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相比,中国目前是四大一线城市,在人口规模和经济密度上远远落后。在严格控制四大一线城市人口的前提下,中国广大的二线城市正在迎来最好的发展机会。

二线,不止适合生活

在过去的几年里,二线城市霸权比赛接连兴起了强线、神仙、1.5线城市等新概念。这次房地产市长/市场牛中,二线城市更有利。

离上海最近的二三四线城市昆山和嘉兴今年也出现了两家一致上涨的局面。新上海人的溢出效应和投资需求直接导致房价上涨。

为什么,因为中国城市化的内在逻辑开始改变。

源自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1938年写的《江村经济》本书中描述的江苏吴江。“东林上海、西林太湖、南根杭州、北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饶的小镇。自1978年中国城市化进程重启以来,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战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几乎成了几次国家战略。

昆山嘉兴依靠大上海,本身在100公里左右的城市通勤圈。更多的城际高铁、地铁的无缝对接、接着是社会保障、医疗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的融合。

这两个三四线城市的崛起依赖于中国当前“大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什么是“大城市化”?

大城市化是通勤圈概念,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大城市建设近郊、远郊地区,通勤半径逐渐延伸到20 ~ 50公里。在日本,它长达100公里。相当于上海到杭州的距离。大城市的半径取决于高铁、公路建设水平,扩张也不是单纯的同心圆扩张,而是沿着主要交通道路呈放射状延伸,在辐射上分裂了很多卫星城市。现在上海对昆山大桥的辐射一样,是大城市化的最好例子。

东京

在“当地城市化”阶段,大量的村庄变镇、镇边区、地区变成三四线小城市。但是,在“大城市化”阶段,三四线城市人口涌向一线、江线二线城市,涌向——“宁愿一张大城市床,一个小城市房间”。

随着中国经济的变化,需要用工业就业的时代越来越远,开始进入需要在服务业就业的时代。一线、江线二线城市,资本、信息聚集程度、服务市长/市场需求大,无论高端、低端服务业,都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无论什么行业,有钱的城市都是好城市。

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仍在开始。

2010北京和东京大城市、纽约大城市数据列表

以美国和日本为参考。北京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密度都远远落后于东京纽约。东京在仅占日本总人口4%的面积中聚集了25%的人口,2010年东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2万亿韩元,全国平均提高了67.4%。人口决定城市。因为在人口比财富先聚集、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经济密度会提高,甚至高于人口密度。

区域经济学中有句名言:“在集结中实现平衡”。地区差距和地区均衡发展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总量的差距,一个是人均差距。在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将越来越追求人均意义上的增长和平衡,而不是总量规模上的差距。(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城市化)在本世纪人口大移动中,中西部地区经济规模较低,但人口外流和分母减少,人均GDP也随之提高,中西部是资源密集型城市,提高经济效率有助于生产。(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人口名言)一线城市流入更多人口,再次扩大规模,即使人口多,分子也很大,所以人均GDP也会很高。“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不是所有城市都有相同大小的GDP总量,而是人均GDP。

你股怎么够了?

美国2亿人口拥有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波士顿等主要核心一线城市。中国的14亿人口怎么可能只有4个一线城市?根据上海的3000万人口计划,即使四个一线城市人口一般多,也只能容纳1.2亿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远低于东亚国家日本25%的大城市聚集度。

在严格控制北上广深人口的前提下,一线城市数量扩张大势所趋。

目前,很多文章指出,广州逐渐沦落为一线,很快将被杭州取代。但是,中国的人口规模并没有让大城市轻易衰落,而是让更具耀眼特色的城市崛起,各有千秋,相辅相成。(莎士比亚,莎士比亚。)

中国未来的一线版图上将有总量庞大的北上广深。新的经济结构调整成功,将有世界闻名的环境。

苏杭天堂;更会有伴随一带一路成长腾飞的贸易型城市。

在国际分工协作的大市场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已是城市群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甚至可以超越国界。就像让人心怀激荡的伊斯坦布尔,在苏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苏丹王宫面前,欧美的休闲中产、东亚的旅行者、还有大量穆斯林,像无比鲜艳的拼图整合出了这个魅力无穷的城市。尽管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已灰飞烟灭,但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曾经的君士坦丁堡依旧是欧亚商贸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伊斯坦布尔的影响半径早已超越了此前帝国的疆域,尽管土耳其的首都是安卡拉——但城市的光辉足可以超越时光,成为全球化的深刻存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扩展阅读:

北上广的创新能力竟不如这些二线城市?

