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思维发展与改进

一、写作的本质是“思想构成”

我们经常把这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等同于施工人员的施工。对施工人员来说,别人提供设计、图纸、材料等,他只是按照图画施工。写作似乎也先有思想,有观点,有感悟,有感情,有资料,作者就只是“布置、设置”这些东西。

写作怎么这么简单!真正的写作不仅需要作家施工,还需要亲自设计,亲自准备材料,甚至亲自挑选。学生的作文即使在考场上写作文,已经准备好大米的“巧女人做饭”、“作文做饭”都不是自己“找大米”、“买大米”、“生产大米”。

这个“米”正是作者独特的发现和思想构成。

首先看一下学生高考作文《说尺子》篇。

作文原文如下。

从100分打到98分。

得到了55分到61分的吻。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多人认为前者退步挨打是理所当然的,后者进步接吻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常说要把尺子量到底。在现实生活中,应该说自我是最公平的,但拿在别人手里测量别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吃饭,每天三餐总是吃好吃的东西,但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干锅冷板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没有吃的,灰心丧气,脸上露出老色,甚至开口责备。她累得受不了,连烧水的力气都没有。我父亲偶尔在下一个厨房煮一碗面条,但能使家人非常满意。(莎士比亚)。

惯性使我们的尺子有弹性,但不能测量爱的深度。是你,是你。

每个单位都有良莠不齐,有瘦的,有看的,有捣乱的,总有一些秃头混杂在和尚中间,充数。奇怪的是,做的事永远在做,看的事一直在看,做的事越多,失误越多,受到的批评也越多,那些观众偶尔做投机的样子,就会名利双收。(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真理报》)即使是捣乱的人,变得聪明的话,也能使领导人和一个位置都感到高兴和满足。(莎士比亚)。

惰性使我们的尺子产生偏见,使我们无法再凝聚很多人的力量。

还记得北方小城市那个死竹的阿姨吗?一到冬天,她半夜起床,装满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在寒风中退缩的清洁工、穷人和乞丐,几年如一日不停。(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冬天名言》)后来有一天,一位老人吃了一粒沙子,突然向大妈泼了一碗热粥,带来粥的人也瞬间分成了两个阵营。有人说老人不能吃夜宵,有人指责大妈不能掺沙子。(莎士比亚)。

朴正,歪曲了我们的尺子,冷却了多么善良的心。

开县载满19名乘客的中巴,突发的遇难情况,一头栽在深度达5米的池塘里。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的水中,打碎窗户,救出了所有19名乘客,但自己长时间浸泡在冷水中,得了肺病,数月来一直负债治疗,不得不借门离开医院,离开士兵的家。(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健康》)19名幸存者中没有人去医院探望,也没有人送他。金有树临死前写了一封信,第一句话是“我救了19个人的命,现在谁来救我的命?”是。

凉棚,打破我们的尺子,留下无尽的遗憾。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我们要用它来测量别人,更经常地测量自己。这个世界上应该有这样的人。要充满温情,道理公平,法律彰显正义,时刻闪耀人性的光辉。(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正义名言》)只要坚持我,就要从一点点开始,苛责自我,宽容对待自我,星星之火必须燎原。世界最终会充满阳光,充满爱。(莎士比亚)。

这是2016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

这篇文章引人注目的是考生独特的发现和思想建设。首先,考生对作文试题的独特发现:“尺度”。接着考生联想到现实。从每天为三餐忙碌的母亲那里,通过对偶尔身体不舒服而未能准备食物和父亲偶尔做饭的对比评价,发现“惯性”具有不同的尺度。做得多,错误多,批评多,看客偶尔投机取巧,名利双收,发现“惰性”引起的偏见。因为死竹大妈的偶尔疏忽,受到了慈善人士的无端指责,发现“朴正”歪曲了尺子。最后,睡觉不仅要衡量别人,还要衡量自己,最后提出:“充满温暖,道理公平,法律彰显正义,总能闪耀人性的光辉。”(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正义名言)正是由于这众多发现,考生们才需要构建对“者”的完整思想“体系”,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关注。

