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叔评论:
先祝大家平安夜快乐。可能大家在考完之后已经不想再看到这些题目了。不过,作为有始有终,我们还是要对题目做一个简单的评析。如果今天不想看,可以先收藏起来,然后过几天再看。
每一年的题目都有它的趋势,今年的题目实际上也是如此。今年的题目其实总体上看,体现出了明确的时代特征:由社交媒体、融合时代向智能媒体时代转型,由单纯的媒介中心,向媒介与社会结合的方向转型。体现就是:人工智能题目非常常见,几乎每个学校都出了。关于后真相,关于新闻理论的反思题目也非常多。去年前年非常多的媒介转型题目,现在变得很少了。如果在考前抓住了这个趋势,那么题目也就没有这么难了。
今天的真题评析只是第一部分,接下来我们会随着真题增加给出其他学校的真题。大家也可以把真题发给我们,我们进行评析。
清华2018普新史论862
一、名词解释11选10
后真相
信度
效度
风险社会
传媒的社会责任
星法院
论出版自由
粉丝经济
公民新闻
信息鸿沟
二、简答五选四
1.小粉红在社会公共事件中传播行为的特征,爱国主义在网络中传播的利弊
2.举例说明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3.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形成
4.全球新闻传播史角度说明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意义
5.
三、论述
1.对反转新闻的看法和社交媒体,以微信为例,对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影响
2.大意是:技术和社会,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发展带来社会的全新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只是在原有社会关系上的延伸。你对两种观点的看法
瓦叔评论:
清华的862题目难度应该是不算太难的。一带一路、反转新闻、后真相,都是我们无论在公号,还是上课时反复讲过很多次的东西。在名词解释部分,可能的难点是:有些概念非常大,所以如果没有背定义的话,需要同学们去浓缩,把很长的一段论述找到它的关键的。
小粉红,或者“网络民族主义”,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研究命题。去年北大曾经考过,今年清华又考了一次。如果没有接触过专门的论文,实际上就感性需求答“利弊”也是比较容易的。例如不理性,难以容纳异议等。但要答出水平,最好还要它的背景要答出来:小粉红和之前的网络民粹主义,甚至其他的网络社会运动都有类似的背景,技术发展引起的传播者泛化,自下而上的舆论运动,社交媒体赋予的虚拟群体组织能力和舆论领袖的引导能力,表情包等多种传播手段的运用等等。如果还可以补充一点,那就是全球化时代中人们的认同危机导致的民族、地域认同感加强。
技术与社会,技术决定论的新版本,这题目不算难。之前我们给大家推送的媒介化社会理论也可以用上。
北大MJC334
一:名解
1 知识付费
2 信息流广告
3 沉浸新闻
4 Netflix
二:简答
1 十九大与媒介融合
2 焦点小组
3 宣传和公关异同
三:论述
1 AI之于新传
2 中央厨房
瓦叔评论:
不愧是北大。这一系列的题目如果改掉简答题的前面两个,基本上就可以成为互联网公司的面试题了。知识付费不用说,沉浸新闻和信息流广告我们公号推送过,可能比较考积累的是Netflix。这也为之后的同学敲响了警钟:传播学一定要有全球视野,要了解著名的媒介公司,不能再抱着《纽约时报》、BBC过一辈子。
简答属于基本知识,论述题也比较“朴实”,智能媒体的内容都可以参考彭兰老师和胡正荣老师的观点。中央厨房我们推送了很多次,不提。
北大学硕专一:
一 名解:
1 文本分析
2 策略传播
3 危机传播与风险交流
4 后人类主义
5 文本分析
6 第三人效果
二 简答:
1 拉斯韦尔与冒顿提出的传播社会功能
2 二次元文化对电影消费的影响
3 舆论的形成与互联网舆论的特征
4 知识沟的基本假设
三 论述:
1 后真相的特征和对传播的影响与挑战。
2 对社会互动论有贡献的学者,举出重点两个学者理论分析。
瓦叔评论:
策略传播也叫战略传播,可能北大同学都有复习到,但是这个词汇不一定反应过来,其实都是一个词strategic 。后人类主义比较难,需要平常积累。但后面的都不难,是我们反复谈过的。
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就是“二次元文化对电影消费”的影响。从感觉上,这里的题目是省略了电影消费的主语的,所以应该是对“受众电影消费的影响”。而将受众引入之后,消费可以做两个层面来解,一个是物质性的产品消费,一个是对意义的消费。前者可能影响受众对产品的喜爱偏好,包括对消费形式,第二种的话,二次元文化可能会影响用户的解读。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学硕:713传播历史与理论
一、名解:
1.乌合之众
2.舆情监测
3.首属群体
4.文化工业
5.假新闻
二、简答:
1.简述近代报刊诞生
2.简述文化研究的重要学者及其代表作
三、论述:
1.举例说明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达到精准效果
2.运用“差序格局”理论解释社交媒体
3.人工智能会对媒体行业产生什么影响,请试述之。
瓦叔评论:
