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花钟》的教学反思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接下来小编整理了三年级语文《花钟》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花钟》的教学反思1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

  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学会书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并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增强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感悟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仿照课文表达方法,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陶冶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花钟》的教学反思2

  《花钟》是一篇带有浓厚的科学美和语言美的说明文,在讲解和学习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对花开的形态和花钟有更感性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的三个部分:展现不同时间鲜花开放的美态——分析鲜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描述生物学家制作花钟的创意,我也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欣赏花钟——认识花钟——探秘花钟——形成花钟,并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争取把课文讲得更生动有趣,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

  在导入部分,我先播放了一组鲜花盛开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鲜花的美丽,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形容,对课文产生一个总体的认识,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浓厚兴趣进。《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认识花钟”的环节,我注重让学生融入情境,自主学习。首先自由朗读,找出本段的中心句“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再让学生围绕这一句,找一找有几种不同的花,并设计了“谁的发现最准确”这一环节,通过填写表格“花的名称、开花时间、作者的描写”,放手在小组中开展自主学习,充分了解这一段的内容。并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展示,让学生感受花开之美,接着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文,并说出理由,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境,用词的准确。经过多媒体图片的展示后,学生对花的美感受更深了,读得也更有感情了,甚至配起了动作动情地读了起来。

  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不同的表达句式,我出示了一个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

  与课文中的句子对比,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明白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然后,我又回到本段,让学生带着生动、形象的美的感觉,再读全文,与文本融为一体。最后,及时进行拓展练习,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更多的.花和它们不同的开放时间,让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具体的修辞手法,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读练结合,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为本单元习作埋下伏笔。

  在探秘花钟和形成花钟的教学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理解了“又大又娇嫩”的花瓣和它深夜绽放的原因。通过资料的查找,让学生认识了更多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体现了“新课标”里课程资源的拓展。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学生自主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我为他们出示了词语的准确意思,让他们通过对比,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本科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图片、视频、概念的展示,使课文内容更形象生动,让全体学生自主、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乐学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并调动了他们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金无足赤,课无完美”,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由于这节课的知识量和训练量较大,担心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环节我讲得较为简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探究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充分结合的更好的方法!

  《花钟》的教学反思3

  《花钟》一课按照“归纳现象——揭示本质——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最后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本堂课着重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设计“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为教学题目,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由于对课标研读不深,教材钻研不够,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对教材把握不到位

  课堂的教学还是要有自己的方法,学习了很多老师的教学,但不能学到其“神”,以致于出现依葫芦画瓢的现象。对于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修辞手法是其学习的重点,尤其是比喻、拟人常用的修辞。本课形容花朵开放的词语或短句,很多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因此应该重点讲解。但是由于设计时过分注重作者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花开,所以教学时的重点变成了不同的表达,但就不同的表达中是用了拟人的修辞原因这点,没有给学生讲,出现了重大失误。

  围绕“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这点,课堂引入时出示了张秋生的《“死”了十二次》,让学生发现文章的形容词太单一死板,之后学习文中作者对花朵开放的不同形容,发现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最后再次出示《“死”了十二次》,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死”变为“活”。但是对学情的把握不到位,最后的思考太难,应该给学生与花朵接近的事物,不能一下子跳到人的角度。

  

二、情境引导不够

  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老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花钟》一课有很多形容花朵美丽开放的句子,美美的句子就要美美地读,而且是应该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体会花的美。并且学生的想象感悟也很重要,不能只靠图片展示,要让学生进行想象,脑海中要有画面感。这样才能带出有感情的朗读。

  

三、提问有效性不够

  课堂不提无意义的问题,不提模棱两可的问题,不提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教师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效性。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反应,有效的提问能够带动学生,不能让学生出现习惯性的“为老师着想”而回答问题的现象。本课,出现了较多的无意义提问,如“下一个开放的是什么花?”而且提问的密度太重,深度不够,在引导发现不同的表达方面坡度太陡,以致于提问有效性不够。

  课标是基准,教师要立足于课标,钻研进教材,本次课堂教学让我深刻反思,正视自己的问题,态度决定一切。

【三年级语文《花钟》的教学反思】

1.《花钟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花钟》的教学反思》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花钟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花钟》的教学反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00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