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是光荣,无情是侮辱

名门的诞生

慈悲是光荣、无情的侮辱;现在蒙受耻辱,无情地生活,仍然是沉浸在恶习中生活。(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以邪恶、贵德、尊师、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休闲1,到时候明确定型。虽然是大国,但一定会害怕。

——-公孙秋张区

读完整个名句

1.闲:意味着国家稳定,没有内忧外患。

行“仁德”的人能给自己带来问候尊贵,不“仁德”的人最终会招致屈辱。今天人们讨厌耻辱,但处于无情的境地。就像不喜欢潮湿,但生活在低地一样。如果真的讨厌耻辱,就要珍惜仁德,尊敬读书人,让有贤德的人坐在高位,让有才能的人担任适当的职务。而且,国家没有内忧外患的时候,要修改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即使是大国也会害怕你。

名门的故事

孟子在提到“仁则英,不友好是耻辱”时,本来强调政治的上级应该在安史委,目的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国家才能避免内忧外患,避免长安。(莎士比亚)。

在《尚书太甲》中,用“如果上天犯罪,仍然可以违反,自己犯罪,不能生活”来说明“人则光荣,不仁慈是侮辱”的道理,就能更好地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会造成的后果。毕竟,一个人的话最终会决定结果的好坏,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所谓的“外人”永远不会比“内人”的破坏力大。事实上,“人则光荣,不友好是侮辱”这句话有着微妙的因果关系。如果不想被羞辱,就要以仁德的心对待人,如果能以仁德的心对待人,至少不会得到屈辱。而且,即使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尊贵,尊贵也自然会来。(莎士比亚)。

“路人德人,行不愚钝感”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儒家流派中有太多的圣哲不断重复着这个真理,但到目前为止,有多少人能知道其中的真正含义?(莎士比亚)。

多年来新说名句

由于时代因素,孟子在提到“人”时大多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因此劝告上级实行“人”政治,在谈论孔子和“人”时重视个人修养,即把“人”看作“立信”,存在根本差异。两个先哲的出发点似乎有些不同,但事实上对“人”的要求仍然一致,对“无情”者的指责也没有余力。

老子也曾提到过“不友好”一词。天地不纯,以万物为麦秸狗。圣人不友好,以百姓为草狗。单击(天地感情上不使用工作,运营时对万物的运营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成年人感情上不做事,平等对待老百姓,也没有别的心。)因为解释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老子说的“圣人无情”有指摘的意思,其实不然。在老子的观念中,天地在万物中,圣人在百姓中没有不变的爱。但是顺应事物的发展,爱的时候爱,不该爱的时候不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爱情)因此,“天地和圣人”对事物是“过时的”,表面上无情,实际上“熟人”、“天地无情”是万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纯”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把“人”和“无情”看作是上级应该遵循的,而不是用老人提出的“平等思想”来解释,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理,可以概括所有人的行为规范。因此,后世有很多与“无情”相关的成语,如“麻木”、“不自然”、“残忍”、“刚愎自用”。数不胜数。

以德服务人的人,中心快乐诚实地服从。

名门的诞生

用力量假造一人的人会败,败必有大国。德行仁王,王为二代,汤为70里,文王为百里。说服人的人是非心服,力量不是3。还有德福者,中心,性福,比如七十子的福功者。

——-公孙秋张区

读完整个名句

1.假:借,靠。2.等待:等待,在这里延伸为依靠的意思。3.赡养费:够了。

借用仁义使用武力的人虽然能称霸世界,但这时制败者必须具备相当强盛的国力。按照道德实践仁义的人也能臣服天下,但此时臣服天下不一定有强大的国力。就像商汤的领土只有方圆70里,周文王只有方圆100里,但仍然是王天下。用武力征服别人,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是力量不足,只能屈服。使用道德使人信服,归福者才是真正的心态。就像70个弟子臣服于孔子一样。

名门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不仅解释了“王道”和“霸道”的区别,还很好地解释了自己反对“霸道”和宣布“王道”的思想。

偶然,孟子的这一言论与孔子在《论语子路》和《论语季氏》中论述的重点一样,都是强调“德福人”而不是“德福人”。因为“以德服人”可以说是真正的“取悦心”,“以力服人”只是短暂的屈服,当不能再以力服人时,人心必须背对背。

可以这么说。孔孟一脉相承,采取了“公心为上戏”、“刘延刚强”的政治方针,即所谓的“路人政”,自然臣服天下。“德福人”是孔孟“承认”思想的核心,是盛哲们认为贤德君主想要“王天下”的法门。

