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声明:这篇文章是笔者的原创图形。@九州历史杂谈感谢大家关注其他平台上没有的历史铁丝。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川洛阳到秦国一致完成统一大业,前后超过500年。早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是“礼治国”,列国之间明争暗斗,也没有把东周王室放在眼里,但明面上遵循了周礼古制。这一时期,列国基本上按照“尊王”、“仁义战败”的模式展开了国际竞争。可以说是春秋史,其实是列国的霸权历史。
知道这段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春秋五霸”。我认为比较主流的说法分别是齐桓公、陈文公、宋襄公、楚庄王、陈武公。但是历史上对“春秋五霸”的定义实际上有很多争议。特别是对宋襄公,争议最大。
九州配图:春秋五霸
说起这个宋襄公,可能听说过他的一些典故。其中最有名的是“宋香的人”。其实这个成语的意思不是什么好意思。其意思与“愚蠢的智慧”和“女人的慈悲”相似。那具体是怎么回事?与此同时,有趣的是,除了宋襄公之外,那个时代留下的众多典籍中,有很多以宋国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大部分都以“愚者”的形象展现出来。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宋国真的有很多“傻瓜”吗?听九州为你一一解开这些谜。
苏珊询问了祖先——宋香的人心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陷入内乱,原来国家之间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局势突然失去平衡,稍有实力的国家纷纷试探,期待能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列国中最迫切的是宋国和楚国。
齐桓公去世的第二年,宋襄公瞄准着出兵的机会,让齐孝公成功地占据齐国军委。宋国力还很弱,但想借此“起义”,以公爵国的地位使国家屈服。但是,包括楚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不买账,反而让楚国有了趁机觊觎中原的想法。因此,在随后的几年里,宋楚两国围绕中原霸权展开了直接的斗争。
九州裴岛:宋香公会同盟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根据宋襄公的极力要求,宋、齐、楚三国约定在宋国举行诸侯联盟。同年秋天,楚、陈、蔡、徐、曹、郑都来到了宋、齐、鲁多哥,楚虽然参加了会议,但心里有不同的算盘。宋襄公没有采纳儿子慕义提出的率领军队的提案。因为我认为那样做会失去“仁”,所以轻型汽车简去开会了。不料在会场,楚成王突然很难活捉和扣留,很尴尬。幸好后来在卢熙公的调整下被释放了。
九州裴岛:春秋时期列国地理图
这次会盟不仅没有达到目标,反而受到奇耻大辱,使宋襄公颜面扫地。第二年(即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不顾儿子木义和公孙戈的说服,联合卫国、许国、滕国等周边小国共同讨伐政局。政局向楚国求助,楚成王心里骂道。“宋襄公,你这个老家伙,刚把你送回去,天厚地厚还不知道,你看我怎么收拾你。”于是亲自率领楚国大军到政局迎击。
九州配图:洪水战斗示意图
最后,两国军队在宋国边境的洪水(旧河名,旧路今天在河南省西北)相遇,当时宋军驻扎在洪水北岸,楚军从南岸渡河北上。看到这么好的进攻机会,儿子慕义建议《反渡船与进攻》很容易挫败楚军、楚军,但宋襄公坚决反对,看着楚军安全渡河。还没有结束。宋襄公看到楚军阵营不端正,便拿出部长“仁”、“君子”的风,摆出走到最后的姿态,在楚军完成队伍后才下令进攻,最后宋国军惨败,宋襄公受伤狼狈而逃。此后伤势过重,不久就挂了。这样行军打仗,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旷工之作”,每次提起都让人捧腹大笑。这场战争是著名的“水战”或“水战”。
dfic-imagehandler/a2cb4015-36ca-49a5-afbb-92da96c12bef?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4" width="570" height="262"/>九州配图:宋襄公的“仁义”之师
泓水之战后,宋国一蹶不振,彻底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后世将宋襄公这样谨守“武德”和“仁义”而不知战机稍纵即逝的迂腐之举,称其为“宋襄之仁”。
寓言中的宋人形象——宋国多愚人
实际上,除了宋襄之仁这个真实的典故外,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宋人的的寓言故事多如牛毛。例如我们比较熟知的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其主人公就是宋国人,还有诸如智子疑邻、郑昭宋聋、狗猛酒酸等相对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寓言故事。
