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军报记者作者:记者刘建伟,刘收款责任编辑:刘收款
中国“兵王”:上司级
——北部剧场10名优秀军官用热血青春照亮政务的道路。
[编辑]上司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部队战备训练、教育管理、武器装备操作维修的主体。他们是基层部队各领域的专业干部专家,负责日常训练、管理、本专业设备的技术操作和维修,是部队建设的领导者,也是士官群体真正的“王”。
此前,我们在展望中推出了年度重要企划《中国“兵王”:军中铁脊梁》系列报道,展示了北部剧场10名“兵王”用热血青春进行梦想的军队服役的故事,在军营和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广大官兵和网民的称赞。从今天开始,解放军报社北部剧场分公司网站上将陆续刊登《中国“兵王”:出彩军士长》专题系列报道,我们将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认识到他们的成长经历,一起称赞他们的爱军政务、梦想军旅的感人故事!
四级军长吕德江:“江马战神”入伍16年,解决问题的7000多种是新型防火装备的“护卫手”
吕德江,1981年5月出生,陕西省叶川县人,2000年12月入伍,四级中士,现任北方战区陆军某防火团维修技术员。入伍16年来,他努力学习新装备,研究新技术,学习各种新型防火装备的维修技术,精通信息化装备、核应急装备、防火侦察装备、防火消除装备、核监视装备、防火指控装备等6大14项专业维修技术、维修防火装备620多台(部)。
先后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芳华学院“优秀共产党人”、“优秀学员”、“军队”“军人尖子标兵”、“沈阳军队四届教练标兵”、“沈阳军队100名技术专家标兵”。参与的3项科研创新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了2个专业高级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1个技术员职业资格证书、2次三等工。
入伍16年来,他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学习新装备和新技术,那时我没有等待的紧迫感,努力学习,勤奋钻研,始终把高素质的“装备护卫手”作为自己理想的追求。
他参加了4次沈阳军区和集团军防火装备维修技术比武大会,获得了集团军“装备作战保障能力比武大会”2项第一名。原“沈阳军区装备系统学习、信息化、知识提高、保障能力、武艺竞争”防火专业教练员第二名,被远洋军区输入“军区技术人才库”,多次参与大型消防任务的装备保障维修。
今年年初,在核爆炸监测系统的设备信息化改造过程中,他协助工厂的技术人员实施改造,向工厂技术人员请教,与工厂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实际改造过程中遇到的终端鼠标固定、辐射探头安装等各种困难和问题,受到工厂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的高度评价,熟练掌握了改造后的设备维护技术方法。
作为防火装备维修技术的骨干,先后参与完成了前总参谋部授予的多项技术文件和训练审查大纲的编写、修订和考试训练任务。2016年写的《合成部(分)队防化装备操作使用及保养规范》在该团体群中相继普及了以上单位。
使用。
先后研究革新了2套维修专用工具,参与设计出的“淋浴车热水发生系统光电模拟训练教学教具”“淋浴车维修检测平台”“喷洒车模拟训练装置”“淋浴车模拟训练装置”和“单兵作业降温装置”“燃气射流车模拟训练装置”等技术革新项目,3项科研革新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10多年来,他共为部队节省装备训练维修经费达20余万元。2015年,研制革新了某型淋浴车防冻技术研究项目,已通过原总参谋部和专家的科学技术鉴定,拟申报“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已推广到全团使用,解决了防化装备的训练局限性,大力提升和发挥了防化装备的环境使用效能。
三级军士长穆兆凯:从“三无”值机员到“通信大拿” 参军16年掌握6种通信技能
【人物简介】穆兆凯,1981年3月出生,山东省乐陵市人,1999年12月入伍,现任北部战区某通信团三营八连台站站长,三级军士长。入伍16年,他先后自学20余门通信专业课程,熟练掌握光端、程控、电源、会议、CDMA和军综网等6种通信专业技能,撰写的《光端机常见故障分析》等6篇文章在《通信战士》《通信士官》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被官兵亲切地称为“通信大拿”。