孟子不止一次地提到了“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和优缺点,但当时所有上位者仍然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尽管受到孟子的“偏爱”很多,在旁边侍候的杨惠王和齐宣王似乎当场受到教导,但一转身就继续“参考”,但同时更加佩服孟子的百折不挠和担心“天下百姓的忧虑”的因素。

但是正如外国谚语所说:“钻石总是发光的。”“孟子的忠言总是刺耳,但真理终究不会被埋没。所以,千年后,我们也能看到孟子宣传“承认”时意气风发,那些暴虐君主最终没有王天下的事实。

多年来新说名句

孟子之后“以德说服别人”

”之说面世后,距离孟子时代不远的诸葛孔明便亲身相试,并且也得到“心悦诚服”的结果,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正可以说是孟子此一说法的成功范例。现在,在成都武侯祠仍留有一副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肖,从古知兵非好战”,其实表达的正是“以德服人”的思想。

西方有句俗谚:“Force can never destroy right﹒”(暴力绝不能摧毁正义)其实讲述的也就是“以力服人”永远不能战胜正义,更无法取得人心之意。古今中外都有太多“以力服人”最终失败的真实历史事件,正共同印证了这个道理。

在现今,“以德服人”与“心悦诚服”这两个词语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两个成语,并且广泛地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以德服人、以智取胜”这类的话语多如牛毛,在电影《新方世玉》中,“以德服人”这句话更成为了其中由陈松勇所扮演的大老粗“雷老虎”的口头禅,因而造成不少“笑”果;但由此正也可看出“以德服人”一词是多么地深入人心。

其实无论年长、年幼,无论能力是高是低,每个人都应该将“以德服人”作为人生修养的座右铭,并且在他人取得成功之时,真诚地表达出“心悦诚服”之意,因为“诚服”并不是“臣服”,反而是一种胸怀的表现。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1,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2也。故曰:徒3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离娄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被其泽:感受到他的恩泽。2﹒先王之道:就是指仁政。3﹒徒:仅。

孟子说:“现在有具备仁爱之心或有仁爱名声的君王,百姓却感受不到他的恩泽,也无法成为后世效法的对象,是因为没有实施先王之道的缘故呀。所以说:只有仁心是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治术也无法推行仁政。”

名句的故事

孟子以为,一个名垂千古、足以为后世传诵、效法的政治,必须结合仁心与仁术,缺一不可。他举出,离娄的眼力很好、公输子的手艺很好,但是如果没有搭配圆规、直尺,也无法画出圆形与正方形。意思是说,一个人本身具备很好的才华,必须要透过一个妥善的界面,才能够将这个才干发挥出来,达到有效益的目的。

因此,孟子强调想要施行仁政者,“仁心”与“治术”皆不可偏废,这个“人”的条件相对地重要起来。又诚如荀子所说:“有治人,无治法。”(《荀子·君道》)就是批评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们忽略了贤德之人的重要性,一味讲权势、权力的展现,这样就难以得到天下人的信服。然而,荀子得其一也失其一,如果一个国家“无治法”,国家纲纪定会荡然无存,即使有贤德之人,都不见得会出现好的治绩。可见人与法是互相影响的。

《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可见施政者的重要性,有正确的人在位,方能够主导出正确的施政方向。当然“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掌握治国的君王也必须是一个通权达变之人,斟酌损益,不拘泥于人情,也不拘泥于法理,才能对国家机制运筹帷幄。

历久弥新说名句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这句话是针对当时明朝专制体制,特别是宦官或东厂锦衣卫这样的角色,他们把持朝政,造成许多贤达之士无法施展抱负。宦官、外戚或特别为扩张皇权所设置的机构,都是因为国家体制不善所造成的,这会限制法治所能展现的裁量权。一旦政治失去裁量权,反倒成为以“人治”为主,容易造成国家体制的混乱。因此黄宗羲认为,要先有治法,有良好的国家运作制度,才会出现真正可以治理国家的人。

余建文先生在《人权、民主与法治》一文中,讨论到法家与儒家的治术。他认为法家的法制可以让君王成为全国唯一“自由的个人”,人民只是单纯的被统治者;而儒家却强烈认识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因此重视将刑法落实到人的精神层面,落实的界面就是透过道德,执行的方法是透过礼乐。余先生更说,可惜儒家无法进一步“建立人民参与的、以道德精神为本的民主立法机制”。想必这就是儒家最大的缺失与问题,目的与理想都规划好了,执行的方法与解决现困的方法却很欠缺,所以法家就后来居上了。

