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时尚、优雅、富足,受到世界认可。网络时代,网络语言逐渐在语言的空间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甚至从网络进入现实生活,进入正井校园,在学生中流行。学生习作能使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吗?教师应该严格语言的基础训练,规范学生使用文字的教育,还是让习作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的革命家还是污染者,我们应该宽容还是等待时扼杀?

今天,为了获得更理性的认识、更深刻的思考和更明确的方向,邀请了几位老师来谈论这个话题。

肖老师:根据网络相关数据,成都一所小学有一个修改错别字的作业,因为“我和妈妈去逛动物园”,全班60%的人不是把圆变成了“圆”,而是把句子变成了“我和妈妈疯了的200”。他们说在网上把“逛”写成“疯狂”很流行,200是动物园的替代英语写法。现在的孩子受到网络的影响太多,作文中错别字很多,像UMO一样多,很自豪,甚至建议把课文变成网络上流行的句子。这种现象令人心焦。

刘老师:我的感觉和肖老师完全相反。我们班有很多学生用网络语言写作的现象。对经常上网的我来说,网络语言并不陌生。阅读有Q字Q字的学生的作文,我经常被其中包含的幽默感逗乐。(莎士比亚)。

肖老师:刘老师,面对下面小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说:“昨天JJ带青蛙BF回家吃饭,JJ的BF一直朝着我妈妈PMP。”有多少人能猜到它的意思?我认为那是互联网。留在网上吧。不然谁能理解这晦涩的语言?

刘老师:这种语言当然听不懂,但“博客”、“新手”等很多网络语言被大众接受。语言产生于生活,一定的社会环境总是出现具有时代特征的词汇。几年前使用的“洋钉”、“洋油”、“阳碱”等词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不会陌生,近年来出现的股票专用术语“熊市长/市场”、“牛市”等也为女性和儿童所熟知。现在进入文章时代,那种语言也必然进入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网络上写作是无可厚非的。(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网络名言) (我还记得)《中国青年报》连载过《偶和偶mm》。Mm是女孩)是指故事的好感。美国媒体选定2005年的中心词是博客(中文明博客)。不久前,《超级女声》也惹怒了《PK》(意思是在关键时刻两人交锋)。近年来,出版物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网络青春小说,如《梦里花落知多少》、《第一次亲密接触》、《猪八戒日记》等,里面使用了很多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使用提高了句子可读性,看起来诙谐有趣,这些网络名词可以进入报纸和杂志。因此,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使用网络语言作为亮点也不坏。

陈老师:语言吸收社会机体各方面有益的“营养”是其固有规律,“网民”、“网虫”等经受时间考验的网络语言已经进入主流语言圈,已经高度生活化的网络语言进入小学生的习作,自然是“很多人会皈依”。我们讨论的不是这么广义的互联网语言,而是BBS、聊天室、QQ中常用的语言(如“GG(哥哥)、886(再见)”等)。这种语言不是网络上通用的,只有一个群体在相对固定的上下文中使用,从语言学上说,这叫做“群体应用程序”。这些语言简单诙谐幽默,迎合青少年的反抗传统、标新立异和个性追求。因此,一些学生在作文中也偶尔夹杂这种语言。刘老师认为,媒体杂志使用网络语言可以使用学生习作。我认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事实的真相是,——网络语言越受学生欢迎,对规范语言的颠覆性越强,危害也就越大。

朱老师:听陈老师的发言,我认为有必要定义网络语言的范围,以避免歧义。网络语言可分为三大类。一个是网络相关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防火墙等,另一个是网络相关专业术语,如互联网、网吧、黑客、信息高速公路等。第三类是网民聊天或BBS(论坛)经常使用的单词“口头禅”。眉毛、虾、竹子、菜鸟等。一两类词已经是信息时代的主流词汇,人们对它的存在和使用没有异议。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网络语言是指第三类词,也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肖老师:我同意陈老师的意见。现在网络语言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甚至融入了书面语和口语,如果不指导,学生很有可能养成语言文字非标准运用的坏习惯。因为现在学生的很多作文都是网络语言出现的,有些学生使用它后自己还不知道,误认为是普通语言表达,是因为他们经常使用这些单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语言完全等同于主流语言。我们必须反对在作文中使用。这样学生们就会克服。如果不约束,以后就分不清它们是主流了。如果韩团学报是现象,语言的使用也会混淆。网络语言经常使用,到了关键的时候,你就会忘记到底该不该使用。