笔者在此为大家将这些典故和寓言故事整理罗列如下:
- 寓言——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一文中提到,说宋国有个农夫,非常期盼田地里的禾苗能够快快长高,于是突发奇想、不辞辛苦的将每一株禾苗拔高一节,然后志得意满的欣赏着自己的成果,结果第二天起来一看,田里的禾苗全枯萎了。这个寓言后世用以比喻急于求成却适得其反。
九州配图:拔苗助长
- 寓言——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一文中说,宋国有一个懒汉农夫,偶然间一次看见有一只兔子从草丛中飞速窜出,结果撞死在树上。这个农夫一手拎着白捡的兔子,一边若有所思。次日,他又来到这颗树下守候,一天没有便再等一天,从此他不再种地,日日守在树旁,等待奇迹再次出现,最后他饿死了。这个寓言用于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
九州配图:守株待兔
- 寓言——智子疑邻:《韩非子·说难》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富人,家里的墙因下雨被损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好,必定会有盗贼进来。”好心邻居也提醒过他同样的话。结果当天晚上他家果然失窃,富人因此称赞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者是那个邻居。这个寓言告诫人们要尊重事实,不可向宋国富人一样仅凭借亲疏和感情来判断是非。
九州配图:智子疑邻
- 寓言——狗猛酒酸:《韩诗外传》中提到,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他卖的酒原本非常好,但就是无人前来沽酒,以至于这些酒长期搁置都变酸了。卖酒人不解其中缘由,有一长者告诉他,是因为他养的狗太凶,大人都不敢让自己的孩子来买酒。比喻环境恶劣,前进困难,也比喻权臣当道,阻塞贤路。
九州配图:狗猛酒酸
- 典故——郑昭宋聋:春秋时期,宋国和郑国一样,长期夹在齐、晋、楚等大国之间求生存,但两国的风格却迥异,郑国人灵活多变,善于外交,而宋国人却比较固执已见,墨守成规。晋、楚两国开战在即,为探视宋、郑两国的态度。楚庄王派公子冯经过郑国出使晋国,而派申舟借道宋国出使齐国,并特意交待两人不要向郑宋两国国君申请借道,而是直接按计划好的路线前往,以测试两国的亲疏和反应。申舟说:“郑国人明智,宋国人糊涂。公子冯没事,而我必死无疑!”楚庄王说,宋国人如果干蠢事,我立即出兵讨伐他们给你报仇。申舟无奈只能把儿子托付给楚庄王,然后出发。果然使团一行经过宋国时被扣押了,宋国的重臣华元对着申舟怒言:“路过宋国不预先申请,这是根本不把宋国放在眼里啊,你当我们已灭国了吗!杀了你,楚国肯定要灭宋国。一样都是灭国,何足惧哉。”于是断然杀了申舟。而公子冯如经过郑国却毫发未损,安全抵达晋国。
九州配图:楚庄王派人出使
这些故事,或寓言或真实典故,其实所描绘的都是宋人迂腐守旧、刻板教条、不知变通的“愚者”形象,用现代人的话来讲,真是智商让人着急、情商为零。
“宋国多愚人”的偏见如何产生?
实际上,关于宋国愚人的这类寓言故事或典故还有很多,比如重带自束、不龟手药、宋人名母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总之,在先秦时期的史料或名家著作中所提及的寓言故事中的傻子,多半为宋国人,笔者不禁疑惑和感慨,宋国人这是招谁惹谁了?为何列国之人对于宋国会有如此的偏见?笔者翻阅史料大概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 首先,追本溯源,从宋国的立国起源说起,宋国立国的特殊性成为它被黑的一个主要原因。
先秦时期,每个朝代都比较崇尚礼仪,对待前朝遗孤同样也是礼遇有加,周天子也不例外。周武王伐商纣王后建立了西周,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前代虞、夏、商三个王朝的子孙以王侯名号,封地在陈、杞、宋并立国留祀,史称“三恪”,以示敬重。也就是说,前朝殷商的后代被封在宋国,国都定在商丘(今河南商丘),而其第一代国君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可别小看了宋国,它可是公爵国,在王、公、候、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下,宋国的地位和待遇极高,宋国人被允许使用天子礼乐进行祭祀,可以说是贵族中的贵族。
这样的身份地位就必然造就了两个问题:
一是,宋国人的傲娇之气,处处以“高贵的客人”自居。
宋国人是被灭的殷商人的后裔,又是公爵国,自号“礼仪之邦”,特别讲究礼仪和所谓的“仁义”,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宋襄公和开创儒家学派的孔老夫子身上得以验证。宋襄公可以说是宋国人的这种情怀的一个缩影和形象代言人;而孔子虽出身于鲁国,但他的祖辈却是从宋国逃难去的鲁国,包括他临终之前也说了自己是殷人之后裔。
九州配图:微子封宋
宋国人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周王室的客人,而且是高贵的客人,在制度和传统上自成一派,也不愿放低姿态与周围列国交流。在这样的国家风气和传统之下,处处讲仁义道德、文明礼貌,难免给其他诸侯国的人留下呆板、固执、顽固不灵的印象。这一点在战国那个礼崩乐坏的纷乱时期更加显得格格不入和不合时宜了。