南华大学《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有一篇蔡舒帆同学写的《网络世界的秩序与规范》,探讨无国界的网络世界,如何实施网络规范以避免网络犯罪、维持网络世界的秩序。蔡同学以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网民基本的网上礼仪、网络规范的遵守等资讯素养的具备,如何成为一个有荣誉心的网民”,这些都是建构网络世界秩序规范时,都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其实像现在网络上盛行的拍卖活动,常常出现卖者诈骗的问题,还有商品品质保证或商品退货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规范,过滤这些网络展示商品必需的条件,就是网络秩序建立的一个很好的课题。

养心莫善于寡欲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1。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2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已。”

———尽心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寡欲:寡,少。欲,欲望。寡欲即是欲望不多。2﹒不存:不存在,指一个人的本心已经不存在。

孟子说:“想要培养心性,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方法了。欲望很少的人,失去本心的也很少;欲望很多的人,保有本心的也不多。”

名句的故事

孟子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东汉儒者赵歧则将这段话的意义,从内心的修炼导向了善恶果报,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就是“善于寡欲者,多有善报,多欲者多有恶报”。

赵歧认为,孟子所说的“养”,就是“治”,即“培养”、“经营”的意思,“欲”指的是利益与欲望,当然也有欲望很少但却遭遇不幸的人,但那多半是遭遇天灾事故,例如是在山中遇到饿虎。也有贪得无厌却依然活得好好的人,但那多半是有祖先留下来的德业庇佑,不过这种人并不多。

孟子认为欲望很多的人,“很少”能够保持住本心,然而朱熹解释此章,却将其推至极端,认为欲望很多的人,“必定”会失去本心。朱熹的说法是,欲望指的是口鼻耳目与四肢的欲望,虽然每个人必定有这些欲望,但是如果太过耽溺欲望没有节制的话,一定会失去原来的本心,应当深以为戒。

根据近代学者杨亮功与宋天正的看法,孟子此处所谓的本心,乃是“操则存,舍则亡”,即不断地锻炼才能保存,如果舍弃就会消亡,一个人嗜好与欲望很多,那么便容易被外物所引诱;嗜好与欲望不多的人,内心才能够不被外物所迷失。

孟子“寡欲”的主张,杨亮功与宋天正指出,乃与强调“清心寡欲”的道家义理相通,例如《庄子·大宗师》中的“其耆欲深,其天机浅”,同样说一个人欲望太重,必定迷失辨别事务的能力,又例如《老子》中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同样主张过着朴素的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欲望。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孔子称赞弟子颜渊能够做到“贫居陋巷,箪食瓢饮,却不改其乐”,孟子也强调“养心莫善于寡欲”,足见“安贫乐道”一直是儒家的一贯思想。讲究道德修养的东方儒家如此主张,强调快乐至上的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也有同样的说法,“如果要使一个人快乐,别增添他的财富,只要减少他的愿望”。

与“养心莫善于寡欲”相反的名词,莫过于“欲壑难填”,即形容一个人的欲望像深沟一样,难以满足。被称为历史上“第一大贪官”的和珅,当是“欲壑难填”的代表性人物;他原本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宠臣,但嘉庆皇帝对他相当不满,登基后立刻宣布和珅的20条大罪,将他逮捕入狱,并赐他自尽,将其家产充公。

据流传民间的抄家清单记载和坤的家产,共有田地8000多顷,当铺75家,银楼42家,古玩铺13家,花园楼台106座。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衣饰、器皿等,整个家产折合白银约有8亿两之多。当时清朝每年的税收不过7000万两而已,和珅的家产就相当于朝廷十多年的总收入,令人咋舌。所以,当时民间流传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谚语。

几乎所有宗教都要求信众“清心寡欲”,尤其是强调“修身戒欲”的佛教。佛教中有许多警惕信徒不可耽溺欲望的词句,例如“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财色名食睡”指的是人们最重要的五种欲望,如果人们对这五种欲望贪得无厌,那么便是堕入地狱的五个根本因素。所以我们平日动心起念,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都要非常谨慎,才不会造恶。

枉己者,未能直人者也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御者且羞1与射者比2;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3,弗为也。如枉道4而从彼,何也?且子过5矣:枉己者6,未有能直7人者也。”

———滕文公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羞:感到耻辱。2﹒比:音bǐ,结党营私,合作。3﹒丘陵:此处是用来形容堆积如山,很多的意思。4﹒枉道:违背、歪曲正道。5﹒过:错误。6﹒枉己者:自身行为不端正的人。7﹒直:纠正。