文/罗天昊(经观政研院特约研究员)

1

R&D经费占GDP比重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排名

排名

城市

1

北京

2

深圳

3

上海

4

杭州 天津 武汉

7

苏州

8

成都

9

广州

10

重庆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R&D/GDP)是国际上通行用于反映研发投入强度的指标,该指标体现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全球这一比例最高的经济体分别是以色列(4.4%)、芬兰(3.9%)、韩国(3.7%)、瑞典(3.4%)、日本(3.3%)、美国(2.8%)、德国(2.8%)等国家,这些国家全部以高科技产业闻名世界。

2015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国家创新,已经到了飞跃质变期。

当下,以投入总值论,中国的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是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平均3%左右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最近几年还有起落。据华为2015年的年报,华为在去年一年的研发支出高达596亿元。而研发投入经费超过500亿的省市自治区只有9个,这意味着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都在500亿以下,尚不及华为一个企业。

十大城市中,除个别城市外,基本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千亿,约占GDP的6%,位居首位。深圳紧随其后,达到4.05%。上海位列第三,达到3.7%。杭州、武汉、天津,都达到了3%。基本与全球主流城市靠拢。

苏州与成都,在十大城市中位于第二方阵,但是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对成都意义重大,在成渝制造业竞争中,成都的整体制造业水平,以及技术研发,基础更为雄厚,为其加冕西南地区制造业中心,奠定了基础。

优良的研发水平,对于苏州也至关重要。苏州与东莞一样,是客卿经济的代表,但是,苏州却没有遭遇到东莞式的动荡与挫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苏州虽然依赖台湾等外来经济,但是起点比较高,而且很多产业技术经过沉淀,衍变为本土技术优势。

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广州,作为中国最繁荣区域的中心城市,广州的研发投入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研发投入的不足,使广州在近年与深圳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未来更损害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

2

人口活力(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

人口活力排名

排名

城市

1

深圳

2

上海

3

北京

4

苏州

5

广州

6

天津

7

武汉

8

杭州

9

成都

10

重庆

人口的活力对于城市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能否容纳足够的移民,不仅是一个城市开放度和包容度的体现,更是其有无强大的社会自我更新能力的体现。

深圳的常驻人口达到1137.89万人,而户籍人口354.99万人,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青年人口为主体的社会,使深圳充满活力与激情,亦成为中国著名的创新之城,中国首个全球设计之都就落户深圳。

上海、北京紧随其后。北京的外地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左右,在全国尚属领先,但是,考虑到北京是首都,比重还是有点低,不仅低于一般珠三角城市,更远低于深圳、东莞。

广州与天津接近,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广州还需要接纳更多移民,造就更富有活力的社会。而天津则应该与北京错位竞争,到北京抢人。很遗憾,天津也限车限购,无法形成比较优势。

苏州人口活力在十大城市中位居中游,但是,其人才引进力度很大。

武汉、成都作为中西部中心城市,近年来对于人口的吸附作用日益强大。未来应争取成为中西部内陆的人口熔炉,铸就富有活力的,年轻的创新城市。

3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排名

排名

城市

1

深圳

2

苏州

3

杭州

4

北京

5

成都

6

广州

7

上海

8

天津

9

武汉

10

重庆

专利授权量是衡量创新活动的一个通用指标,非常直接,指向清晰。

就总量而言,北京的专利授权量独步全国,达到了94031件,北京云集了中国最顶级的研究机构,最顶级的高校,坐拥中国最顶级的产业园区中关村,其创新能力,独步全国。

就人均而言,深圳则位居第一。深圳的研发,民间活跃,企业活跃,甚至深圳一个企业华为的专利,都超过了国内某些省份。这是深圳区别于北京的一个重要的地方。

苏州的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二,体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苏州未来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制造业领域,既要与深圳在高端领域一较长短,又要在大众制造领域,与无锡、佛山、东莞等争雄。强大的创新能力,是苏州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杭州的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位列第三,当下杭州仍是一个制造业城市,但是,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以及浙江省会城市,杭州未来的主导产业,必然是服务业,这种混杂的产业模式,其实对提升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杭州的人口活力和高校在校生人数均有不错的根基,有助于未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成都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位居十大城市的第五位,紧随北京之后,令人意外。作为西南科技中心,成都的高校在校生人数优势突出,最近几年人口流入趋势明显,未来创新能力,应该还处于上升之中。更多的专利背后,对应更高端的科技实力。今年预计成都GDP排名将再前进一位,而这是成都未来发展的利器。

上海,天津、广州的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位居中游,与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略有不称。

