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大

(1903-198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诗人、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教育家为一体,MOIN稀有人才精通英国、法国、德等多种外语,燕燕世界文学史保罗瓦莱里和罗曼罗兰,跨文化名徐志摩、周光川、巴

说到杨宗大老师,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对法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事实上,他也在德语文学方面努力工作。在现有梁宗岱的著作中,德语文学占有相当的分量。除了德国文学的翻译外,梁老师还将最重要的文学评论集命名为《诗与真》。甚至他自己也觉得“差不多夸张了”,但他也表现出了对歌德的尊敬和爱。

震撼心灵的《夜歌》

听到低沉的光明音

杨老师和歌德结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新出版的《青年梁宗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据作者说,杨宗大在养成中学时期“至少读过但丁、泰戈尔、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歌德、惠特曼、朗费罗等经典作品,当时没有重译本,或者译文质量不好,只能读英文版”。杨宗大和歌德的第一次接触,或就在这时,他还不通德语。

中学毕业后,杨宗大考入了岭南大学。一年多后,我决定去欧洲留学,第一站是瑞士的日内瓦。在这里,他说:“努力学习,一边进修法语,一边开始学德语。一年后被转移到巴黎时,歌德的《浮士德》点可以用德语朗诵。”

1925年秋天,杨老师继续转学到巴黎。不久,梁宗岱遇见了邵旭美。几年后,邵在《儒林新史》写道:梁宗岱“住在巴黎的勤工俭学工人家里,每天都在读歌德的《浮士德》本书。”德语原文中有几行他能大声阅读。他对他自己读诗的音调赞不绝口。“1936年,萧见美主持了《新诗库丛书》,评选了杨宗大的翻译诗集《一切的峰顶》。

这本合集共收录了八首歌德的诗。书名《一切的正常》也源自歌德的诗,这是《流浪者之夜歌》的第二句话。杨宗大多次歌颂它:“我喜欢的另一首诗。……。这首诗从我粗声粗气地解释德语开始,就对我有着莫名的魔力。”虽然当时杨老师不精通德语,但作为诗人,他能敏锐地捕捉到以“U”音为基调的雍容镇定的音乐。但是早期也是“用优美的小曲”这首歌,直到后来在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脉避暑的时候,“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首诗最深、最深、最持久的震动和回声”。(莎士比亚。温斯顿。)

所有的山峰/无声/所有的树梢/看不见/室风影/鸟儿在树林里做着深深的梦/: eqing/你也很快安静下来。

这首诗是歌德中年后写的,杨宗大晚年重读时流泪了,他在这首诗中读到了宇宙。当时他住在古堡里,后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每当夜深的时候,我就吹灭蜡烛。我好像脚下的松树和蜂房主人一样,在走廊里靠着栅栏独立。或者仔细了解头发上灿烂的星星,或者和底部的北风、瀑布、天空的流云合奏。(威廉莎士比亚、温德夏、瀑布、瀑布、瀑布、瀑布、瀑布、瀑布、瀑布、瀑布、瀑布)每当冥想失魂落魄的时候,当风声和流云声都像大势一样的时候,这低沉的歌声带着一丝光明的凄凉之意在我心中回响。

这首曲子在这里完成了翻译,首先发表在《华胥社文艺论集》。在同一篇文章(《谈诗》)中,杨老师提到:“第一次深深感受到《登幽州台歌》的伟大,临在的时候也有。”也许他觉得“想到天地的悠悠,独自流泪。”在另一部《论诗》中,他再次对比了《登幽州台》和《流浪者之夜歌》,GOTERA“篇幅很可怜。”

他无比推崇这首短诗,抗战期间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杨宗大与英国同事白英一起登上陈云山,会见了隐居的冯玉祥将军。据白英《重庆日记》报道,在山里还剩10多天下山的时候,杨宗台大声朗诵了这个《流浪者之夜歌》的中译本。到今天为止,杨老师的译文仍然是经典。

未完成的《浮士德》

甲子年的宿命

为了使自己的德语更加精炼,1930年夏天,杨宗大去德国进修德语,在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两地学习。海德堡期间,杨宗大了解了在这里留学的风土人情。几年后,冯智在《一首朴素的诗》中写道:“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短短8行,其名声不在12111行的《浮士德》之下。”……。010-3000尽管如此,与《夜歌》相比,《夜歌》是德语文学的“一切正常”。就像歌德花了60年才完成这部作品一样,梁老师对《浮士德》的研究和翻译也经历了甲子。这也是宿命吗?