height="425"/>

陈老师:这不仅仅是涉及到语言运用的问题。小学生身心尚未成熟,不具备分辨美丑的能力,迷恋于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将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透过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我们看到小学生“无意识”暴露出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如以粗俗低下为美,以颠覆传统为时尚,玩世不恭,游戏社会,对一切人和事物不加区别地一味加以调侃、嘲讽等。随着年龄的增大,小学生放弃网络语言可能很容易,但不良语汇在学生精神深处刻下的印痕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却很难拂拭洁净。网络语言带给小学生的是轻浮的快感。快感是暂时的,留下的“将是脏水”,泼出去的却是“孩子”。我们要教会学生用真情实感来行文,让高尚、美好、英雄、感恩……等优雅的语汇所积淀的民族精粹浸入到学生的血液。

周老师:陈老师的担忧不无道理,不规范的、粗俗的语言不仅影响了作文的表达,也影响到了学生的的心灵世界。

胡老师:我和陈老师的看法有些不同。网络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些人的生活必需,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把网络语言拒之门外。打个比方,我们总不能由于厌恶蚊子、苍蝇,而把自己密封在房间里,而拒绝窗外新鲜的空气。《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网络生活已经走进学生的世界,我们为什么不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真实的生活?不让网络语言进入习作无疑是一种无视现实,脱离生活的表现。我们没有必要也无权利剥夺学生使用哪一种语言表达的权利。

时老师: 我不同意胡老师的看法。学生有使用语言表达的权利,但这是有底线的,那就是这样的作文要能被相当多数的读者群所认可才行,否则就失去了作文传情达意的、人际交流的最基本的功能了。一篇让人看了不知所云的文章,与其说是网络化的作文风格,不如说是个人孤芳自赏式的苍白独语。语言的发展史表明,从先民们结绳记事到形成语言文字,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瞬间即成之事,而是历经了几千年人类文明演化过程。网语还没经过时间的洗礼,对网络语言的认同,还只能停留于网友之间的认同之中。从现行流行的网语看,其形成规则还在探索之中,而且是凌乱的。网语,只能称之为是少数人的“暗语”游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进行写作,完全是因他们身心还不成熟,追求新异事物,好奇心使然,顶多称得上是对“流行时尚的回应”,流行的东西没有时间的考验是不行的。

张老师:网络语言能否进入学生作文,我以为要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而定。如果是学生写自白式日记,交流的对象是自己,那么只要孩子自己看得懂,我们就不应该制止,事实上也无权制止。也许,在日记中适当运用新鲜的网络语言,能增加语言的鲜活度和表现力。也许孩子原来不喜欢写日记,因为用上了鲜活的网络语言,他觉得非常好玩,因而爱上了写日记。爱上日记,这绝对是件好事。再比如,学生写信给自己的好友,也许双方经常用网络语言交流,那么他们在通信的时候用上一些网络语言,就显得自然而亲切。但是,当文字交流的范围扩大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审慎地使用网络语言。我的意见,在作文课上写的作文,考试作文以及交给老师披阅并允许全班传阅的日记中,不应该使用网络语言。原因有二:

第一、因为随着交际范围扩大,交流的对象就不再是自己和三两知己。在这样的作文中运用网络语言,容易引起交流的障碍。

第二,从语言承载文化的特点来看,也不应该使用网络语言。学生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过程,事实上是在学习和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的“以文化人”的过程。运用祖国语言,就不能不考虑语言所蕴涵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精神,嬉化、颠覆是网络语言“生成”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这样的嬉化和颠覆,置语言所承载的内涵不顾,这是对历史的不敬和对文化的亵渎,我们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放弃了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坚守。

第三,汉语是一种独特的美丽的文字。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对中文的美丽做过这样动情的描述:“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必然长存。” 诗人用感性的笔触,道出了汉字文化的真谛:汉字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永恒的向心力。汉语,有着说不尽的美丽!如果我们任由学生将这些美丽的方块字以嬉化的方式加以糟蹋,无疑是对文字的一种摧残。

