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系转载,作者倪同学认为,职前教育市场的真正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在毕业前的时间点解决焦虑,提高求职的技能,而是在于市场化的动作会从早期改变学生的职业意识。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国内的职前教育市场亟待爆发;而顺序是会从民办高校体系、和海外高校有着较紧密合作关系的高校中率先进行,进一步在公办高校体系中爆发。这一过程中,职前教育的产品形态将会和目前市场上的供给有着迥异的区别,并形成新的物种。

转载来源|多鲸

文|倪同学

校园和社会的差异,如同柏林墙两端的世界,以成人礼为分割点。职场竞争力的差异,并不是在毕业的这个时间点显现,而是在刚进大学的时候,在K12阶段,甚至在刚出生的那一刻便客观存在……

01

加速主义与零和游戏

曾经有一款游戏,体验很差,越来越差。经过调查发现是游戏机制不健康,脚本太多影响普通玩家游戏体验,工作室操控物价让普通玩家苦不堪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人做出了各自的努力。有玩家通过官方渠道反馈问题;有玩家通过努力进去游戏公司想在体制内改革这些问题;有些玩家通过氪金达到一定高度与官方开始对话,希望引起关注。

这些人都方法不一样,但是本质上都是在这个游戏的框架内,为了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但是加速主义者,只会开着最极端的外挂,无时无刻虐杀其他玩家,通过刷新道具破坏游戏金融,再通过其他方法普及外挂。对于加速主义来说,既然这个游戏机制本身就不健康,无论什么样的动作都是小修小补,无力回天,倒不如直接把游戏搞垮,重新做一款。

那么,“教育加速主义”指的便是,通过不断生造出来的供给,利用高昂的学费门槛,加速阶级固化这一过程。

“职前培训”这件事,便是符合这一特征。诟病这个品类的人会认为,如求职辅导,并没有创造出任何新的工作岗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只是原本可以让A获得岗位,再分配给了B。那么这样的供给,便是一种零和游戏,于整个社会来说并没有做到整体效率的优化。

而什么样的人会付费?便是有着相当支付能力的家长群体,动辄过万的客单价,将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家长拒之门外。而这样的家长,早在子女的早期阶段,就考虑多种教育形态的可能,于是有了一年60万的出国留学人群。在支付了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高昂学费之后,当海外学成归来找工作之时,再支付一笔几万元的费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较高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便是为什么在整个职前培训市场发展的前20年,用户主要为留学生的原因。

只是在今天,全球疫情坐实黑天鹅第一把交椅,留学市场预期减半,申请人数减半式下降。渗透率的提升,不足以抵消总量下降带来的影响。这样的一个行业,似乎从社会意义上就被否定,而且并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了。

02

U9人群的迷失

我们继续来看一下我们所讨论的是什么样的人群。

社会板块关注的教育,大范围的讨论集中在“K12”人群,即从Kindergarden之后的1年级到12年级。而在这之后的人群,按照学历的维度划分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职场人群。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从“职业”这一视角来看,这一部分的人群分为两种类型,成熟和未成熟的职场人。于是便有了“U9” 人群这一划分,University开始的一年级到九年级,即大学四年,研究生2-3年,进入职场后的3-5年。划分维度的不同往往反映出我们视角的差异。

U9人群的特征便是,对接下来的职场人生理解有限。职业素养、职业规划、社会对一个合格职场人的期待,都是一份未知。公办体系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只有靠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当学生“找工作”这一焦虑在大四集中爆发,也就是职前培训类公司进行收割的机会。

这类公司,通过“内推”、“保offer”、一场场模拟和实战面试,解决了学生的焦虑,也或多或少培训了一些职业技能,让一部分学生能够更加从容的应对,学校、家长、老师都无法给出解决方案。

这时我们能发现,根本原因还是出在我们这么多年的教学习惯上。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学生们突然发现“分数”这一过往唯一的衡量个人价值的KPI失灵,应付面试官和做一套试卷是截然不同的事情。于是他们迷失了。

迷失的不止有学生,还有在找到工作以后,技能尚未熟练,对所在行业不满意想转行的人们。“男怕入错行”这一古老谚语在今天仍然成立。四处碰壁,心灰意冷,兜兜转转之后已经人到三十。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第一份工作,第一个直属上级,第一次跳槽.……在路径分岔的关键节点,左右人们的可能真的就是一两分的运气。

03

公立体系职前教育的缺位

学校和职场之间存在巨大的罅隙,是既成的事实,也是一个个体从发育期到成熟期断层的映射。校园和社会的差异,如同柏林墙两端的世界,以成人礼为分割点。职场竞争力的差异,并不是在毕业的这个时间点显现,而是在刚进大学的时候,在K12阶段,甚至在刚出生的那一刻便客观存在。

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中的老师,并非由有着骄人职场成就的人士担任,这和教授通常由较高学术成就的人士担任有着显著的区别。“高分低能”,“清北毕业去高薪当老师”等等社会新闻见诸报端,本质上都是由于公立体系职前教育的缺位,而这一形态将长期存在。中国教育双轨制的作用,在K12之后的U9,也逐渐体现了出来。