总体上看不难,最大的难点有两个,第一个是新闻史的内容逐渐增大了。看起来以后会一直保持下去。第二个是“差序格局”,许多同学无法理解这个概念所以无法解题。其实这个题目来自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原意是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波纹状的格局。波纹状的内环是自己和自己密切血缘关系的亲友,越往外,关系就越疏远,在不同的关系圈中,适用于不同的道德和礼法逻辑。典型的就是“帮亲不帮理”。例如某些收买拐卖妇女的封闭村落,这些村子里面,举报拐卖妇女的行为是“非道德的”,而帮助隐瞒则是“道德的”,因为村落内部是“自己人”,而本来受到侵犯的妇女是“外人”,所以这种环境中,一种类似于统一法律、统一道德观的治理体系是不可能的。
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这道题就出的很妙了。其实人们会发现,我们现在的社交媒体,其实正是重现甚至加强这种“差序格局”。社交媒体上,人人也一样,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波纹状的信息网络。并且有时候,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也会根据这样的信息网络一样形成所谓的“党同伐异”。赞同自己的意见的,和自己是一个意见群体的,即使有辱骂也会被认为是“义愤”,可以宽恕甚至值得赞扬。而和自己不是一个意见群体的,即使文明的表达异议,可能就会被群体而攻之。可以想见,社交网络这种无意间的差序格局,也会像现实中一样,造成了小团体化、极化和“网络巴尔干化”效应。最终导致社会的撕裂和网络讨论素质的普遍降低。当然,差序格局也不是没有好处,它可以引起某个特定群体内部更强的行动力和凝聚力。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要再往大聊,可以聊到对策,也可以聊到这种社交媒体的局限性导致的网络政治的非理性化特征。
中国传媒大学专硕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
一:简答
1.简述传播仪式观
2.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3.简述媒介素养理论
二、论述
1.请结合实际谈谈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2.请论述你对批判学派关于“传播与大众文化”的观点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 谈谈你对社交媒体规制的看法
材料的大致内容是: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对外宣布明年会聘请3000名员工处理网络上的不良内容,光靠自动软件是不够的,公司必须聘请员工才能提高内容的监管水平。目前已有500名员工在参与此项工作,团队还需要继续扩大。
瓦叔评论:
对传播学基本没有难点,但对MJC稍难。主要原因是批判学派的比重比以前又扩大了,而且上来的传播仪式观也是属于广义的文化研究范畴。这已经超出了原有的MJC给我们的“实用性”的印象。也告诉以后MJC同学不要掉以轻心。对于社交媒体规制的看法这道题,除了说社交媒体的特点和负面以外,也可以稍微扩展一下,写对于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局限性的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专硕334
简答:
1.新闻真实;
2.VR;
3.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
论述:
1.直播的特点和趋势;
2.互联网治理的看法和建议
材料:
1.人工智能:为材料写标题;140字短消息;600字新闻评论
瓦叔评论:
北师大专硕真是一如既往地质朴。这要是换个学校,说不定“直播的特点”就会用“对于直播的限制规定”来引出,互联网治理就会用十九大的相关规定和网络安全法来引出,考的虽然是一样的,但是题目难度就高了几个等次。所以北师大专硕的同学,珍惜吧,这么老实的方向不多了。
北京师范大学学硕:745
场景的涵义
“数据可视化”技术和价值的理解
媒介审判的内涵和特点
在社交媒介时代,对社会沟通和舆论引导,“动之以情”比“晓之以理”更有用,你怎么看。
如果一家以“内容付费”为主的公司向你咨询,当今受众愿意为什么样的内容付费,给出你的建议。
请你简要设计论证撰写“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建设的部分。
瓦叔评论:
乍一看,我还以为是36氪或者新榜招人的面试题。可见喻国明老师改革的动作之大。不过虽然题目出挑,难度是不太高的。场景我们有推送过给大家,数据可视化在彭兰老师书上有。
动之以情是否更有用?如果我们只把目标看做是“引导与宣传某一改变”的话,这是对的。既有社交媒体的个人化、碎片化的特征影响,也有传播者泛化,网民整体素质下降的作用。从传播效果上看,动之以情也有助于改变态度。但是如果我们目标是社会沟通,最终推动改变的话,理性讨论是必须的。这道题你对里面的不同词汇的理解不同,可以答的方向很多。
互联网产品经理的题目,本质是如何认识互联网产品。可以在以下几个部分上补充:媒介和互联网基础理论、数据挖掘和用户研究、交互设计、市场营销。无论如何,要突出互动性、平台性、对用户的认识就好。
中央民族大学MJC334
一、名词解释:
1.议程设置
2.数据新闻
3.动态镜头
4.沙漏式结构
5.微信
二、简答:
1.一年中国内外两件灾难事件,用新闻要素介绍
