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事物本质一秒钟的人,注定会与一辈子无法看透事物本质的人有不同的命运。(莎士比亚。)
我们总是容易犯“一叶障碍”、“捡西瓜丢芝麻”的错误。
这是由于我们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认知的局限性在于傲慢。
有些人认知水平都降低了,怎么能自满呢?
认识越低的人越狭隘,越自以为是。因为在他们有限的认知界限内,他们的观点是最优解。
让我举一个例子。
流水线上的工人,他的工资按一件收费,做得越多,工资越高。
所以他每天都很勤奋,再加一半工资就比较高了。
如果新来的大订单,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订单?
他的想法是多招人,多加班,赶工作。
企业技术人员会认为这样不行,因为效率太低。
技术人员的想法是修改工艺流程,引进新的生产设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有助于长期发展。
但是企业总经理有不同的想法,想改变经营模式,外包部分或全部工艺项目。
这样可以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拉更多的单子。
看到这里,一般人在结束后会觉得提高认识太难了。因为其认识是以资源、财富、人脉为基础的。
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只是忽略了一个问题,遇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多,依靠资源、财富、人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洞察事物的本质。所谓“世界上的疾病,知道所有的根源,自己统治”。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
这个能力可以通过模型来分析。
洞察事物本质的模型很复杂吧?
相反,它很简单。从大路到简。
那是“是的,没有”的模型。
什么意思?
我们看东西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它明显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不可见的一面。(莎士比亚)。
让我举一个例子。
你去相亲的时候,你应该关心对方的哪些方面?
普通人关注的是房子、汽车、学历、长相、工作、家庭成员的情况。
关注这些没有错,但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有”方面。
但是看不到“没有”的方面也很重要。例如性格、成长经历、价值观等。
“是”和“无”如何平衡?
《道德经》说:
经常没有,想看那个奇妙,经常,想看那个样子。
意思是从无益的角度观察它的妙处,从某种角度观察它的界限。
相亲的话,可以通过对话和观察来体会对方的物质条件有多大,看得见的东西有没有边界,以及对方如何处世。
有些人说“是”和“无”哪个更重要?
都很重要。它们就像阴阳两方面。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两者相互变化。
例如,学历和能力哪个重要?
都很重要。
只要有学历就可以被解雇,只要有能力,没有学历就有机会进入公司。
985、211毕业生相对容易找到工作,学历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但是进入公司后,拼的是能力,而且,如果你工作能力强,就能产生一系列的工作业绩。
如果你离职,你的学历和工作业绩又是新的垫脚石。
这就是从“无”中产生“有”的原因,可以称为“无重生”。
因此,从长远来看,“无”的意义非常重要。
还是相亲的例子,一个人品行不好。再多的钱也得不到真正的婚姻幸福。对方物质基础差一点,人品和三观正就好了。有市场。
“无”部分一般决定事物的发展、信念、精神和价值观的内容。
一个人“有”的方面比较突出。比如衣着高档奢华。一个人的“无”方面比较突出。例如,腹部有诗书的磁化。
你说哪个好?
都很好,只是“无”方面比较突出的人会更有说服力。
“是”和“无”的作用是什么?
因为“有”方面可以探索国境,“无”方面蕴含着不可估量的能量。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或评价一件事,“无”的方面值得关注。那往往是决定性因素。
下面我用两个例子来说明。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分享了这样的经验。
投资者在京东考察的时候,刘强东正在探访各个地区,到了新疆,俄罗斯投资者说正好想去看看京东聚会怎么样。新疆兄弟都很会喝酒,刘强东和他们用大碗喝酒聊天。
这样刘强东喝多了,自己也没有意识,也不知道怎么和投资人分手。
令人惊讶的是,第二天投资者直接投资了京东7亿美元。
投资者表示,刘强东诚实,善待自己的员工,是优秀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京东硬件设施、战略是投资者关注的问题,但一个企业能否长期发展取决于创始人的价值观和道德素质,这是“无”的一面。
三国里的诸葛亮为蜀国日夜辛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了。
诸葛亮培养过人才吗?
基本上,他认为人才是天生的,他使用了现成的人才。
而且诸葛亮一生谨慎,过于强调自己的个人智慧。
看看诸葛亮怎么带兵打仗,他从来不商量,自己计划好以后派人带兵,给了你一个锦囊,现在看不到了。只有那时才能看到。毕竟每个人都是
那锦囊打开之后,都说了这样的话:丞相此计大妙!
然后呢,然后诸葛亮成了众人信奉的对象,而自己再也不会主动动脑子,“有丞相呢,我们怕啥?”
所以,看得见的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日理万机,看不见的是,蜀国人才得不到锻炼,出现了人才断层,这就造成了后期无人能真正继承诸葛亮的位置。
有次,司马懿接待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就问起了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
司马懿问:“诸葛先生每天身体起居如何,每日吃多少米?”
使者:三四升。
司马懿问他诸葛亮的政事处理如何?
使者:二十杖责以上都会批览。
两句对话中看得见的,也就是“有”的方面是,诸葛亮兢兢业业、励精图治。
看不见的,也就是“无”的方面是:
1.诸葛亮每天只吃三四升米,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一斤多的米饭。证明诸葛亮的身体已经不好了,吃的东西也不多,这大概率可能是病痛所致。
2.诸葛亮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都要过问,从而断定出诸葛亮一定是十分劳累,身体也将不堪重负了。事事都要过问,那十多万兵马中,小事可算不断,他事事都要操劳,再加上当时的军务特别繁忙,诸葛亮还要天天跋山涉水的去北伐,一定操劳过度。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诸葛亮会命不久矣。
最后结果是,诸葛亮因体力透支,只活到了五十四岁。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大多数人都唏嘘不已。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无”的重要性。
到底应该如何应用“有”和“无”呢?
《道德经》说: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具体怎么理解呢?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意思是:将30根辐条聚集在车轴上,车轴中心有了空虚之处,这样车子才能正常运行,也就发生了真正的作用。揉捏泥土来做成器皿,使得器皿中间有足够的空虚处,器皿才能盛放东西,这样器皿发挥了它的作用。同样,建房子时开凿门窗及留出大量空间,才能使房屋真正发生其效用。
由此可见,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有”的物质虽然内具功用,但只有在“无”的参与下才能真正产生功用。
“有”是已经存在的优势,“无”可以把这种优势无限放大。
前面已经说到,“无”的方面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信念、精神层面、价值观层面的内容。
很多人会问,应该怎么把握“无”的这个层面,使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需要正确的心态?
应该培养正确的心态?
两个基本心态:1.心有和美。2.利他之心。
如何做到这两点?具体的可以看这篇文章:管理好自己的“意识”
结束语:“有”“无”思维模型是《道德经》中的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理看似很浅显易懂,但关键在于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感悟,这种思维方式才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1.《【事物本质的名言】《道德经》教你如何洞察事物的本质?(正式版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事物本质的名言】《道德经》教你如何洞察事物的本质?(正式版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893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