参与的20多次重大通信保障,次次完成出色,受到上级部门的通报表彰。个人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被原总部表彰为科技人才二等奖、原军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原军区“先进技术个人”,原军区“双十佳”标兵和原军区“爱军精武标兵”。所在光纤站连续两年被评为标兵台站,并记集体三等功,多次被各级评为先进台站,2011年被原军区评为红旗台站。
【出彩故事】今年初,一场联合作战通信保障会议在辽南某地召开。会议开始前12分钟,主会场视频信号突然中断,经测试,光缆正常,光端机告警时有时无。眼看会议即将开始,值机员急得团团转。紧急关头,穆兆凯闻讯赶来,一番“望闻问切”后,立即判断故障原因为光端机电源松动,重新接通电源后,图像随即恢复正常。
一提起“穆兆凯”这个名字,团里每名官兵都会竖起大拇指,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穆大拿”。入伍16年来,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从一名无学历、无经验、无技术的“三无”值机员到荣誉一身的台站站长,穆兆凯在“三尺机台”一坐就是16年。
改革强军进行时,老兵穆兆凯又一次整装出发。面对联合作战给通信保障提出“联训联保”的新课题,他带着大家迎难而上、全力攻关,仅用半年时间,改造基础设施20余次,测量数据5000余组,制作数据册30余份,率先迈出“一线联三军,一键达末端”的通信保障新要求,实现联合通信保障从“连心”到“联芯”的历史性跨越。穆兆凯心底有个愿望:“有朝一日也能跟外军过过招,让他们领教一下中国通信兵的风采!”
二级军士长朱伟:“硬汉台长”参军22年精通8大通信专业技能 专啃硬“骨头”
【人物简介】朱伟,1976年9月出生,1994年12月入伍,河南省周口人。现任北部战区某摩步旅卫星技师、二级军士长。入伍22年来,先后经历十余个岗位工作,始终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干好本职,赢得连队官兵认可。朱伟两次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被评为该部感动军旅“十大红军血脉人物”。当班长20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卫星班两次被原沈阳军区评为“红旗台站”,班内成员2人提干,2人考取军校,先后有7人次荣立三等功。
【出彩故事】朱伟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凭借一股肯吃苦、不畏难的“钻”劲儿一步步走到现在。他耐得住寂寞,却又能勇于挑战,连队8个大专业几十个小专业,每一个他都是“内行”。2014年,新型区域应急通信车列装部队后,朱伟主动请缨,连续5天吃住在车上,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在接下来上级组织的指挥所演练中,他凭借熟练的操作、灵活恰当的处置情况,赢得了现场观摩首长的高度认可。
朱伟乐于助人,一个“帮”字诠释了他的为人处世准则,他认为“能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能给社会做善事是自己的福气”。工作中,他就是官兵们传帮带的老师,总是毫不吝惜地把自己钻研的成果、技术窍门分享给身边战友;生活上,他又是一个细心的兄长,连队战士发烧感冒,他细心照顾,有思想波动,他耐心开导……
近年来,朱伟先后持续资助了两名孤儿上学,并在营区设置捐款箱,广泛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壮大助学队伍。作为发起人和带头人,他率先垂范,领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捐款箱里捐钱,在这样一名“主力”的带动下,全连官兵全都加入到了爱心助学队伍,这支队伍正在向全营扩展。
三级军士长蒋德红:“网电尖兵”坚守网络高地20年 甘愿给22名抗战老兵当“支柱”
