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老师们,我是快乐写作总部的无敌老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主题。这个分享来自作文教学名师罗秀庆老师的一篇文章。我读完之后,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觉得很有共鸣,所以消化和梳理了他的文章,融入了我的想法,创造了这次分享的内容。
很多老师经常有这种怀疑或怀疑。也就是说,他教学生写作文后,学生的作文水平似乎没有实质性提高,觉得自己的教学无用,所以很容易觉得作文不能教。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我认为一个学生能否写好作文,学的东西是学不到的。一切都是命运。而且,有些老师认为,读书多的孩子多写作文会很好,书不多的话,怎么教都教不了。(威廉莎士比亚。)对吧?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想告诉你的是,其实这不一定是真的。
实际上,在作文教学中取得成绩的很多老师都坚信作文是可以教的,关键是如何教才能有效。(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教育)那么,怎么教才有效果呢?这确实有办法。如果不掌握方法,即使你口干舌燥,教得筋疲力尽,学生都可以无知地教你。你教得不好,教得更坏,会适得其反。我认为这个结果是你作为老师不想看到的,绝对不是家长想要的。(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教育》)有的老师呢,他的作文课两三句话就能达到四两斤的效果,提几句话学生就能低头,这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我认为教作文是否有效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一个方面是教学生的写作方法到底是什么方法,是否真的是正确实用的方法。(约翰f肯尼迪,教育)精确实用的方法是针对具体主题的具体写作主题的方法。包括构思方法和文字技巧的方法。如果你教的不是正确的方法,而是玄虚而模糊的方法,学生学起来会更乱。(约翰f肯尼迪,教育)关于什么是正确的写作方法,我将继续结合我们加入专用教材。也就是说,我会拿《开心作文课本》几个具体案例和大家进行分析,这里不会详细展开。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决定教作文是否有效的第二个决定因素。那就是你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教育)刚才说的是教学生的知识是否足够的问题。现在说的是你的教学方法是否足够好的问题。(约翰肯尼迪)一个教什么,一个怎么教。这两个问题要处理好。否则教作文是行不通的。
那么到底怎么教才有效果呢。
我们指的是教、教、学。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主人公,教师是配角。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方式,教育才会有效。所以作文老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据说有些老师当然知道学生的心理。学生不想学,想玩嘛。这说得对,幼儿时期的孩子,天性是爱。其实我们大人为什么不爱,玩是人类的天性,但事实上,孩子们除了有趣之外,还有很多心理特征,比如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猎奇、探索、参与、分享、竞争、挑战。
当我们发现要尊重儿童心理的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作文初期阶段的小学生不能缺少教师的指导和指导。习作作为语文运用能力,自然离不开技巧、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训练。而且,开始阶段一般从模仿开始。所以我能记住这首关于写作教学方法的诗。
指导学生巧妙模仿,
把步子小一点。
阅读写作方法。
读写结合很重要。
思维训练是基本,
诱导观察是必要的。
这首诗基本概括了接下来我要教你的一些方法技巧。第一点是:
首先,模仿策略非常有效。
模仿是很好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小学生习作教育中,要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训练写作。学生写作文就像做饭一样。写作的素材就像烹饪的原料,造句、布置文章的方法就像烹饪的方法一样。如果我们完全不知道烹饪方法,请制作更好的原材料,制作的食物可能都不好吃。(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烹饪名言)相反,如果我们按照大厨师介绍的烹饪方法慢慢来,最终厨师做的色香味都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但十有八九少不了,还有那种专业的味道。同样,指导学生习作就像烹饪一样。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模仿的良好写作范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模仿并照做。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要求学生用习作介绍“传统文化”,学生们有不少这方面的困难。那么,我们老师如何巧妙地使用“模仿”策略,让学生熟悉这次习作训练?我们可以找到可以模仿的范文,分析他的写作范式,教学生如何模仿。例如,在绝交版教材中,题为《五月端阳》的文章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范文。这篇文章主要是端午节到了,家家都戴着菖蒲蒿,接着端午节姑娘们做香袋,小伙子们赛跑龙舟,女人们的包粽子,老人给孩子们讲屈原的故事。正文结构简单,语境清晰,语言通俗。教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到底有哪些。学生说话后,可以和学生一起对传统文化进行分类,然后把重点放在传统节日上,告诉学生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最隆重。通过交流讨论,人们认为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那么到了春节,妈妈会做什么,爸爸会做什么,奶奶会做什么,爷爷会做什么,孩子们会做什么?师生共同完成以春节为核心的思维导图。孩子们画完思维导图后,给学生们分发《五月端阳》这一句话(《五月端阳》),就可以看到学生们是如何写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的。010-30000的文体、篇章结构对学生模仿非常有利。