二是,面对宋国人的傲娇,其他诸侯国却不买账,并视其为“前朝余孽”和“异类之邦”,不与之同流。
《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朝下设71个诸侯国,其中鲁国、晋国、韩国等都是周天子本家的姬姓国;而余下的秦国、赵国、齐国等都是帮周朝打天下的功臣之国。
大家不难想象,宋国作为“前朝余孽”而被封为公爵国,很多诸侯国是内心很羡慕嫉妒恨的。宋国你低调做人还好,这倒好,你不仅不低调,还那么傲娇和高调,不招人厌恶和鄙夷才怪。因此,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国际关系上是比较封闭和孤立的,没什么国际友人,常常被视为“异类之邦”,不愿意与之同流交好。
以上两方面,从宋国本身立国的特殊性造成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宋国不招人待见,他们的墨守成规被视为是食古不化甚至看为“傻子”,所以宋人经常被黑便不为奇了。
- 其次,宋国是经商圣地,商贸繁荣,然而商人的社会地位却很低下,这是宋国被黑的另一个原因。
商人最开始是指夏朝时“商”这一部落的人,其祖先是首领“契”,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分封在商邑,是为阏伯。夏中期时,商国诞生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王亥,是为契的六世孙。他开始饲养家畜并驯服牛马,还发明了双辕牛车,用牛代替了人力长期的搬运。此后,商国之人纷纷用牛车开始在周边部落和小国间做起了中间商,倒卖各自所需的物品。各地部落的人一见到商地之人架着牛车来了,便会大喊:“商人来了,商人来了”。等到商汤时期,商国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尤其是纺织刺绣更是独树一帜,有“宋绣”之称。为了削弱夏朝的实力,商汤在伊尹的建议下,让国中妇孺抓紧时间织布刺绣,用精美的绣布换取了夏朝各地大量的粮食。后来在夏桀残酷无道时,汤便顺势揭竿而起灭了夏朝,建立商朝。
九州配图:双辕牛车
由此来看,商地自古就有营商之风,这是宋国人其祖宗的看家本领,而王亥也因此被称为“华商始祖”、“中斌财神”,而商地之人因善于经营之道,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所倒卖的物品称为“商品”。此外,中国古代第一位商业理论家计然也是宋国人。
九州配图:王亥商队交易示意图
然而,等到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之后,商人虽然亡了国,但是仍然被封在商丘故地独立成国,其经商之道不辍,从商之人并未断绝,列国之间走南闯北四处倒卖之人,多数还是商朝遗民。
虽然在当下,商人拥有这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成功人士”等同,但是在周朝甚至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重农抑商”思想是社会主基调,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极为低贱的。人们普遍认为商人投机钻营、精于算计,只追求利益而不注重道德,所以对他们有天然的敌意和蔑视。而这恰恰也成了作为殷商遗民宋国人屡屡被黑的一个重要原因。
- 再次,宋国不治而亡的衰败过程,成了法家名家借以讽喻吸取教训、变法图强的最好案例。
在诸子百家学说著作中,《孟子》、《列子》、《庄子》、《战国策》、《吕氏春秋》以及《韩非子》里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宋国人,且其形象大多负面。而提及这类寓言故事最为频繁的莫过于《韩非子》一书了,书中除了宋人,杞人、卫人、郑人、鲁人、齐人等也都纷纷成了其笔下的愚人故事的主角。笔者以为,这个中的原因无非就是这些国家都先后不治而衰或是不治而亡。其中郑、卫、鲁三国分别在公元前375、254、256年被灭,宋被齐闵王所灭,而后齐国也因无道被五国合纵攻打导致迅速衰落。
九州配图:《韩非子》
在韩非子看来,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不主动实施变法以富国强兵(后期的齐国也是),都是因为“不治”才导致国运衰败。因此在那个“逞干戈,尚游说”的战国时代,将他们的经历作为前车之鉴,通过愚人故事的方式加以加工,借以讽喻吸取教训、变法图强的重要性。而韩非子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对于变法和耕战极为推崇,自然更加鄙视喜欢营商又固守成规的宋人。因此,虽同为亡国者,但是宋人却成了典型中的典型,自然被黑的最惨。尤其是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机械迂腐、愚守战争礼仪仁义导致最终败亡,更是成了宋人形象的代言人,广遭鄙夷。
- 第四,文化上的差异,也是造成宋人被排斥和诋毁的一个原因。