2.消息的核心段是什么 作用是什么
3.世界上三大通讯社
4.什么是O2O模式
三策划题:
1 互助献血写消息评论和新媒体报道设计
2 假牙清洁的广告策划
瓦叔评论:
什么是O2O模式比较难。别的不太难。关于新媒体报道设计还是要看彭兰老师的书。
四川大学学硕:636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书脊
2.传播流
3.空符号
4.DAGMAR
5.威尼斯手抄小报
6.涵化理论
7.知识劳工
8.后真相
二、简答题
1.从受众角度分析弹幕的传播效果
2.简述新闻、舆论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并举例说明。
3.介绍罗兰·巴尔特
三、论述题
1.举出本世纪以来有关信息传播的重要事件,并说明技术发展对于传播的影响
2.说明传播学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并分别选一个进行阐述
3.不用符号能说明任何意义吗,请举例说明。
四、学年论文研究设计
瓦叔评论:
相比其他学校来说,川大的题目是比较传统了。弹幕看起来很新,其实也是其他学校有考过的题目。知识劳工来自莫斯可的书籍。现在其实也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对新媒体的反思正在成为批判学派考察的新方向。
四川大学专硕: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名词解释
1.互动报道
2.模块化版面
3.算法推送
4.报眼
5.地铁报
6.专栏组合
二、简答题
1.新闻标题的结构和制作要求
2.新闻评论的选题标准
3.批判性思维对于编辑写作的作用还是影响
4.机器人写作对报纸内容生产的影响
三、论述题
1.结合实例分析可视化新闻的可能和可为
2.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策划的定位和特点
四、写作题
针对新闻记者在“社交平台”的行为写一篇媒介批评
瓦叔评论:
总体上看比较简单。但最后一题考功力,如果有材料的话,我可以给大家更深入的分析一下。
南京大学MJC334
一:名词解释
1.IP剧
2.信息流广告
3.反转新闻
4.新闻策划
二:简答
1.用SWOT分析任意一个新闻客户端
2.用外国研究报告分析新闻业变化
三:策划
社群绿色蔬果品牌广告传播策划
南京地区本地新闻App设计
四:评论
苏享茂“跳楼”事件
瓦叔评论:
最后一道题不知道有没有给材料,如果没给的话,真的有些难,关键是很多人知道女主角翟欣欣,但是不知道苏享茂。新闻客户端和本地新闻APP设计题占了很重的比分也会让许多同学犯难。其实APP的功能设计还在其次,关键是对用户使用场景和需求的判断。你的APP适合什么场景?能够在什么地方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在这个思路有了之后,那么可以再考虑三个性:交互性、平台性服务性。新闻业变化、信息流广告我们考试前一周推送过,答不出来是不应该的。
武汉大学MJC334
一、简答1.公共领域能够把私人问题排除在公共讨论之外。2.由于个体意识的相互隔绝,真正的交流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传播的意义并非在于传递的内容,而是传播活动本身。
二、论述1.试阐述准社会关系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关系2.试从创新与扩散理论的角度,阐述知乎大V的形成特点。
三、案例分析
一段脸谱网的材料。学者认为,脸谱网对全球新闻业的冲击是一场新闻业的主导权从跨国媒体集团向互联网技术巨头-即从“舰队街”向“硅谷”-权力转移。请结合材料分析社交媒体的新闻产品对传统媒体新闻产业的影响。
瓦叔评论:
武大的题目很有味。我个人觉得如果让我做,武大的题目是最能看人的功底的。它题题都很难说是或者不是,题题都打在新媒体讨论的热点。第一个公共领域能否排除?这个其实上有两层,第一个大众媒体尤其是现有的社交媒体,都不可避免的公共话题与私人问题兼有,在社交媒体大众与私人相结合的情况下,你探讨纯公共话题是很难的。另外,如何界定公共与私人?私人议题可能带有公共议题。所以纯粹排除,是很难得。
第二题更有意思,这基本上是《交流的无奈》的核心思想。是形成共识,表达善意重要,还是完整的彼此理解,彼此传通重要?我们强答一下的话,应该都重要,但是后者也许更重要一点儿。因为内容虽然无法完全传达,但是由于符号的社会共有性,它仍然可以传达我们的部分意愿,即使不存在完美的契合,但是交流不是一次性的大多数人仍然可以在持续的交往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最终达到对共同意义认同。更重要的是,而如果内容彻底不重要,那么活动本身的社会意义也就“悬空”了。
社会关系理论告诉我们群体可以影响个人的使用满足取向和对媒介的评价。而知乎大V主要扮演的是创新者、早期使用者甚至是变革代表。而另一方面,他们推进创新的尝试,也使得更多人去学习和模仿他们,形成了所谓的大V。
舰队街向硅谷权力转移这个题目倒是比较老了。但是我们要考虑这个不光是正面的,还有负面的,当社交媒体和互联网资本控制一切之后,是否还需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谁来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媒体,那么谁来提供中立性的,不偏不倚的内容?如果主宰我们内容的都是“非媒体”的互联网公司,那么传统的保证媒体社会责任的自律、他律模式,又有谁来执行?
