级双重道德的斗争中培养了肆无忌惮的特性。

《现实主义者》杂志的员工、单人滑稽剧演员伦尼·布鲁斯1964年在纽约的一场淫秽言语诉讼中被判刑。2003年共和党州长乔治·帕塔基在他死后为其赦免。布鲁斯作为口无遮拦的英雄留在民族记忆中,但是他关于埃莉诺·罗斯福和杰奎琳·肯尼迪性别特征的独角戏被划归对性解放的贡献,而不是政治行为。

政治哲学教授贾森·斯坦利在《纽约时报》上批评说,《沙尔利周刊》以同样的方式攻击教皇和先知穆罕默德。一个是针对多数法国人信奉的宗教,另一个则是针对受压迫的少数。一个训练有素的自由民主权力机制的专家忽视了《沙尔利周刊》政治立场的背景,这很奇怪。天主教虽然是多数人信奉的宗教,但同时也是被废黜的国家宗教,是革命的历史敌人。在激进地致力于让政权回归世俗主义的情况下,《沙尔利周刊》的员工们是在为国家事业奋斗,对教会反革命的恐惧决定了他们对伊斯兰教的看法。

文章说,美国有反天主教主义,但是没有反教会主义,因为美国革命不是针对国教的。

在美国媒体倔强地声明力挺无限言论自由的背后可以感觉到一种良心谴责的情绪。这些权威机构在9·11之后的十年里一再顺从政府的要求,压制关于刑讯的报道,回头看来,这对责任人来说是灾难性的。没人指望《纽约时报》会给《沙尔利周刊》的某位幸存者一个专栏位置。但是它就不能暂停它维多利亚时代的语言规则来记录一下巴黎发生的事么?

新生代漫画家太“驯良”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10日发表题为《时事漫画家:令人头疼的新闻界的狂人们》(作者 汤姆·普雷特)的文章,文章内容如下:

我曾经担任纽约和洛杉矶多家报社的意见版编辑,这份工作最困难的是如何监督那些创意横溢的艺术家——这些人是鬼才,懂得如何以尖刻的方式表达意见;你内心深处知道这些意见是对的,但写作人总是难以用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

是的,我所说的是报章杂志的社评漫画家——这些人是新闻界真正的“狂人”。

他们挖苦得最尽情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最刻薄的时候,这时他们从来不会笔下留情。他们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笔下的作品也没有半点委婉之意。他们懂得如何刺伤他人,而且大部分人都乐此不疲——至少和我共事过的优秀漫画家是这样的。

当然,不是人人对全球议题的看法都和他们一样。常有读者被报章的社评漫画触怒,怒气冲冲地打电话到报社投诉。来电的人包括市长、州长、大学校长、宗教领袖——有时投诉电话没完没了。

我也收到过不少又怒又愁的上司打来的电话,尤其在报社。美国出版商总想取悦所有读者。但在社评漫画家心目中,他们的工作并非是要讨人高兴,也不是为了促销报纸,而是寻求真相。他们认为,如果人人看了漫画都高兴,那么肯定有什么地方做错了。

和我共事过的几位著名漫画家都曾获得普利策奖和其他知名大奖。但近年来,至少在美国报社,最尖刻的几位漫画家都退休了,或是悄然隐退。

至少在我看来,新一代漫画家较驯良,甚至太有礼貌,令人担忧——他们更像是彬彬有礼的插画家,而非家庭晚宴上喧哗但惊世骇俗的醉鬼。漫画家的热情似乎已不复见。

但在巴黎则不然:驯良绝不能用以形容《沙尔利周刊》那些尖酸刻薄的漫画家。该周报的漫画并没有反伊斯兰教,他们的嘲讽对象是一切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

(2015-01-12 10:37:34)

【延伸阅读】一周看天下:为《沙尔利周刊》哀悼

哀悼

1.《【萨德小学生作文】法国媒体说,巴黎恐怖袭击提出了教育难题。如何向学生解释世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萨德小学生作文】法国媒体说,巴黎恐怖袭击提出了教育难题。如何向学生解释世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11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