此外,宋国人被黑还有文化差异的原因。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这些寓言故事中的主角多是宋、卫、鲁、齐,而这些国家在地理位置上都是处于黄河下游地区。要知道,在夏商周时期,对黄河流域下游的族群,统称为“东夷”(彼时,以黄河上游中原地带为中心,东为“夷”,南为“蛮”,西为“戎”,北为“狄”)。而另一傻子盛产地楚国在当时常常被称为“南蛮”,他们与地处西方的赵、魏、韩、秦等国存在文化和习俗上的差异,因此容易被排斥,甚至是被诋毁。
综上,正是由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才导致“宋国多愚人”的历史形象。而这种见诸百家著作而广为流传形成的宋人形象,其实存在着明显的偏见和抹黑,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笔者眼中的宋国和襄公
虽然历史上对于宋人的形象多抱有贬抑之情,但至少在笔者的眼中,这个从公元前1040年立国至公元前286年覆亡、享国七百五十五年的古老诸侯国,有着与其他诸侯列国截然不同却又处处散发着淳朴、高贵的国家气质,闪耀着文明与开化的智慧之光,践行着讲规则、重礼义诚信的道德体系。
- 膏腴之地——八水过宋同时也是四战之地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宋国所处位置,周边有齐、晋、楚三个大国鼎力环伺,夹杂着郑、卫、鲁、陈等无数小国,其版图最大时跨有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之间,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国都商丘。宋地历来是交通水运中心,素有“八水过宋”之称。
九州配图:宋国的地理位置
其得天独厚、沃野千里的地理条件,虽然让其成为周朝时期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却因无天险可据且无强大军队守护,使其在春秋战国数百年内成了大国频频觊觎的天然目标,典型的四战之地。
- 弭兵会盟——国际关系调停专家
人们印象中的宋人多迂腐固执,不懂变通。但翻阅史料,笔者发现宋国可是那个时代有名的国际关系调停专家。这一点,可以从两件大事见证。
一是如前文所提宋襄公在齐国内乱之际扶助齐孝公顺利登上齐国君位,并号召诸侯会盟休兵以从新建立新的国际和平体系,虽然被楚国搅局,但至少得到了周边其他诸侯国的默认,他也借此成为五霸之一。
九州配图:弭兵会盟
二是在晋、楚长期争霸导致周边小国战火纷飞、民生缭乱之际,宋国先后发起并成功组织了两次“弭兵会盟”,为诸侯各国带来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时光,实属难能可贵。因此说,宋国虽不是强国,但其不懈的干预和调停,让原本纷乱不堪的国际形势归于平静。
- 商贸繁盛——营商文化发祥地及发展经济的绝对高手
如前文所述,自“微子封宋”始,早在夏朝中期,商地便诞生了中国第一位商人王亥,进入周代以后,宋国的商业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以盈利为目的、自备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大商人,并且诞生了中国第一位商业理论家计然。
九州配图:计然
宋国商文化繁荣昌盛,一个重要的表现在于极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陶、睢阳(即宋城)亦一都会也……彭城亦江东一都会也”。宋人沿袭祖上营商传统,勤劳奋进、开拓创新,极大促进了贸易文明的发展,以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为中心,辐射周边城池,春秋战国后期,又将济水北岸的陶邑、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等地发展成为国际经济超级都会,其中陶邑为后世赞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最著名财富聚集地,相传范蠡化名陶朱公便是在此营商成为商业巨贾。此外,宋国的纺织、刺绣等收工业也极为发达,著名的宋绣传承至今。
九州配图:宋都古城
由此可见,宋国不仅是中华营商文化发祥之地,同时也是发展经济的绝对高手。
- 文明璀璨——儒、墨、道、名四大思想发祥地,有“中国圣人文化圈”之称
宋国不仅商业繁荣,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更有深厚的殷商文化底蕴加持,使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圣人辈出的中枢之国。创立儒家思想学派的孔老夫子虽生于鲁国,但却是殷商后裔,其倡导的理念与商地之传统文化颇为契合;创立墨家学派的墨子出身于宋都商丘;道家思想二圣之一的庄子是宋国蒙人,即便是老子虽系陈国苦县曲仁里(河南周口鹿邑县)人,但实际上此地距商丘不足100公里,其文化类似;而名家的创始人惠子也是宋国商丘人。
九州配图:诸子百家
因此说,宋地素有“圣人之国”和“中国圣人文化圈”的美称,绝非浪得虚名。
- 礼仪之邦——古典仁义道德的最后坚守者