我们一直把作文视为“表达”。表达是已经有思想了,但“传达”这个思想。这是误会,把“写作”和“说话”等同起来。“说”是思想表达,但写作比思想的“表达”多得多,写作是“自我的构成”。这种构建实际上包括从下游到上游的五项内容:话语、章法技巧、情趣、价值和思想体系。我们重视话语和章法技巧的下游建设,但不重视情趣、价值,特别是思想体系的建设,使整个写作成为被动的水、没有本的树。事实上,周导学生写作的高中语文老师也经常担心一篇职称论文,这当然不是语言和章法技巧的问题,我们没有形成对语文教学的新认识,或者有独特的见解,但没有构建对这一“见解”的完整思想。也就是说,没有把这个“观点”构建成一个小系统。

与写作技巧的学习过程相比,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应该是知识增长、视野扩大、认知发展、思维提高、境界提高的过程、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只有认知发展、思想境界提高、认识水平提高,才能写出有口才、深度、感染度的好文章。

二、“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

完整的思想建设必须包括四个方面:知识、理性、系统和根据。

所谓的“认识”是对某种现象或问题有自己的看法。特别是这个观点,要自己思考,可以和别人稍微不同,可以对别人稍微补充一点,可以做出一些贡献。

所谓的“理由”

”,就是这见解,这看法,要言之有理,经得起推敲。

所谓“系”,就是这看法要有完整正确的推理过程,有多角度的思考,或者对事情的本质、原因、解决方法都能有所探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就某个现象或事物,能说出一个一二三。

所谓据,就是依据,证据,就是能够用事实、理论、数据等加以证明。

只有具备“识、理、系、据”,才是思想的“构建”,有了这样的思想构建,才能真正写出像样的文章。因此,思维的建构才应是写作训练的着力点。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是章法技巧、语言等下游的训练。

三、“思想构建”的主要策略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写作无非是告诉别人你的发现,如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新情感等。正是这种发现,才对读者有价值,才能让作者与读者形成联系,让作者产生写作的冲动和言说的自信。文化学者赵毅衡认为,“认知差,是意义活动的基本动力”,正是作者的发现,形成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认知差”,从而让作者确信自己的分享对于他人是有意义的。

发言稿、新闻、报告、论文、散文、诗歌、小说,无不在向读者展示新思想、新情感、新感受、新信息。即使是描写,其精彩也在于是否写出了对象的特点;对象的特点,便是作者的“发现”。不仅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发现,即使写作技巧,也往往源于发现。如韩愈《师说》一文,中间部分对比论证的运用固然精彩,但这精彩的对比全赖作者对唐代从师的三大反常现象的发现。没有那三个巨大反差的发现,他拿什么对比?有了那三个巨大反差的发现,不用对比,作者能怎么写?没有学过对比手法的文盲,只要发现了反差,也会用对比来说理。

所以平时的教学,要养成学生“发现”的习惯: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发现原因,发现本质,发现规律,发现方法,发现闪光点……

2.加强追问与反思的训练

要发现,便要反思,要追问。平时如此,考场作文也是如此。

拿到作文题,首先自然是审题。怎么审?也许最有效的一招就是不断追问,从追问中有所发现。

比如上举2016年全国卷这道作文题,审题时便不妨先从多角度去追问题目:

题目在说一个什么事情?——关于考试得分的事情。

只是在说考试吗?——更可能是个评价问题。

揭示了一种什么现象?——评价标准的不一致,或曰尺度的反常。

最终实际上是在说一个什么问题?题目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标准与尺度的问题。

这样层层的追问,才能追问到题目的核心。

所以,审题时,多角度追问,从追问中发现题目所揭示的现象,隐含的问题,发现题目的所指和基本寓意。

上述的追问可能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发现,还有待作者的第二次追问发现。

想想我们平时的写作吧。平时领导交给我们一项写作任务,我们也领会了领导的意图,然后你就写作了吗?如果这样,是很难写出文章来的,至多能写出一些公式化刻板化的官样文章,一定写不出深刻、生动的东西。怎么办?首先就是去查找资料,去调查研究,去观察,去感悟,去寻找有价值的东西,去发现问题,发现本质,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系统认知。

学生考场作文也是这样,虽然在考场无法回到生活中去,但他可以回到经历过的生活中、回到读过的书籍中,去追问,去反思,形成他的第二次发现。

3.重视基于观察与研究的写作训练

发现与追问基于观察与研究。很多写作首先要做的是收集材料,深入调研,从中发现问题,形成感悟,产生情感,得出结论。写作的过程,是向别人捧出自己的思维成果的过程。如果没有对社会与生活、人生与自然的深切感悟与研究,怎么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高中新课标特别重视“研”,18个任务群的名称,13个带“研”字:必修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选择性必修有6个“研习”或“探究”任务群,选修6个任务群全是“研讨”。而这种“研”,就是指向思想的构建。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基于研究的写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基于研究的写作过程,要让学生就某话题广泛搜集材料,并进行相对充分的研究,形成自己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提炼观点,构建思想,最后构思行文。