孟子说:“驾车的人尚且认为与射箭的人结党合作是一种耻辱;如果因为跟射箭的人合作可以得到许多珍禽异兽,而且多的像山一样,我也不会去做。如果要违背正道而去跟随那样的人,这又是为什么呢?而且你也错了:自身行为都不端正的人,是无法去纠正他人的。”

名句的故事

战国时代是一个争夺的时代,适合纵横家的生存,纵横家也几乎左右了当时的政局;儒家所能发挥的影响力,根本是有限的。孟子的学生陈代,在求好心切之下,替他的老师想出一个“枉尺而直寻”的方法,也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成语“枉尺直寻”。“寻”是古代长度单位,约八尺或七尺。陈代的想法是,弯曲一尺而后能够伸展出八尺,也就是先委屈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施展抱负时,成就就不止如此了。这有点像是要赌一赌,“以小博大”的感觉。

孟子是个正直的君子,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事情?便举了两个例子开导自己的学生,其中一例用了驾车的人与射箭的人做比喻。故事发生在晋国大夫赵简子派车夫王良驾车,戴着他最宠爱的家臣去射箭打猎。一天下来,这位受宠的家臣一只鸟都没猎到,便向赵简子抱怨王良是最差劲的车夫;王良知道后便提议再替这位宠臣驾一次车,结果这次宠臣一个早晨就捕获十只鸟,便向赵简子称赞王良是最优秀的车夫。赵简子便想下令,让王良以后都为他的宠臣驾车。

王良知道之后,立刻否决这个建议。他说,起初按照法则去驾车,一天也射不到一只鸟,后来不按规矩驾车,却很快射到十只鸟,《诗经》上面说:“驾车的人不能失去驾车的规矩,射箭的人一发箭便要射中目标。”他说他不习惯替小人驾车,所以要辞掉这个职务。孟子用这个例子告诉陈代,意思是说,驾车的人尚且知道要遵守驾车的规矩,不愿意与射箭的人同流合污,何况要他违背正道与诸侯们合作呢?自己的行为都不端正,又如何去纠举别人的错误?

历久弥新说名句

“枉尺直寻”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普遍作风,苏秦、张仪、商鞅等,都是先采取低姿态,顺着当时诸侯的脾气,再慢慢将自己的理念推展出去,也就是一种机会主义的做法。这对传统儒家学者来说,是投机取巧的行为。例如《后汉书·张衡传》记载:“枉尺直寻,议者讥之;盈欲亏志,孰云非羞?”意思是说,枉尺直寻是一种充满私欲缺乏志气的行为,读书人应该感到羞耻。

罗伦在明献宗时期被拔擢为进士第一,封为翰林院修撰。当时有一位大学士李贤回家奔丧后,却被朝廷“起复”;古时候官吏如遭父母之丧,服丧期未满而被朝廷召回就叫做“起复”。罗伦因为这件事情不合礼法,所以前去阻止李贤,但是李贤不听,所以罗伦干脆向皇帝上疏。

罗伦上疏说:“朝廷以夺情为常典,缙绅以起复为美名……不知此人于天下之重何关耶?”朝廷既然以“夺情”为常态,士大夫当然以被“起复”而自傲了,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自己的政治地位,但是罗伦现在却义正词严地质疑这种违背礼法的现象。他继续说:“枉己者不能直人,忘亲者不能忠君。”罗伦劝诫明献宗,自己行为都不端正的人是无法纠正他人的,忘记自己亲人的人是无法对君主忠诚的(《明史·罗伦列传》)。细数明代,像罗伦这样的人还真没几个,真是令人闻风景仰啊!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1。阳虎2曰:‘为富不仁3矣,为仁不富4矣。’”

———滕文公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制:法度、规定。2﹒阳虎:人名。字货,春秋鲁人,生卒年不详,为季氏家臣。3﹒为富不仁:只知敛聚财物,却不讲求仁义道德。4﹒为仁不富:行善者乐善好施,不聚敛财富,通常都不富有。

孟子说:“贤明的君王一定是恭敬节俭地以礼节对待臣子,会依据法制向人民征税。阳货曾说:‘想要富有,就不会讲求仁义道德;想要施行仁义,就无法累聚财富。’”