【人物简介】蒋德红,1980年8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现任吉林省军区某边防团通信技师兼网络管理员,三级军士长。他坚守网络思想高地20年,先后被评为第十二届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全国全军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全军士官优秀人才,被原沈阳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学苏宁学习成才标兵”,并获学雷锋金质奖章,被授予“吉林省首届国防建设突出贡献奖”,被白山市树为“长白山十大功勋卫士”,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荣获“白山最具影响力十大新闻人物”称号。
【出彩故事】他把守卫边防阵地和守卫思想阵地同样当成边防战士的使命任务,积极在建网管网用网中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了边防网络思想骨干的作用,实现了“千里边关不断线、网通哨卡聚兵心”的良好局面,被誉为“坚守在网络高地的思想尖兵”。
“每一个幸存下来的抗战老兵都是英雄。”面对采访,一位老兵动情地说:“每个抗战老兵都是一部史书,都是一笔精神财富,他们当年英勇杀敌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代人学习和传承。”被采访的这个老兵,就是吉林省军区某部三级军士长蒋德红,有着20年兵龄的他曾荣立一等功,被基层官兵亲切地称为“蒋老师”。
去年,抗战胜利70周年。蒋德红从4月初开始,利用近5个月时间,深入辖区街道、村屯,饱含深情地采访了22位抗战老兵。
《敬礼,抗战老兵》系列报道从7月中旬陆续在全军政工网、中国军网、国防部网、军报记者网和原沈阳军区《前进报》等媒体刊发后,迅速得到各大报刊网络媒体的大力支持。一些网友看到抗战老兵经受病痛、生活境遇的痛苦,纷纷通过微信红包捐款献爱心,并委托他代为慰问抗战老兵。
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百岁老兵罗忠台,话语模糊,记忆力减退,瘫痪在床多年。当蒋德红将1000元“爱心红包”递到罗老手上时,老兵噙着眼泪,举起残缺的断手行了一个军礼……
一次结缘,倾注一腔赤诚。一年来,蒋德红利用周末节假日,登门看望老兵,与老兵们接下了深厚感情。91岁抗战老兵刘振刚,听力全失,生活困难,蒋德红带去慰问品看望,靠写字与他交流,每次去老兵们都舍不得他离开。94岁抗战老兵聂生茂,没有孩子,靠侄子赡养,蒋德红经常去和老兵亲近,被老兵亲切地叫“小崽子”,老兵生病住院,最想见的是蒋德红,嘴里念叨的是蒋德红……
“我忘不了老兵们期盼的眼神,忘不了老兵们看到一身戎装的我,就像见到了多年前的老战友和自己亲人的神情,忘不了老兵的拥抱和嘱托。”蒋德红说,“与抗战老兵结缘,这是我人生中注定的一次精神之旅,我将倍加铭记和珍惜。”
二级军士长朱益忠:“鹰眼兵王”参军21年研发作战信息共享系统 让新装备打出新效能
【人物简介】朱益忠,江苏如皋人,1977年6月出生,1995年12月入伍,二级军士长,现任北部战区空军某高炮旅车长。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和武警部队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空军十大杰出青年”等。
【出彩故事】1995年冬,高考落榜的朱益忠参军入伍,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大拿”。2006年底,部队改装,他奋然与新装“较真”数月,研究出一套作战信息共享系统,并在同年9月的实弹射击考核中,打出了空军高炮部队列装新型雷达后首个“空中开花”。
2006年底,他得知老式装备即将退出现役,既感失落又莫名兴奋:老式装备退役意味着他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会随之淘汰,但装备的更新又意味着新的挑战、新的机会。不久,新型雷达列装部队,他被任命为雷达班长。那时,新“家伙”刚到部队,没有配套的教材,他一边摸索,一边总结经验,遇到疑难问题就记在笔记本上,而后打电话向厂家求教,很快他就成了操作新装备的行家。
2007年外出执行训练任务时,他一边对照教材操作,一边跟工程师现场学习,不断研究航空兵干扰手段等方法,摸索出一套“花活”,并撰写了长达12万多字的心得。有一次,他提议研发一种信息化设备。研发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软件的编程,还包括单片机、数控设备设计应用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尽管这些都是陌生领域,但他并没退却。经过一年多钻研,软件得以开发,并在同年运用到旅实弹战术考核中,成功打出空军地面部队列装该型雷达后首个“空中开花”的骄人战绩。那年,他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兵专家”。