1936年南开任

教期间,梁宗岱曾就《浮士德》做过专门演讲。几年之后,他决定开始翻译这部作品,此时正是他的翻译高峰期。如前文所述,梁先生很早就狂热地爱上了《浮士德》。到动笔时,中间已隔了十年,可说已有充分准备。加之他本人就是诗人,而且多年来对新诗和翻译研究和探索,这也为他的《浮士德》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40年代末,梁宗岱在广西百色居住期间完成了此书的翻译,部分译文曾在《宇宙风》上连载发表。罗念生先生曾为之奔走,联系出版事宜,孰料出版社失火,结果不了了之。据说1949年后,因为郭沫若译本在前,出版社便没有接纳梁先生的译本。历经“文革”,译稿命运多舛。“文革”过后,他带着患病之身重拾译笔,用了几个月重新整理了译稿。然而待到译本出版时,梁先生已作古了。西谚云“书自有其命运”,诚非虚言!

据相关学者考证,百年来《浮士德》中译多达40种(并非都是全译,甚至包括伪译本)。梁宗岱的翻译该如何定位呢?这个译本的最大特色体现在语言风格上。梁先生在多篇论文中提到了诗歌创作和翻译中的格律性。他本人对西方诗歌的格律和音律十分了解。例如篇首《献词》的译文,梁先生几乎完美地体现了原诗的格律,韵脚的节奏亦步亦趋。

歌德在创作《浮士德》的时候,在作品中试验不同的韵律,有古希腊的韵律,有德国中世纪的韵律,也有民歌的韵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堪称集古今诗歌韵律的大全之作。作品中某些段落的德语是古奥的,梁先生就用古意昂然的译文(例如采取中国古体诗的形式)去应对。作品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语言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梁先生也试图去模拟他们的语言风格,很多地方让人叫绝。

今天,让一般的读者接触这样的译文确实有点困难。当下不少读者在读一些外国文学译本、尤其是古典作品的时候,经常会说某某译本语言太古奥,不适合当代人读,因此要用一个新的译文来替代。诸如此类的译本评论,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像《浮士德》这样的作品,他本来就是这样的风格,即便是今天的德国人阅读也有很大困难。但这样的译文恰恰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信”,而非扭捏作态的“雅”。

除了形式感,就准确性而言,梁先生的译本也是众多译本中的上品。梁先生的勤奋和钻研固然是关键,但对经典作品翻译而言,汲取百家之长也是很重要。据林笳先生回忆,梁宗岱先生的藏书中有《浮士德》的英译本、法译本,中译本。所以我推测,梁先生翻译《浮士德》的时候,应该比对过前人的译本。

在梁先生的得意弟子刘志侠、卢岚夫妇创作的传记作品《青年梁宗岱》中,开卷的题记和书末的终卷语都引用了梁译《浮士德》中的诗句,我想九泉之下的梁先生一定会会心一笑。在此我想特别推荐新出的《梁宗岱译集》,其中诗歌部分的译文都配上了原诗(英、法、德文),懂得原文的读者可以对照阅读,看看梁先生是否真如《一切的峰顶·序》中所说的:“一行行地译,并且一字字地译……有时连节奏毫无用韵也极力模仿原作”。这听上去很笨拙,但若非大师,注定是要举鼎绝膑的。

梁宗岱的翻译与文论为众多译家推崇备至,2016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联合推出八卷本精装版《梁宗岱译集》,收录了梁宗岱一生所有翻译作品。

●《一切的峰顶》(歌德 等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莎士比亚 著)

●《浮士德》(歌德 著)

●《交错集》(里尔克 等著)

●《蒙田试笔》(蒙田 著)

●《罗丹论》(里尔克 著)

●《歌德与贝多芬》(罗曼·罗兰 著)

●《梁宗岱早期著译》(梁宗岱 著)

《浮士德》翻译在1957年前后完成,但未能出版。延至“文革”,手稿被焚。1970年末重译,因其健康急剧变坏而中途中断。198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他的《浮士德》(第一部)。2016年收入梁宗岱译集的《浮士德》,第一部分收录1986年版《浮士德》第一部,第二部分为《浮士德》第二部断片。

□钦文(德语文学译者)

1.《【歌德名言德语】梁宗岱和Goethe登上了德语文学“万物高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歌德名言德语】梁宗岱和Goethe登上了德语文学“万物高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7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