名句的故事

滕文公当上国君之后,聘请孟子来担任他的国策顾问,有一天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治国。孟子告诉滕文公,人民的农事是最不可以拖延的,因为农事不仅关涉人民的温饱,也与国家的财政税收息息相关。因此要让人民能够安定生活,就要让人民按时耕作,这样国家也才会有岁入,而征税时也要依据合理的制度。孟子并且告诫滕文公,要做一个敛聚人民财富的君主,就不可能施行仁义道德;要做一个布施仁义的君主,就不可能累聚财富。

孟子的话和《大学》的道理是相通的:“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有仁德的君子会用财富去做利益人群的事业,换得的是众人的尊重;没有仁德的人是用自己的头脑来累聚财富,以满足个人的享受。

所谓“财散民聚”,只要君王愿意布施仁义,人民自然会主动靠拢。相较于纵横家是利用金钱、土地,甚至是人民,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目标是君主最大的利益。当时,商鞅代表秦国出去与各国交涉时,通常会事先准备很多金银珠宝,让对方先尝到甜头,作为交好的前哨,之后再予以击破,这就是“为富不仁”一个很好的例证。孟子在这种“上下交相利”的时代,鼓励滕文公做一个“为仁不富”的君主,实在是用心良苦呀!

历久弥新说名句

宋朝的范仲淹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刚做大官,便将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供养周济同族的子弟,还包括婚丧嫁娶等事宜的协助。后来范仲淹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自己的宅第,却听风水师说,南园的风水极佳,后代会出公卿,因此范仲淹很快就把南园改成学堂,以便教育苏州子弟。范仲淹布施仁义不仅换得后人的尊敬,也为自己的子弟累积福德,他自己的四个儿子也都做了宰相公卿。范家生活极为节俭,范仲淹死后,甚至连丧葬费用都不够,但他留给后世子孙的却是无比的道德财富。这就是“为仁不富”的最佳典范。

西方历史上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为富不仁”的铁证,就是有名的“十字军东征”。欧洲十字军扛着上帝的旗帜,要去降服中东的异教徒。哪知这些他们眼中的异教徒,可是非常懂得经商理财,因此十字军沿途所见的都是各式各样的财富。财富激起“圣战”参与者的贪婪之心,所以十字军所经之地,不仅血流成河,还掠夺金钱宝物,根本就把上帝抛在脑后了。“为富不仁”之极致,莫过于此。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圣人1有忧之,使契2为司徒3,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滕文公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圣人:这里指尧。2﹒契:音xiè,人名,殷代始祖,尧时为司徒,封于商。3﹒司徒:职官名,掌理教化,类似今日的教育部长。

孟子说:“尧对人民的教化感到忧心,因此任命契担任司徒一职,教导百姓做人的道理:父子之间的感情是亲情,君臣之间要有义气,夫妇主内主外有分别,长幼之间要有先后次序,朋友之间要讲信用。”

名句的故事

搬到滕国后,却被农家许行之说冲昏了头的陈相,以为统治者应该一面耕作一面治国,孟子则开始向陈相解释,为什么统治者不应该一面耕作一面治国。

孟子说,尧的时代,天下尚未平定,水患连连,草木多、禽兽也多,农事的收成并不好,因此尧派舜出来治理。舜则派益负责用火燃烧山林草泽,野兽才纷纷躲避;舜派禹治理水患,让百姓得以按时耕种。接着后稷奉命教百姓耕作的方法,谷物收成时,人民终于得到温饱。

然后尧又担心这些穿暖了、吃饱了的百姓,会像禽兽一样没有规矩,因此又派契担任司徒一职,教导百姓做人的道理。契的教化工作重点放在五种人际关系上: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也是我们熟知的五伦。孟子举出尧曾说过,对于人民要有体恤之心,偏邪的要纠正他、帮助他们奉行礼教等。孟子解释,尧舜这些人的心思是用在治民、养民、教民上面,哪有时间去耕种呢?

这句名言说的是人际关系中,有最需要重视的着力点,被后世中国人奉行不已。

历久弥新说名句

宋朝的朱熹是一位好学不倦的读书人,不仅遍读儒家经典,对于佛老之著,也都不放过,这为他日后的注释工作与教育工作,种下很深的根基。朱熹在五十岁的时候第二次担任地方官,他做了一件中国教育史上重要的大事: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在书院实验自己的教育方案,包括制定书院的教育目的、教学程序、修养心性等学规,这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书院教条”的第一条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朱熹揭示:五伦就是读书人最基本的功夫。