三级军士长张俊凯:“士兵发明家”研发10多项革新器材 让上万辆军车在冰雪路安全行驶
【人物简介】张俊凯,1980年3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现任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分部修理所技师, 三级军士长,人称“士兵发明家”。入伍20年,从一名初中文化的“农村兵”,成长为军队汽修专家,先后获评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全军和武警部队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原沈阳军区“爱军精武标兵”“装备技术士官优秀人才”“装备保障技术能手标兵”“优秀士官标兵”等荣誉,被原沈阳军区联勤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学苏宁先进个人”,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出彩故事】这天夜里凌晨1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气温降至零下43摄氏度。几辆运输车的急行灯忽然亮起,发动机同时启动运转……“发动机温度升至60度,车辆自动熄火,用时13分22秒……”驾驶室内的张俊凯一边搓着手,一边对着录音笔进行试验数据记录。“气温最好再降点儿……”张俊凯用手套擦着冻得发红的鼻子喃喃自语。回到房间,张俊凯把录音笔中的数据一一记录在测试报告单上,然后裹紧大衣,靠在床头闭目养神,再过几十分钟,他还要进行下一轮测试。
严寒条件下启动一直是柴油车辆的“软肋”。甭管新车旧车,零下40多度冻一宿,第二天早上准“趴窝”。过去的土方法是用火烤、用喷灯烧,汽车半天才能打着火,这要是在战时,哪怕三五分钟的延迟,都可能给部队带来致命的威胁。为确保车辆随时启动,部队安排驾驶员轮流值班,每隔两小时发动一次车辆,增加了驾驶员的工作强度和安全隐患系数。
市场上出现的“远程按键遥控系统”,让张俊凯眼前一亮:“如果能在遥控操作的基础上实现定时启动功能,不就把驾驶员解放了吗?”为攻克这一难题,张俊凯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科研院所请教专家,通过反复论证试验,采用计算机可编程控制技术定时启动热机的思路日渐成熟。
由一名士官担纲课题组长,研发“定时启动装置”,这在分部还是头一遭,但方案一出炉,就得到了分部参谋长董春的全力支持。接下来立项目、调物资、配助手,购买相关设备、调用试验车辆、收集试验数据……启动装置的初步试验十分顺利。
为进一步检验成果,张俊凯带着试验设备“一路向北”,让装置接受严寒考验。辗转多地数千公里,记录上千组试验数据,历时一年的立项论证、设计研制、安装调试,张俊凯研发的“严寒条件下汽车定时启动运转保温装置”拿下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这台装置设有两种模式的定时启动,实现了车辆在零下20度至50度低温条件下维持快速启动能力,同时安装简便、费用合理。总部专家在认证中评价:它将大幅提升高寒地区野战运输保障能力。
普通岗位胸怀梦想,普通一兵成就传奇。多年来,张俊凯在修理所这个不起眼的小单位里,他围绕“能打仗、打胜仗”要求,把车工、钳工、电焊、钣金当作谋打赢的“十八般武艺”,在不断实践摸索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先后研制出“医院野外电源供电系统”“汽车变速器托架和地沟升降器”等10多项革新器材,破解了“小型野外供水设备摇臂轴磨损”等诸多问题。他参加巡检巡修20余次,累计行程近30万公里,检修车辆6000余台次,为部队节约修理费近百万元。
四级军士长汤正兵:坚守边防风雪十八盘哨所九年不言悔 牢记战功父亲嘱托当个好兵
【人物简介】汤正兵,1982年出生,2000年12月入伍,安徽巢湖人,现任黑龙江省军区某边防团十八盘哨所班长,四级军士长。参军16年,任哨所班长9年,先后被原沈阳军区评为“学雷锋标兵个人”,荣获金质“学雷锋荣誉章”;被黑龙江省军区评为优秀士官、优秀士兵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被牡丹江军分区树为首届“杨子荣式官兵”,荣立二等功1次;2015年2月,被原沈阳军区评为首届“践行强军目标标兵”,荣立一等功1次;2016年5月,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二等奖;2016年7月作为黑龙江省军区唯一一名士兵代表参加陆军第一届党代会。