了以后,一下子明白了可以“依葫芦画瓢”。《五月端阳》中老人们给小孩讲屈原的故事,那么春节讲什么故事合适呢?可以改为老人给小孩讲“年”的故事。运用“模仿”策略,轻轻松松就把原本感觉很难的一次习作教简单、教容易了。这就是教学中的模仿策略,非常有效的一种引导方式。在开心作文教材当中,我们也会经常采用这种教学策略。
二、步子迈得小一点
步子迈得小一点,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说一口饭吃不成一个胖子,一个步子也跨不过一座山。我们在教作文的时候,如果发现学生在完成某一个习作目标时感觉比较困难,那么就应该把这个习作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慢慢完成小目标,最终解决大目标。也就说,你想让孩子爬到高处,就要给她搭鹰架,或者搭台阶。这也是我们开心作文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
举个例子,人教版语文课本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作文,课本中是这么引导的:“如果问到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读了上面这段话的描述,我们只知道本次的习作要求,但是对于什么叫做 “把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这个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了。这个是这个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很多老师关于这一点的指导非常笼统、简单,结果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动笔。
我们说,习作指导应该把步子迈得小一点,指导要具体、细致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引导过程:
1. 先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本领。那么学生都是爱分享,爱炫耀的。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分享,满足他的分享需求,也为本次习作奠定一个情感基础。
2.接着,问学生是如何学会某样本领的?那么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往往会用到“先、接着、然后”等一些连接词。这时候,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概括出,看来,要把“不会到会”说清楚,可以用上一些连接词。等学生基本都能掌握这一策略后,我们再来引导学生关注第二个问题——用上动作词。学某样本领,不可避免会用到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这就像《数星星的孩子》中的这句话一样“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个时候,让学生明白,学某样本领,必定会用到连动句。
3. 学会了某样本领,你有什么感受?学某样本领,有趣吗?这个时候,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自己学会某种本领后的感受和体会。
你看,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就清楚了“要把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需要有步骤、有动作、有感受。有步骤,用上连接词;有动作,可以连着写;有感受,真情实感说出来。
这样,我们就把一个含糊的“不会到会写具体”这个目标转化成了三个小目标,原本一个巨大的台阶,一下子就变成了适合孩子们攀登的小楼梯,习作的难度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所以说,习作指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准确地搞清楚学生写某个习作的困难之处, 从学生起点出发去寻求化解学生困难的策略。把步子迈得小一点,指导具体一点,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也是教育理论当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习作指导教学中的切实体现。
三、读写结合很重要
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很密切,读写结合也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不论是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等提出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还是潘新和教授等提出的“写作本位”“写作是阅读的目的”,都向我们传递出一个重要思想,也就是“读写互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要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那么读写结合的引导如何做呢?接下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比如,人教版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做《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许多人觉得小学生才开始学文言文,读写结合是否有点太难了。实际上经过实践,我们发现也不难,效果让人感觉意外。针对《伯牙绝弦》这篇文章,我们设计一个随文练笔的练习:
请你想象,你是那个日思夜想,希望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琴声的伯牙,意外幸会如此懂你的钟子期,你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有怎样的感慨?请你将句子补写完整。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可以模仿课文,用古人说话的方式表达,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说。)
下面是学生完成的情况:
学生甲——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昔我往矣,世无知音,今我来此,已遇知音。此乃天意也,吾等不可有意为之。不如,我二人结为布衣之交。”
学生乙——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哪!几番苦苦等待,吾等终觅得知音也!尔即为吾等之知音也!”
学生丙——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众里寻汝千百度,今日终相逢,实属不易啊!妙哉,汝竟听懂吾之心,可谓吾之知音焉!”