潘维刚女士在2005年1月份的《讲义》杂志中,发表了一篇《和孩子站在同高度———父母要培养听得懂孩子说什么的能力》,讨论如何建立无碍的亲子关系。潘女士认为生命必须持续地成长,“当小孩出生时,就要准备和他再一次学习成长”。潘女士解释,父母能够再次学习成长,要特别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分寸,“就是老祖先所讲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她说,五伦会帮助父母们重新调整对于人、事、物的理解能力,有助于亲子关系之间的正确反应。

除了五伦之外,李国鼎先生发起了“第六伦”运动。所谓的“第六伦”,是指“群我”关系,指我们自己与不认识的陌生人的关系。李先生认为台湾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一旦发生事情,就自扫门前雪,公德心也越来越淡薄,因此发起“第六伦”,鼓励大家守望相助。

单国玺先生接着提出了“第七伦”,就是“敬天”,与上天之间关系的规范。单先生以为,只要人相信“上天”主宰一切,给人类、万物制定所有规范,那么人只要依良心待人接物,就可以得善报。单先生认为第七伦是“六伦”的基础,如果大家都认同第七伦,那么其余六伦对社会的约束,就会更加有力。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人有恒言1,皆曰:‘天下国家2。’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离娄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恒言:经常说的话。2﹒天下国家:天子所统御的国度称为天下,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家是指公卿大夫。

孟子说:“人们常说:‘天下国家。’但是这句话的意义未必大家都知道。所谓天下的根本是奠基于诸侯之国,国的基础则是在于士大夫家族,家族的根本则是每一个组成分子。”

名句的故事

在人类早期社会,各个部落都是推举最强大的部族首领作为领导者,例如铁木真被蒙古族人推举为成吉思汗。部落领导者是每个都要重新选的,并不是这个领导者的儿子就可以继承领导部落的权力,这样的社会是“公天下”,例如尧禅位给舜,也是公天下的一环。

“家天下”据说是从禹开始。公天下的后期,天灾不断,特别是水患,大禹用疏道的方式,解决水患问题,舜就把王位禅让给禹。大禹过世之后,百姓非常感念他的恩德,因此就让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也就是家天下的开始。《礼记·礼运》记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个家就是指家天下。

孟子的这句话:天子的天下、诸侯的国、卿大夫的家,以至于个人,这就是家天下的秩序。根据《墨子·尚同》记载:“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这个家就是指家族、家庭,犹如孟子所说的“国之本在家”,所以治理一个国家就如同治理一个家族。

《韩非子》则是记载:“社稷将危,国家偏威。”就是指战国时代天子的社稷危在旦夕,反倒是诸侯士大夫的国家代之而起。之后秦国诛灭六国,造成大一统的局面,就是“帝国”的开始,即“皇帝的国家”,所谓的“天下”就是指皇帝的国家,是皇帝的私人物品,而非是百姓所共有的天下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明末大儒黄宗羲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衰,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君》)所谓的“一姓”是指家天下,也就是指帝王。黄宗羲清楚地把百姓的福祉交付到国家手中,国家的治乱兴衰,与谁当皇帝没关系,而是跟人民生活的忧乐息息相关。因此任何一个坐上皇帝位置的人,都必须以人民的福祉为最前提的考量。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果没有从最根本关切起,那么这个天下的根基显然是薄弱的。所以孟子也才会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百姓是最重要的。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宰相卢怀慎,为人清正廉洁。他与唐玄宗谈论治国与用人的方法时,举出黄帝任用风跟力这两个人,所以天下得以治理;尧之所以能承继天下,也是因为任用了稷跟契两个人;因此“朝廷者天下之本,贤良者风化之源”(《旧唐书·卢怀慎列传》)。意思是说,朝廷百官的组成素质,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在,特别是任用贤良之士,因为这样的人臣是教化天下百姓的根本。又例如所谓“人君者朝廷之本也”(《新唐书·卷九》),朝廷百官是天下的根本,那么皇帝本身就是朝廷最重要的根基。如果没有一个好皇帝,就不会出现良治的朝廷,也就不会有良治的国家。这就是家天下的特色呀!

陈启智在《儒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认为,孟子说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全球化”的观念。作者说:“天下是包括本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之总称,欲对天下有所贡献和索取,必先立足本国,本国富强昌盛然后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进而贡献于天下。”陈启智倒是给孟子的名句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也扩大了这句话的含意范围,让儒家的部分思想能与现代社会的理论相呼应,凸显出中国人古老的智慧,原来是这样的深邃。

1.《【回家的名人名言】人生哲学经典语录: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身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回家的名人名言】人生哲学经典语录: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身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904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