武大题目真的有意思。每个题目都可以作为一个论文,我个人认为是今年出题出的最好的题目。
华东师范大学MJC334
瓦叔评论:
元传播终于考了一个,也不枉我们前天推了那个总结。媒介化政治其实要跟政治传播稍微区分开,这个其实有点西方化的含义,值得是政治运作屈从于媒体逻辑,媒体呈现方式对政治起到越来越大作用。可以用川普来答。
陕西师范大学学硕专一
一、名词解释 5分
1. 数据新闻
2.曾格案件
3.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4.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5.横三民
6.大众传播的休眠效果
二、简答题 15分
1.简述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建立与发展的影响
2.何为新闻客观原则 是怎样确立的 如何保证新闻的客观性
3.新闻与宣传、舆论的关系
三、论述25分
1.新媒体 新技术的红利是否能消弭传播学知沟理论中提到的知识鸿沟
2.结合实践谈谈你对互联网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看法
四、材料分析25分
共有四则材料
第一个是互联网发展规模大 速度快的现状 传统媒体的衰落
第三个是VR技术在新闻中的运用
第四个是 拉斯维加斯枪击案中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YouTube等虚假新闻的出现 大量的未审核新闻
题目: 结合材料谈谈科技进步与传媒发展的关系
瓦叔评论:
陕师大的题目几乎囊括了这些年的全部热点。所幸的是分析思路不算难。基础题目不说,是否能弥合知识鸿沟?如果能的话,“数字鸿沟”一词也不会存在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反思我们推送过。科技进步与媒介发展,看到题目的意思无非是四个字“趋利避害”。这个也没什么可以说的。
湖南大学学硕714
一、名词解释
1.反客里空运动
2.新闻自由
3.接种效果
4.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5.后真相
6.《东方杂志》
二、简答题:
1.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2.大众传媒组织客观性理论面临的挑战,需要重构吗?如何重构?
3.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关系
瓦叔评论:
客观性理论和后真相面临的挑战其实是类似的。传统意义上,大众媒体为社会公众服务,有提供不偏不倚新闻的义务。同时大众媒体对媒介渠道是垄断的,发挥着巨大影响力,所以大众媒体的“客观”也不会有人质疑。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则完全不是如此:自媒体可以只为特定部分的受众服务,不需要为整个社会服务,当然也不会有履行客观性的义务。大众媒体的客观性屡屡被不同的自媒体挑战,不断地有新的事实版本瑞出,没有人知道真相是什么。但是问题是,这是否是客观性的消亡?这个其实学界和业界也在讨论,包括我自己也经历了从不相信客观倒回归客观这个过程。目前但是我个人愿意认为,客观性仍存,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事实核查。因为人们只能根据客观的事实,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强倾向性可以满足受众短期需求,却会违背他们的长期利益。
重庆大学专硕334:
一:名词解释
1 精确新闻学
2 新闻侵权
3 H5新闻
4 Buzzfeed
5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二:简答
1 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媒介生态中新闻价值的看法
2 新闻故事化的方法有哪些?有哪些主要技巧?
3 广告产业的经济价值有哪些?
三:消息改写
素材:江西省精准扶贫素材
四:评论写作
ofo创始人在APEC做演讲,主题是关于共享经济的的美好展望,然后同期国内许多共享单车企业倒闭,无法退换用户押金,结合这一对比,展开你的评论。
瓦叔评论: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这个题目不难。新闻价值这个题目是否是“当下的媒介生态”?如果是的话,其实就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价值理论的重构”,这个刘建明老师曾经有过论述。Buzzfeed可能会让一些同学出现问题。
1.《新传考研 2018新传考研真题点评(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传考研 2018新传考研真题点评(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