4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排名

排名

城市

1

深圳

2

武汉

3

苏州

4

杭州

5

成都

6

北京

7

上海

8

重庆

9

天津

10

广州

当下主要国家重新掀起的工业竞争,最主要的就是高技术领域的竞争。

自德国公布制造业4.0计划后,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制造业计划,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制造业的竞争,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强国之间竞争的关键。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典型的夹心层,前狼后虎,都不好惹。尤其是美国制造业回流,未来挑战巨大。面对欧美传统发达国家这匹前狼,中国需要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实现突破,打破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封锁与垄断。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一个核心的战略使命,就是提高制造业的质量。中国制造2025计划关注的十大重点领域,如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都属于高技术领域。

就中国城市而言,除北京等极少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中心城市外,多数城市还需要依靠制造业,能否实现高端制造的突围,至为关键。

深圳的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最为突出,独步全国。其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惊人的66.2%,甚至超过了主流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的水平。深圳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如华为、中兴、金蝶等,其技术储备能力独步全国,锋芒盖过了北京、上海。

武汉的表现令人惊喜,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84%,超过100亿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13家。武汉是中国未来增长极的两大王牌之一。其腾飞的基础是工业而不是服务业。武汉过去五年左右,关注于大众制造,奉行的是中端崛起、高端突破的战略,未来武汉将进入工业化后期,可进行调整,在更多高端制造领域实现突破。武汉持续多年的工业倍增计划,收到了巨大成效,其东西湖区和经济开发区,承接了不少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在消化外来产业的同时,技术也开始沉淀。

苏州的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也非常突出,其总量与深圳基本抗衡,苏州与深圳在未来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态势已成。苏州的信息技术产业优势,非常明显,IT产业独步全国。甚至连深圳也难以与其比肩。最近几年,其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方面,亦着力甚多,总体实力强大。

杭州不疾不徐,一直处于相对领先位置,近年来在高技术领域表现抢眼,其占比在十大城市中也位列第四。

成都的表现,也超出预期。其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等重镇。作为西南科技中心,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先整个西部,其航天工业等也表现不错。在中国西部振兴战略以及"一带一路"计划中,虽然新疆等地是桥头堡,但是成渝才是发动机,成都的高技术产业,未来应该辐射广大西部乃至中亚,形成广阔战略腹地。

北京虽集中了中国最多的研究机构与最顶尖的高校,但是在竞争中处于守势,仅居中游。一方面是由于北京的主导产业是服务业,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了79.8%,今年将达80%,是大陆三产占比最高的城市。上海与广州的高技术制造业不强势,也有同样的原因。尤其是上海,高技术制造业在过去几年还曾有所下滑。

天津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拥有滨海新区的城市来说,未来需要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巨大。

重庆在IT等部分领域,在两江等部分区域,都实现了突破,但是由于地域广阔,产业多元,其高技术制造业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充分。

5

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

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排名

排名

城市

1

武汉

2

广州

3

北京

4

杭州

5

成都

6

天津

7

重庆

8

苏州

9

上海

10

深圳

高校在校生非人才成品,但却是重要的人才储备,将其作为创新能力的衡量标准之一,也容易理解。

武汉的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独步全球,而不仅仅是中国,其高校在校生总数唯首都北京可抗衡,但是武汉的常住人口只有北京的一半。武汉的最大遗憾,是高校毕业生流失率非常高,孔雀东南飞,至今几人回?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杭州,很多人才就是从武汉过去的。最近几年,随着武汉经济的强势提升,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的兴盛,高校毕业生的流失率已下降,未来有望止损。纵用一半楚才,武汉就不得了。

广州、北京紧随其后。广州与北京的在校生总数,也都超过了百万。广州由于常住人口比北京少,在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上,略微占优。由于地处珠三角中心,经济发达,产业多元多层,广州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一直比较强。至于北京,更是高校毕业生心中的希望之地。北京的高校与外地不同,其985和211高校独步全国,是传统意义上的"重点大学"拥有最多的城市,北大清华比所有的其它中国大学都高出一个等级。

成都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位居十大城市的第四位,无论总数还是占比,都是西南第一。具有不可撼动的比较优势,在全国领域,也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是未来成都打造西部创新中心的根基之一。

天津与重庆在十大城市中位居中游,各有一定优势,南开大学与重庆大学,在当地的影响巨大,不可替代。

上海的高校在校生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其人口全国第一,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反不占优。但不可否认上海强大的科教实力。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均驰名国内,最重要的是上海经济发达,且是国家性中心城市,不仅本身拥有巨量的高校生,而且也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优先选择之地,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强。

苏州、深圳的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在十大城市中垫底,而且深圳甚至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过深圳善用人才,虽然本身高校生不多,但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开放的社会氛围,富有活力的城市基因,使其对全国各地的高校生形成巨大的引力。

1.《【区域的名言】大城市化下中国二线城市的机会在哪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区域的名言】大城市化下中国二线城市的机会在哪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1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