汤正兵的父亲是一名老兵,上过战场,立过战功。受父亲的影响,2000年12月,汤正兵怀揣着父亲的殷切希望来到部队,开始了真正的逐梦军旅。
【出彩故事】“云雾飘满山,山路弯又弯,山上有个小哨所,名叫十八盘,四周是荒山,到处没人烟,战士在这里守边防,一点也不孤单……”在黑龙江省军区3000多公里的边防线上有一个最偏远、最艰苦的高山哨所——十八盘哨所。哨所周围方圆20公里没有人烟,只有驻守在这里的8名官兵。哨所成立30多年来,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哨所班长汤正兵是在这里驻守时间最长的一名老兵。
2007年3月,汤正兵接到连队通知,让他到十八盘哨所担任班长时,他是很不情愿去的。对待工作,有点抵触,这种状态,汤正兵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直到2008年初休假回家,他才下定决心改变。
回家后,他的姨妈告诉他,父母都住院了,父亲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月,母亲又从楼上摔了下来,额头缝了7针,他的父亲坚决不让亲戚们告诉他,说他在外当兵不容易,要他在部队好好干工作。
汤正兵的父亲是参加过战争的一名老兵,在战场上曾经荣立过三等战功,父亲告诉他:“你是一个兵,只有当一个堂堂正正的好兵,一个让家人放心、让领导放心、让祖国放心的好兵,我才能放心。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就在部队好好干吧!”
看着父亲大病后消瘦的面容和母亲额头上留下的伤疤,再回头想想自己在哨所的表现,汤正兵十分惭愧。在告别父母的那一刻,他决定改变自己。
十八盘哨所距离中俄边境线仅有80米,管辖的国境线长达16.84公里,辖区内常有边民进行违边作业,也是非法越境事件的高发地段。哨所8个人要监管这么长的边防线,困难和危险可想而知。为了尽快掌握边防业务,熟悉边境情况,每次巡逻执勤,汤正兵都随身带上一个小本子,辖区内每一个山头的基本情况,每段堑壕,每座碉堡和掩蔽部的具体位置,容易发生越界事件的地段,边境事件的季节性特点等等他都一一记录下来,做到心中有数。
晚上回来,他就搬个马扎凳坐在走廊的灯光下,仔细地回忆和记录每个细节,认真整理边境数据资料,并研究绘制出直观易懂的巡逻要图,标注了9个易发生涉外事件的重点地段。就这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十八盘通”。根据边境事件的季节性特点,他总结出来春采、夏休、秋茸、冬捕的边民活动规律和地域,在特定时间做到重点观察和防范。汤正兵说,在16.84公里的边境线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因为,要当一个好兵,就要有本事,就要尽到自己的职责。
2013年,牡丹江市边防委到哨所进行边境勘察,汤正兵详细介绍了哨所辖区的情况和特点。当勘察组提出要看看当年他们在连队辖区设立的界桩时,汤正兵带着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就找到了准确位置。当时,勘察组的一个领导说,这些地方就是他们自己找也得找上大半天,你们是合格的守边战士,有你们站岗,祖国人民放心啊。
地处偏远,孤独寂寞,业余爱好助他成为管家能手;位置重要,岗位特殊,边境安全让他练就一双慧眼。
当哨所班长9年来,汤正兵为了建好这个家,守好这个防,一直没有停止过。从修建边坡、修路到平整训练场,再到植树、种菜。9年时间,他先后植树2000余棵,冬天的时候,方圆20公里,没有一户人家,每当官兵们出来执勤、训练时,能够看到更多的绿色,心情顿时都会舒畅、快乐很多。
在哨所,战士们用石头砌成了一幅中国地图,在这地图上,标识了十八盘哨所和首都北京的位置。汤正兵说:“目的就是时刻激励官兵,我们虽然在遥远的北国边疆十八盘这个地方戍守边关,但是我们的心却永远和北京在一起,我们要让北京放心、让党和人民放心、让祖国放心。”
9年来,在汤正兵的带领下,在他们的辖区范围内,没有发生一起涉外事件,哨所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并被省军区评为“红旗观察哨”。
十八盘哨所位置偏远,人迹罕至。刚上来那几年,由于哨所还不通市电,8名官兵除了执勤就是巡逻,剩下的时间就是干熬,该怎样熬过工作之外的时间,成了困扰汤正兵的一大难题。有一年夏天,刚下完一场暴雨,汤正兵去菜窖取菜,一不小心滑倒在地上。这一跤摔得他眼冒金星,也让他的头脑中冒出了一个想法:“到菜窖那条路,坑坑洼洼的不好走,我们修条平整的小路岂不更方便。”
