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网民确实有点郁闷。

上个月春节还没结束,百度百科上发现了一些网友不知道为什么偷偷修改了与华夏历史相关的词语。

听“宗庙祭礼”一词,在没有修改之前,内容是这样的。

矛盾的是,修改后,其中的内容都变成了“韩国”。

本来以为是谁的无心失误,不调查也没关系,深入挖掘后才发现,系统操作的百科全书达73处。(莎士比亚。奥赛罗。)

其中不少是近年来韩国历史造假研究中大量引进的“私货”。

连维基百科的中文版和英文版都不能幸免,“丹青”、“青花瓷”等项目几乎都变成了“韩国”。令人尴尬的是,1:30我们的修改还不能认证。

“去中国画”已经到了被中国人反洗脑的程度,这有点过分。

你认为这是结束吗?事实上,梳理信后发现,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韩民间因历史问题引起的网络纠纷频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

1、中韩民间历史入驻战——月进行第一次热搜。

从去年年末开始,中韩民间关于历史归属的争论达到了一个月可以进行几次微博热搜的地步。

2020年11月1日,中国画家绘制了中国风传统类的插画,然后上传到网络上。

眼光锐利的韩国画家看到这一点,集体声讨“挑战韩服”,指责中国的韩服受到“抄袭”的韩服、中国抄袭的韩服设计和韩服的影响。

激昂的韩国网民们说得更离谱,甚至直言不讳。

中国在历史上是韩国的“地方政府”。

事情回到国内后,网民们用反手把相关话题推到了两个热搜上,共吸引了近3.3亿人的围观。

关于“韩服”、“韩服”的争论还没有结束。

演员许介(演员)11月4日在微博上发布了穿着新电视剧服装的照片,被韩国网民认为是抄袭韩服的实锤。

接着在IS上晒着明朝时期的服装图回答。

韩国在明朝时是中国的附属国,服装沿用了明朝的证据。

关于传统服装的争论刚刚停止。

11月24日,中国主导的制定,四川省眉山市市场监督局主导

的泡菜行业国际标准顺利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投票。

消息一出,韩国又炸锅了,韩联社更是将之称为“泡菜宗主国的耻辱”:

12月8日,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坰德表示,他已向百度百科发邮件,就“泡菜”词条中“韩国泡菜源于中国”的表述表示抗议,要求百度方面“纠正错误的信息”。

百度百科随后回应,已经分别上线了新的“泡菜”、“韩国泡菜”等两个词条。

删去了原有的“制作泡菜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韩国泡菜源于中国”表述,并且在“韩国泡菜”一条中加入了一段“起源争议”的文字。

转年进入2021年1月,网友发现,国人素日里司空见惯的中国结,竟然出现在了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上,并改名为“韩国结”:

接着进入2月份,更多让中国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密集出现:

2月16日报道,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坰德再次致函百度百科,要求我们将在吉林省龙井市明东村出生的朝鲜族诗人国籍改成韩国尹东柱的国籍从“中国”改为“韩国”,而那时韩国尚未正式建国:

就这,还不算魔幻的。

二月份,《三十而已》韩国版混剪被发布在了网络上,而主演江疏影的名字,又被韩国人吐槽了:

于是微博又炸了,吸引了近9.9亿人次的围观:

弄得江疏影不得不在社交平台上回了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总结下来就是,面对中国历史上但凡一点拿得出手的东西,韩国网民们的大致态度就是:既要、又要、还要。

2、韩国影视剧中都是怎么呈现历史的?

所以,韩国人都不学历史的吗?

别慌,我们就先来看看,作为韩国国民获得历史普及教育的最便捷渠道——韩国历史类电视剧,都是怎么潜移默化,塑造国民的历史观的。

有中国研究者梳理了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在韩国四大电视台播出的5部收视率最高的历史剧——《大长今》《太祖王建》《善德女王》《女人天下》《医道》后发现:

中国人角色一共有18个,而且无一例外,全部都是负面形象。

以其中出现最多的角色——中国使节来说,《大长今》中,明朝使臣出使朝鲜的主要目的本来是为了册封朝鲜世子的事。

但明朝使节到了朝鲜后只关心一件事情:吃,而且必须是山珍海味,即使有糖尿病也非吃不可,不给吃就不册封世子,还要处罚长今,显得挑剔、愚蠢、见识少。

这还只是剧情,在具体的视觉呈现的细节上,韩剧中对中国人的刻画也显得既随意又刻意。

中国和韩国,古代同样都受儒家礼法的熏陶,所谓“披发左衽者,蛮夷也”,而在大部分韩剧中,韩国人都束发穿戴整齐,中国人却大都披头散发。

比如,《大长今》里的明朝使臣:

这绝不仅仅是孤例。

事实上,在近年来的韩国历史类电影和电视剧中,对于明代与朝鲜的宗藩关系,韩国编剧们大都显得“不服气”。

例如,在2012年,在曾打破韩国古装片票房纪录的电影《光海,成为王的男人》中,编剧们就借影帝李秉宪饰演的李氏朝鲜国王之口,说:

事实上,朝鲜仅在明初时需要向明朝进贡金银珍宝作为贡品,后在宣德年间被明朝宽免,而且明朝皇帝的回赠,往往是朝鲜贡物价值的数十倍。

电影中发生的时间应该为万历后期,可见这一情节就是不符合史实的。

另外,韩剧中,对明朝皇帝的“不敬”之词也不少: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历史上根本就不能发生。例如,朝鲜国王宣祖就曾说:

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

3、韩国为什么要“发明历史”?

影视剧,只不过是韩国主流历史观在现实中的一丝投射而已。那么韩国整体对与中国相关的那段历史是怎么看待的呢?

这里借用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一句曾经让全中国愕然的名言:

中国是在历史上侵略韩国多达数百次的国家。

何以至此?我们还得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朝鲜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开始说起。

民族主义史学家将此视为一次解放,并对历史上的“事大主义”进行清算。

迎恩门,朝鲜王朝时期国王亲自迎接中国明朝和清朝使臣的场所。

韩国《国史》教科书对此有较多的描述,认为中国是“霸权国”,利用华夷体制“以大欺小”、“倚强凌弱”,韩国在此体制下受到“侵略”和“压迫”,经济利益受到侵蚀,内政受到严重干涉。例如:

袁世凯来到朝鲜之后逐渐将手伸向朝鲜王室和政府,最后事事均要干涉,甚至对朝鲜发行的硬币上刻有的国号也要横加干涉。

另外,在19世纪后期以来的历史变迁中,东亚国家中,朝鲜半岛的命运最为凄惨。曾经长期沦为殖民地,几乎被日本同化灭亡,二战后又被分割两端,成为冷战的前沿。

外国军队长期驻扎,被迫以“主权让渡”的方式换取经济援助和安全保护,在大国政治博弈的夹缝中尽量保持民族尊严。

这种特殊的历史经历造成了韩国民族主义特有的悲情色彩,在民族自尊心方面显得尤其敏感。

再加上,二战后,随着韩国成为亚洲经济发展“四小龙”更增强了韩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大众的民族主义运动与政治民主化运动并同活跃,韩国学术界也更加强烈地希望摆脱中国中心的韩国历史观和朝贡关系叙述框架。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赵轶峰研究认为,从朴正熙执政时期(1961—1979年)开始,韩国政府就开始积极倡导民族主义。

而到了1980年全斗焕主政后,韩国国会甚至举行国史听证,决定将一些在野史学者的主张采纳进入国史教科书。

如林均泽著的《韩国史》,声称中国80%的领土曾经是韩国的。

而韩国2007年版新教科书则将朝鲜半岛青铜器时代提前1000年,还修改了高中国史教科书关于古朝鲜的内容把神话人物“檀君”当做古朝鲜的开国君主,否认古朝鲜统治阶级来自中国。

《大朝鲜帝国史》更是宣称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国文明才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

"在野史学"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评书演义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而韩国出版界、影视界则以此为蓝本,推出混淆历史真相的各类作品,此两者互为犄角,相互强化。

最后的结果,便是现在看到的这种情况。

韩国民族主义历史学是一种以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国家兴起为中心的宏大叙事。

它将韩国的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运动过度凸显为韩国历史的支配性线索,为大量缺乏证据的判断进入韩朝历史叙述敞开了大门。

但同时值得肯定的是,它在韩朝民族自我意识觉醒、救亡图存与韩朝民族国家的曲折成长道路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韩国民族主义历史学作为一种历史学现象,并不是韩国史学界自己的事情,它实际涉及历史学理论,尤其是历史编纂理论中的普遍问题。

迄今为止,尽管经历无数批评,所有国家都致力于本国史的编纂,历史叙述的国家史体系在本国史意义上是无法打破的。

而以国家为单位的历史编纂学与历史的问题研究有根本区别。

历史学家既然不能摆脱价值立场,那么就需要在各自的历史叙述中申明自己的价值立场,而不是掩饰价值立场,更不可因为具有价值立场而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

正如《法度与人性》的作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在最近接受阿信采访中所说,历史学家在叙述历史时的克制,应该成为国家构建真实历史时的底线。

1.《【卢武铉名言】韩服、泡菜都不够,韩国人竟然篡改了我们的百科全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卢武铉名言】韩服、泡菜都不够,韩国人竟然篡改了我们的百科全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30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