周老师:看来,对于学生习作能否运用网络语言,争议颇大。有人曾经在网上做过调查,支持的占57%,反对的占43%,老师们各执己见,针锋相对。支持也罢,反对也罢,网络语言已经真真切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走进了语文课堂,走进了学生的习作,我们就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而不是漠视,更不是逃避或放任自由。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胡老师:对于小学生习作运用网络语言的态度应该采取“疏导”策略,理性的态度应该是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网络语言的到来,进而注意加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与狼共舞”中增强应对不良网络现象的辨析力、抵抗力、免疫力。具体一点说,首先教师不能只是当不会游泳的“游泳教练”,教师得先下水,熟悉水性,在网络的大海里去体验探究,才能了解网络语言的真实情况,去看一看那些网络语言中究竟如何的鱼龙混杂,哪一些是金子,哪一些是沙子,只有对网络语言有了深入的了解,才有发言权,才能够对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进行分类引导,对症下药。其次才是有效的引导,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生活中,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模范言行影响学生;在学生的习作评改中,归类引导,营造正确使用规范语言习惯的氛围;还可以举办“网络语言大扫描”活动,通过举办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专题讲座和讨论会,提高学生的辨析力,炼就透视网络语言本质的“火眼金睛”和抵御不良网络语言侵袭的“铜身铁骨”。

陈老师:我们应该告诉学生,网络语言可能适合在网络虚拟空间现场互动交际,但作文是平面书面语表达形式,应该遵循平面语体的交际规范。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远离低俗,心存感谢,以做高尚的人为追求,这就更需要我们在作文中抵制低俗网络语言的侵蚀。

肖老师:从目前来说,要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只在学校教给孩子正确的汉语言使用方法和规则是远远不够的。从社会大环境来说,现在的主流媒体的用语都需要进行规范。一些电视、平面媒体的广告篡改成语、滥用语意,以及一些网络语言在媒体上的使用实际上都给孩子营造了一个不良的语言使用环境。消除这种大环境的影响,我想也是规范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时老师: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有其优质因素的一面,更有其劣质的一面。而我们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因此,对他们加强教育疏导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影视、网络、电视等传媒中时尚、流行的东西,让他们懂得选择,而不是全盘接受。一些孩子在平时的言谈中说网络语言,在作文中用Q言Q 语,很大一部分虚荣、摆酷、炫耀心理在作崇,要花大力气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的本质,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待新生事物的出现。其二,作文是传达情意的精神劳动。除了文字的表达形式之外,还有其章法结构、思想意境、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从表达角度来评价作文这才是关键之所在。胡乱地运用一些滑稽、奇异的网络词汇与文章表达主旨不符,这样的作文只能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要坚决杜绝的。其三,最重要的还是向孩子们渗透这样思想,既然你是一个中国人,就要热爱祖国的汉字,就要像珍爱自己的身体一样,珍爱中国人的语言文字。

主持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异往往带来新的发展。网络语言的的出现对汉语来说既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机遇。它一方面冲击着汉语的规范纯洁优雅,一方面又促使汉语自身的完善壮大。汉语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非常活跃,非常富有弹性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的词汇的诞生会进一步丰富语言的宝库。对那些合乎规范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又有文化品位词语,如“伊妹儿”、“灌水”等网络语言进入学生习作我们可以大胆地接受。作文的基本要求是语言通顺,如果学生用上的网络语言能够带来生动诙谐的文风,又能做到合乎语言规范,不产生歧义,让人一看就懂,我们理当欢迎。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杂糅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对汉语的纯洁规范、对作文的文风造成伤害,这对模仿力强、辨别力弱的青少年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坚决要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既不合规范又无意义的、低俗的网络词语拒之门外,如“酱紫(这样子)”“偶稀饭(我喜欢)”等,尽量引导学生使用成熟规范的语言,严把语言基础训练关。胡适先生说过:“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如果栽下的是低俗轻浮的语言,我们收获的将是粗鄙的心灵;如果栽下的是美丽纯洁的语言,我们收获的将是优雅的人生。粗鄙的心灵是配不上优雅的汉语的,但优雅的汉语却能拯救日益粗鄙的心灵,让我们自觉传承汉语的神髓,把神奇优雅的汉语深深植入学生心中。感谢大家的参与。

图文编辑:为爱而歌

微信号:

1.《【网络名词能写进小学生作文中吗】可以使用讨论/学生习作、网络词汇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网络名词能写进小学生作文中吗】可以使用讨论/学生习作、网络词汇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8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