在哨所9年,汤正兵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必须得在哨所转上一圈,看一看暖气片漏不漏水、门窗关没关好,不然的话他就睡不着。汤正兵说在这里守边防,要时刻做一个有心人,就连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也始终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当兵16年来,汤正兵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目标:无论在什么岗位、什么环境都要干好。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士兵对自己责任的坚守。”
都说兵越当越老、越当越油,可是汤正兵却一点也不显“老”,汤正兵说:“只有当一名堂堂正正的好兵,才能让家人安心,只要部队需要,他就会踏踏实实地当个让祖国放心的好兵。”
四级军士长谢奉权:“铁马车王”练就精武好身手 安全行驶10万公里无事故
【人物简介】谢奉权,1981年8月出生,2000年12月入伍,安徽含山人,现任北部战区陆军某舟桥团六连代理排长,四级军士长。先后被原四总部评为全军红旗车驾驶员标兵、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原沈阳军区爱军精武标兵、辽宁省军区优秀共产党员、装备优秀四会教练员、优秀士官标兵,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
【出彩故事】入伍十六年,谢奉权始终把本职岗位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苦练专业技能,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被官兵们亲切地誉为“铁马车王”。10万公里安全驾驶见证他精湛的驾驶技术,数百次急难险重任务的保障见证他高超的维修技能。
2011年省军区组织“岗位大练兵,行业大比武”活动,谢奉权主动请缨参战,为了练好野战抢修,他用坏近百副手套。为了提高卸车轮的速度,增强手指的敏感度,他将手套的手指全部截掉,每天用手装卸轮胎螺丝上千次,手指的指纹磨没了,厚厚的茧子脱了一层又一层。凭借过硬的驾驶技术,他一举夺得两个单项第一。
2013年7月,“尖盾2013”远程异地信息化渡河工程保障演练在某陌生地域打响,某舟桥团奉命全员全装机动千余公里参加演习。上百台车舟向演习地域机动时,一台在高速上行驶的铁马舟车突然爆胎。此时,作为伴随抢修组的谢奉权迅速赶往故障车辆现场,铁马舟车的轮胎重达150公斤,如果采用千斤顶作业更换轮胎需要40分钟。眼看演习时间逼近,谢奉权临机处置,决定采用野战抢修无千斤顶换轮胎。只见他取工具、卸备胎一套动作连贯有序,不到15分钟就将重达150公斤的轮胎换完,保证了演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去年,在全军首届“精武好身手(第一季)”视频展播活动中,谢奉权创新的“单人无‘助’换轮胎”绝技一举夺魁。
三级军士长訾国冬:保障“战争血液”的油料尖兵 让每一滴高品质油料注入铁马战车
【人物简介】訾国冬,1982年11月出生,1999年入伍,吉林省洮南市人,现任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油料仓库化验室技师,三级军士长。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2015年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
入伍17年来,他始终心系保障打赢使命,多次参加上级比武,参与保障多项重大演训任务,一丝不苟地为每一件武器装备“验血”,保障“战争血液”在武器装备中安全流淌。自担任化验员以来,他深入研读了几千册化验、计量专业书籍,进行了大量测量和化验等实际操作,记录了三十余万字的数据和笔记,并获得了国家劳动部颁发的高级油料计量员和高级化验员两项职称。
多年来,许多地方企业纷纷开出优厚待遇,想要得到这样一位优秀的技术人才,然而他十几年如一日地扎根于山沟岗位,未曾动摇,正如他所说,“当兵要像许三多,永不抛弃、不放弃。”
【出彩故事】“当兵就要当保打赢的兵”这是訾国冬的军旅格言。2014年8月,为了参加全军油料考核比武,訾国冬把精力全部用在油料化验专业训练上,精练苦练每一个专业课目,把每一次实验操作都当成实战检验。最终,在28天的集训时间里,他16次打破本专业记录,淘汰了20多名优秀选手,取得原沈阳军区第一名,并代表军区部队参加全军油料考核比武,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荣誉只属于过去,必须勇于攀登、永不停歇。他始终把爱岗敬业当作政治觉悟,把个人的奉献当作使命责任。在日常工作中,为避免库存油料受温差影响,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他坚持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对油罐进行测量误差修正。