当然,这一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以精细制造、工匠精神的德国有着成功的“学徒制”,学生可以在高中毕业之后进入公司,花几年的时间学习一门技能,之后同样还是可以获取学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这一制度自1969年职业培训法案开始推动,有着几十年时间自上而下的打造,最终得以成功。

而意大利在效仿的过程中却发现没那么容易:“现实的情况与理想状态中的学徒制相差甚远,甚至沦为一种简单的工具,用于剥削那些灵活又廉价的劳动力”。学徒制在年轻人的职业之路上变成了“死路一条”,结果就是无休止的临时合同。

尽管制度改变之难,决策层也在尽力推动改革,如19年初发布的“职教20条”中便有相关内容。然而问题的症结还是起源于市场的供需关系,便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中间也是“看不见的手”在作用着。

04

职前培训市场的价值与未来

说回到职前教育市场。这个市场目前的供给中,一直被人们challenge的一点是“保offer”类的产品。这里面也是有一个退费悖论,在这样的产品设计下,帮学员拿不到满意的offer就要退费,而拿到某big name的offer则会确认一笔不菲的收入。作为一个“中介”性质的机构,这样的产品在实际动作中多有变形,如销售在前端KPI压力的OP导致后期的退费;如演变为明码标价兜售实习/全职的坑位、和公司内部的员工勾兑,明面是职业导师,而实际成为一种营生手段。这样的生态注定不是良性的,从而不可持续。

“保offer”类的产品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此前多有职前教育公司的口碑下滑,都是由于中间发生的种种纠纷。但实际上,这样的商业模式也是有一定成立的可能性的。“保offer”这一商业模式成立的关键,在于前端学生的精准测评,与中间过程的辅导提升。假设把人的求职竞争力分成1-10分,最top级别的公司如麦肯锡等咨询公司的要求是10分,一个Tier 2的咨询公司是8分,可能一个学生在初始阶段是6分,通过培训之后增加了2分,便能够进入了Tier 2 的咨询公司。从一开始,便对学生的预期进行管理,并有选择地接收学生,杜绝销售的OP,并有效地提供服务,便可控制最终的退费率。那么这里,初始分数的精准鉴定,和过程提分的真实效果,便构成了职前教育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职前教育另一个被人们challenge的点是课程。这类课程,属于“成人非刚需”的品类,或者说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其他的如证书培训的职业教育不一样的是,这类课程未必能够保证显化的结果。课程的意义,或许在于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感,以及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在认真学习了实操类的课程之后能够自我提分。

放在AC时代的今天,留学机构的申请、语培等业务都受到了影响,转而寻求“留学准备”的增长点,即PTA背景提升业务。这是在留学前阶段便进行的职前培训,学生通过中介进入big name公司实习,获得推荐信和简历上的加分,从而为之后的留学申请做准备。毕竟留学的刚需尚在,国内外教育的资源差短时间内无法弥补,未来几年的留学市场不会消失。但PTA业务始终只是职前培训的一个很细分的板块,目前鲜有成规模的独立机构在运作。

我们从社会价值上继续审视。职前教育市场的真正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在毕业前的时间点解决焦虑,提高求职的技能,而是在于市场化的动作会从早期改变学生的职业意识。即使一次关于求职培训的引流讲座,一堂试听课,对一个大一大二的学生,都是一场冲击。“求职”这个课本里不会出现的词,通过广告、校园海报、公众号推送等等方式,渗透到了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开始更早地进行思考:我将会从事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我们希望,对于个体学生来说,这样的思考越早越好。从容地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切换动作,迈步走向自信的人生,而不是在大四这个时间点,集中爆发焦虑,并使得这份焦虑被商业机构过度利用。

职前教育,是一件终极事物的早期形态。这件终极事物,便是嫁接校园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可能是平行大学,可能是可以换算成学分的课程平台,可能是“externship”产教融合实践机构,亦可能是这些事物的综合形态。这便是有着正向价值的事物了。

目前市场上职前教育的公司,主流仍然是以留学生人群为主。但是行业发展至今,国内的学生意识也逐渐开始觉醒。当然,国内的学生可能由于支付能力的问题,未必会像留学生一样支付动辄数万的客单价,但是一次几十块的轻课、几百块的体验课、甚至几千块的班课,都是正在增长的需求。我们认为,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国内的职前教育市场亟待爆发;而顺序是会从民办高校体系、和海外高校有着较紧密合作关系的高校中率先进行,进一步在公办高校体系中爆发。这一过程中,职前教育的产品形态将会和目前市场上的供给有着迥异的区别,并形成新的物种。

职前教育公司与融资历史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Wework的创始人在其失败的招股说明书中提到说:“我们的使命是提升世界意识。”一个办公空间都这么努力,都想要通过自身优质的体验和审美,来提高人们的意识。学生们的意识,靠什么来提升?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的学生努力说服家长,支付了一笔有关求职、有关职场能力培训的学费,从而获得了比较竞争力,最终获得比较理想的offer,也未尝不是一件有着逆袭含义的事情。不必陷入教育加速主义的悲观,也不需要质疑求职能力提升的意义,把一切的选择权交还给市场。历史注定只会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1.《职前教育 多鲸:国内职前教育市场亟待爆发,将呈现新的产品形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职前教育 多鲸:国内职前教育市场亟待爆发,将呈现新的产品形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2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