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滋润心灵
——《文化写作》与《文化教育》课堂教学比赛述评
北湾区教师培训学院陈家尧
陈家尧老师照片
这次由中国教育学会“11-5”规划课题“文化写作与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重庆市江津区教委主办、江津志强中学主办的“全国第六届文化写作与文化教育大会”引发了很多思考。高举文化旗帜,展示自觉的文化意识,探索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正是此次活动的目的。课堂展示中自觉的文化意识,努力的文化实践探索,鲜明的个性风格构成了本次比赛教学特有的景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写作和文化教育优质课会长大现场
一、“文化”和“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种精神、思维和行动。文化是在一方水土中养育的一方人。这是一方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积累的精神和气质。是一个人特有的感情、思维和行为。这是一方人在历史沉淀中养成的习俗。文化看不见,无处不在。存在于人的骨髓中,左右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牵引力。因此,用优秀先进的文化引导人,用民族传统文化滋养人,应该成为教育的自觉任务。
文化教育是一个高水平的教育领域。就阅读而言,可以分为工具性阅读、审美阅读和文化阅读。文化阅读通过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有很多关系,折射出特长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一种高水平的阅读思维。(约翰f肯尼迪,读本)。对于写作来说,能够从历史长河、特有的地域风情中观照生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写作思维。
文化教育是给知识注入情趣的教育。只有在教育中与文化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自然科学中讲定理的历史,感受知识背后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的执着,就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教育是给知识注入情趣的教育。
只有充分理解“文化”的内涵,充分理解“文化教育”的真谛,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高。“文化教育”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在这次课程中,岭南文化、俊义文化、江津文化等地域文化、古诗词文化、士大夫文化、物理文化等融入教室,展示这种文化的自觉意识无疑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写作和文化教育优质课大会现场
二、走出“文化”的误区
听课后,我们也要进行两个追问:地区特色是否与文化等同?地方食物特产和文化一样吗?是的,也不是。例如,江津米花糖只是一个地方的特产,只是一种小食物,那可能就不是文化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史记》)只有当我们追溯美华党的历史,讲述创始人的故事,认识到美华党所承载的江津人的精神时,江津美华党才有文化意义。(大卫亚设)。
另外,从教室发表来看,相当多的人只停留在人文上,但事实上,自然环境也是构成文化的一个因素。比如江津面对“几个字”长江,背对邓正山,这种地理对江津人的性格有什么影响,这也是一种文化。
因此,我们对文化的理解不能停留在错误的水平上。这次课上呈现的现象表明,我们对“文化”的认识要更进一步。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写作和文化教育优质课大会校园布局
三、如何培养文化
文化的培养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达。
染上。文化是一种熏陶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文化教室的氛围,让学生长期染上,以达到“随着时间变成颜色”的内化目的。从这一点来看,广州胡兴教民老师从班级文化建设到语文作文的岭南文化作文,都是追求普及的结果。
滋养粉。文化的文章是滋养学生的灵魂。上课时要随时挖掘文化元素,实现这种滋养。李永洛
师的《故都的秋》中对士大夫文化的观照,也是这种滋养的体现。生长。文化教育应体现层级性,逐层递进地促进学生的文化生长。几江中学孔兴老师的《古曲新唱》、朝阳中学杨琳老师的《从菊花台说起——谈移就手法的运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生长。
从具体课堂实施来看:
立足素学素解素写而不止步于此,文化是需要教;
文化传承的路径是自然渗透的,不是强行植入;
文化的教学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应有聚焦点,应有层次性。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现场
四、文化课堂风格各异
这次课堂可谓风格各异。胡老师对教学的执著与热情,把职业当成了事业;孙越然老师极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孔兴、杨琳老师的严谨与扎实;柴海军老师的精美的朗读等等。
当然,这次课堂也呈现一些暇疵,除了前面所谈的对文化的理解有待提高之外,还有的课堂想教的和实际教的不是一回事,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目标过多无法落实,文化植入的生硬等,这都是在教学中值得改进的。从为了更好地演绎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仍有待努力。
文化教学,任重而道远!
注:该文是2010年第六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在闭幕式上陈家尧老师作为大赛文化作文组总评委所作评述。八年过去了,今天读来,仍见真知智慧。
1.《【小学作文优质课比赛评价】陈歌:传承文化,滋润心灵,——《文化写作》课堂教学大会评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学作文优质课比赛评价】陈歌:传承文化,滋润心灵,——《文化写作》课堂教学大会评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39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