宋人本是殷商之后,是具有古典礼仪体系的国家,国人提倡古典仁义道德,笔者称其为一种贵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商人自古有“禅让”制,这在商朝历代君主中多有体现。其所体现的精神是一种“大公无私”的仁人君子之风,而这种风气和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殷商后人。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一文中这样形容宋地,“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
其次,宋人营商文化极为发达,但绝少投机钻营、不讲诚信之举,而是对财富的索取极为讲究“取之有道”,营商规则和大义是非常鲜明的。这种规则意识亦影响了宋人的思维体系、政治体系和社会各角。
再次,周人所创立的礼乐制度体系,实际上源于殷商,所不同的是,商人对礼乐的固守情绪,远胜于周人。商人制定了礼乐,商人奉之为圭臬并谨守,而周人在商礼的基础上也制定了礼乐,周人的骨子深处却未得到完全认同。因为周人认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即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肆意践踏周礼的根源所在,亦是古典礼义之贵族血脉断绝的缘由。
九州配图:周公制定周礼安天下
由此,正如前文所述的“宋昭宋聋”和“宋襄之仁”,宋人所表现出来的迂腐、讲原则、不变通的特点,虽受列国之人鄙夷和嘲讽,但在笔者眼中却是尤为可贵的一种坚守,不为权所折,不为利所诱,不为色所勾,亦不为力所屈,何其难得。
- 宋襄之仁——一个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心中理想的殉道者,淳朴而高贵
实际上,从“筑台忘母”等其他典故中也可见,宋襄公确实是个坚守仁义不为外界所动的笃定信仰之人,虽然作为一国之君,为了一国之利益和百姓之福祉,不可过于机械迂腐,但确有可贵和可取之处。对于其在“泓水之战”中的表现,历史上对其评价不尽相同,不乏肯定和褒扬之辞。例如《春秋公羊传》这样评价:“临大事而不忘大礼。”而《吴越春秋》中也对宋襄公的品德有这样的评价:“宋襄济河而战,春秋以其多义。功立而名称,军败而德存。”宋襄公虽然战败,但他淳朴而高贵的优良品德得以流传。
九州配图:筑台望母的襄公
宋襄之败,是对贵族精神和规则的严格遵循,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心中信仰的殉道者。所谓“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体,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这即是将他自己与周文王相提并论,其内心固守的信仰其实就是贵族精神的标准。在上古时代的军事作战中,“勿殄老幼”、“勿怜伤病”这样的规定其实都是“仁义之师”所必备的最基本战争素养。只不过,这样的上古规则和仁义之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早已淡然无存。
因此说,宋国的贵族风格弥足珍贵,但又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宋襄公的仁义之举虽被世人嗤之以鼻,但在笔者看来堪称对上古遗风坚守和实践、虽死不悔的真君子,品质淳朴而高贵。
结语
宋国作为前朝后裔、商贾之乡、灭国亡者、东夷蛮人,被贴上了迂腐刻板、守旧愚顽的标签,在战国那个急于破旧立新、旦夕兴亡而枉顾礼义和诚信的纷乱时期,很不幸地被世人树为愚人的样板。而作为宋国愚人形象代言人的宋襄公,其在“泓水之战”中所表现出的“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更为宋人形象做了最好的注脚。人们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固化出“愚蠢=宋襄公=宋国人”的等式。
九州配图:有信仰的宋襄公
然而,这种见诸百家著作而广为流传形成的宋人形象,其实存在着明显的偏见和抹黑,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宋人所表现出来的迂腐、讲原则、不变通的特点,虽受列国之人鄙夷和嘲讽,但在笔者眼中却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坚守,一种不为权所折,不为利所诱,不为色所勾,亦不为力所屈的高贵品质。
参考资料
1.《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学》
2.《韩非子》
3.《韩诗外传》
4.《孟子》
5.《史记.货殖列传》
声明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和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1.《【疑邻智子成语故事】宋国有很多“傻瓜”吗?不要上当,说真正的宋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疑邻智子成语故事】宋国有很多“傻瓜”吗?不要上当,说真正的宋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2904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