多年来,无论冰天雪地,还是酷暑炎天,油料何时进库,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作业现场,从未出现过化验和计量差错。每到节假日,他就一头扎进化验室,刻苦钻研油料实验方法,苦练操作技能。无论在冰冷的油料洞库,还是程序繁杂的化验室,总能看到他忙碌在油料工作一线的身影。
他坚信想当“兵王”不是说说而已,要在每天的努力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将每项工作都做到完美。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自担任化验员以后,每天早起晚睡,从最基本初中、高中化学学起,执着地学完了初中到高中所有化学书籍。为了能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操作,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原始记录上,他每天熄灯后躺在床上都在练习数据计算,加强手脑对各种化学公式、数学公式计算的默契程度,每天手握计算器反复计算上万次,提高计算速度。通过反复摸索、计算和训练,他总结出的数学计算“内差法”、实验操作 “快速检测法”和“排除法”,受到各级领导一致好评,已在全军范围内推广。
訾国冬常和战友们说:“军人的舞台就是战场,军人的价值就是牺牲和自我超越。在我看来,油料工作是我最好的朋友,引领着我绚烂而精彩的军旅青春不断奋勇向前!”
三级军士长杨文强:有本事的好战士 震撼联合国的“一专多能”人才
【人物简介】杨文强,1979年2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现任北部战区陆军某工兵团班长,三级军士长。入伍20年来,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打赢本领,磨砺军人意志,立足本职精武强能。曾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三等奖、“联合国二级维和勋章”;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嘉奖4次、优秀共产党员1次、优秀士官4次、优秀装备技术能手5次。
【出彩故事】作为一名“老班长”,杨文强对团里的大型机械掌握熟练,入伍第二年就被推荐到大连进行推土机操作技术的培训。一有空余时间,他就去琢磨这些“铁家伙”,积极钻研机械专业技术知识,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实践操作,逐步成为推土机、装载机、平路机、叉车、运输车等多机种及履带和轮式多机型车辆的全能操作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天生对这些铁家伙感兴趣”。
2001年新配发的工程装备某型推土机,全团都无人能够操作,在所有人一筹莫展之时,他自主钻研,主动与厂家取得联系,问问题、记笔记,使新型推土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战斗力”。目前,他几乎能够熟练操作团配属的所有工程装备,多次出色完成各类大项任务,是团队的“一专多能”标兵。
2013年,面临突如其来的维和任务,他毅然踏上异国他乡的战场,在马里主动请领航弹排爆任务,出色完成施工援建工作。在联合国组织的装备核查过程中,杨文强作为我军代表展示我军装备,“装载机开启啤酒瓶”“挖掘机垒杯塔”等表演课目技惊四座,联合国官员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其娴熟的操作技能,联马团司令员激动地夸赞其为了不起的“中国技术”,尽显了中国勇士工兵的精神。
图文资料由关瀛、陈海峰、马鑫、吴琼、王希之、王立军、周树广、彭流萍、赵佳庆、王辉、胡元奎、薄喜军、席运刚、姚振锋、吴涛、郭天祎、周洪福、王旭、杜文潇提供
1.《【通信兵名言】中国“兵王”:上司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通信兵名言】中国“兵王”:上司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1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