写得非常棒,对吧?阅读的结果转化为写作表达,写作又进一步促进阅读理解。因此,读写互动,是习作教学的重要路径之一。我们要改变阅读教学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状,教师可以像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写话练习。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设计一些基于课文情境的写话训练,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
上次总部在长沙举办骨干教师进修班培训的时候,咱们董老师关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法也阐述很多,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到我们网站上面去找找。
四、方法读中找
经常有家长会跟我们培训机构的老师咨询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他说:“我的孩子平时阅读量不少,可为什么作文还是写不好呢?”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以前经常这样跟他们说:“其实阅读和写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带着学习写作的目的去阅读,才能让阅读对写作产生帮助。因为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一个小孩一点都不懂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对写作没有半点儿的兴趣,那么她的阅读,就仅仅是输入而已。而写作是输出,输入和输出之间要想打通关联,那么就需要专业的引导。”
以上是我关于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的观点,虽然阅读和写作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还是要倡导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那么,前面我们说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可以借鉴和模仿的写作的范式,也可以在阅读过后设计一些随文小练笔,实际上,除了这两个策略,还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在阅读中找到写作的文字技巧和方法。毫无意义,每一篇可以拿出来让学生去学习的范文,他们都是有一定的写作技巧的,但问题是学生自己不一定能够自己去发现,所以需要老师的引导。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以写人习作中常常要用到的动作描写为例,来做个说明。
在习作教学中,但凡遇到写人的习作练习,老师们常常会告诉学生,写人要注意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等。但具体要怎么注意呢?方法往往是欠缺的。其实,只要深入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课文中藏着许多习作方法。譬如下面这四个片段,都是来自人教版语文课本当中的: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
可以看到,这个片段描写的是罗丹修改塑像的过程,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单一人物的动作描写方法,即看到加想到的。“看到的加想到的”,是动作描写的一种常见的方法技巧,一般作文老师都应该对这些方法耳熟能详,如果你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请你出门左转,找到我们开心校长学院这个网站上面的有一门叫做《作文知识系统》的课程,里边对这些方面做了很全面的梳理,你可以了解一下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五年级下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这个片段跟上一个片段不同,前面那个片段描写的是单个人物的动作,而这个片段描写的是两个人物的动作,也就是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形,那她采用的动作描写的方法是“交替描写”。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这个片段选自《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五壮士“痛击敌人”的情景,那么,文段中描写了很多个人物的动作,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可以让学生懂得遇到描写多个人动作的时候,可以采用逐一描写的方法。你看,是不是跟前面又有所不同了。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最后这个片段,同样来自《狼牙山五壮士》,它描写的是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场景。
那么在这里,同样描写的是一群人的动作,我们也可以采用逐一描写的方法。所以呢,如果我们仔细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编者在选编写人的课文时,均考虑到这几种情况的写作方法。相信,通过这样的例子,大家对“方法读中找”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观察不可少
作文要观察,这是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的,譬如,我们拿到一个橘子,可以通过看、闻、摸、掂、尝,通过询问了解产地等一系列行为,对其进行观察和感知。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借助一花一草,一事一物,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世界观察、科学现象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反复观察,并能将观察与体验、联想、想象、调查等联系起来。这是观察。
六、思维也可教
我个人觉得,作文的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习得一些作文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在作文名师管建刚的作文教学系统里边,他觉得教师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获得敏感力、思考力、描写力、构思力、打磨力等等。其中,敏感力、思考力就是属于思维层面的训练,所以你看,他把作文思维的训练看得很重。那么,在罗树庚老师的观点中,他也觉得作文的思维训练很重要。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围绕某个话题,组织学生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话题,组织学生去找寻证据,进行论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同一专题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导出一定的结论,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郭学萍是 “创意写作”的倡导者、实践者,在她的课堂里,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学生思维在转化、在提升。譬如,她在《我的第一本提问书》创意指导课上,为了引发一年级小朋友发散性思维,她在课件里设计了这样四张PPT,第一张是白底背景下,密密麻麻放了许多像小蚂蚁般大小的“问号”;第二张也是白底,问号变大了一些;第三张还是白底,只剩下一个巨大的问号;第四张依然是白底,一个问号都没有了。面对这样四张PPT,她分别询问了四个问题:
出示第一张课件,问:这是什么?发挥你的想象,要说和别人不一样的。
出示第二张课件,问:这会儿问号像什么?
出示第三张课件,问:一个大问号会让你想到什么?
出示第四张课件,问:怎么回事,是不是一场大雪把所有的东西都盖起来了?发挥你的想象。
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四张课件,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但我们能感受到学生在她的引导下,思绪一下子被打开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这些原本难以捉摸的东西,仿佛一下子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她的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她给孩子营造出一片广阔无垠的思维原野,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信马由缰,放牧思想。听着她和孩子们的交流,犹如置身于一望无垠的草原,身心是那么的放松,思绪是那么的无拘无束。自由、惬意、任思想的骏马恣意驰骋。
她让学生用手朝空中,抓一把风,轻轻放在鼻子下闻一闻,看看你闻到了什么味道?学生因为手心里有汗,说:“我闻到了一股酸味。”郭老师马上接话,说:“哦,我明白了,你刚刚吃过草莓,手上留着草莓酸酸的味道。”学生在她的引导下,说:“臭臭的,是榴莲的味道。”“咸咸的,是海水的味道。”这种思维的跳跃性、幻想性一下子就打开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这一次分享给大家带来的所有内容,我们一起回顾刚开始给大家的那首诗,一起回顾一下这些内容:
引导学生巧模仿,
步子迈得小一点。
作文方法读中找,
读写结合很重要。
思维训练是根本,
引导观察不可少。
是的,没错,小学生写话、习作处于起步阶段,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引导。教作文如同给学生搭梯子,搭台阶,学生踏着这些梯子和台阶,一定能走向言语书面表达的更高境界。
1.《【高中作文培训ppt】作文要怎么教才有效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中作文培训ppt】作文要怎么教才有效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7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