基于研究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研究与写作的任务。比如至少阅读什么书,研究什么现象或人物,要求作文写出真正的研究与思考。

二是要提供研究支架,包括研究方法指导与资料指引。资料指引既要有现成的资料提供,也要有拓展的资料提示,以利不同程度、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研究。

三是写作支架。包括与研究话题相关的特殊写作指导与一般的作文写作指导。

四是评改工具。评改标准可由老师直接提供,也可由学生商议制订。

那种老师命题、学生当堂写作的急就章式的作文,学生无非是将原有认识整理了一下,从思想上说,学生并没有通过作文变为一个“新我”,无论其作文成功与否,其认知并没有提高,甚至连技巧也没有提高。而通过广泛搜集材料,通过学习、整理、研究,即使作文本身没有成功,认知总会有提高。

4.重视推理过程的训练

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有作者的思维结构在。不用说议论文,既是诗歌也是如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梦游天姥吟留别》,既然现实虚幻,何不遍访名山,怎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散文,如《荷塘月色》,眼前宁静的荷塘也只能使自己暂获片刻宁静,并最终按捺不住而去想着江南,可见其内心多么不宁静。小说如《祝福》,祥林嫂之死,谁都不是直接凶手,甚至如柳妈之类好心人也间接将其推入火坑,读者不得不追问,到底谁是凶手,最终自然会追到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封建文化。

因此,无论什么写作,都是基于作者的深层逻辑推理。换言之,文章就结构而言,有其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简单的“三序”“三式”,这是“表达”结构。深层结构是作者的思维结构,是作者的推理过程。有的作品,表层与深层同构,但更多的作品,尤其是文学名作,表层和深层表现出很强的非同构性,也许,正是这种非同构性,形成了作品的思维张力,从而形成作品的多层解读的可能性。所以,语文学习,从阅读理解说,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推理过程,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从写作说,只有重视基于推理的思想构建,才能真正学会写作。

5.重视联想的训练

有人会觉得,人不可能事事都去观察和调查;在动笔行文的此时此刻,也难以去观察与调查;学生繁重的学习没有很多时间精力进行观察与调研;尤其是当学生身处考场,怎么去进行调查研究?

其实,在写作过程中,尤其是学生作文过程中,有一个观察与研究的虚拟形式。写作的联想,就是作者在大脑中就自己的已知进行调查研究。人生的阅历是一个大舞台,人生的阅读是虚拟的大社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从写作角度说就是在扩展联想的可能空间,是在为写作的虚拟调研提供广阔时空。

当然,就真实写作来说,不同文体的写作,真实调研观察与模拟调研观察比重不同,实用类、论文类写作,虽也有联想参与,但主要应是真实的调研;而文学类写作,如诗歌、散文、小说,虽然也有真实调研的参与,但也许更多是联想这种虚拟的调研。

学生作文作为一种真实写作的模拟,更应该重视联想训练。即使是考场作文,其构思,便是一个基于联想的虚拟调研过程,正是这个虚拟调研,让考生在大量联想到的材料中有所发现,形成思考,提炼观点,构建思想,最后构思成文。上举《说尺子》一文,就是如此。

考场作文训练,也不妨让学生在拿到作文题后,对作文题进行初步的追问与发现,然后进一步追问:书籍中、历史中、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相似、相反、相关的具体事物与现象?最好训练学生能在几分钟内一口气写出多个与题中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的现象、材料的关键词。然后再追问:从联想到的这些事物中发现了什么?如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群,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企业,等等,存在什么问题?或者其中有什么特别值得赞扬提倡的好现象?或者发现了什么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追问:最有写的价值的是什么?最能打动读者的是什么?有把握能写好的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文章的立意,构建自己的思想。

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研究的习惯,凡事多方面追问,多角度寻找原因,透过现象发现相关现象的特点与本质,试着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凡事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这样,就容易思想形成“小系统”。如果能够构建自己的思想“小系统,写作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1.《【高中作文联想训练】高考作文的思维发展与改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作文联想训练】高考作文的思维发展与改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42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