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所以是中国文化,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都是因为一直有中医的存在。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它既是中国人宝命全神的经典,也是养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母地。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养生圣典,我国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黄帝内经》是记载人体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深得其精要。《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2000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吴塘,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家。19 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立志学医。四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痛心疾首。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著成《温病条辨》六卷。

首先,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三焦辨证”法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

第二,《温病条辨》对各个季节的温病,如冬温、风温、春温、湿温、暑温等的特点、变化规律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清晰详尽的论述,使辨证与辨病有机地联系起来。此外,该书在温病治法上的承前启后作用也不可磨灭。如对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作用的阐述,为后人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又如雪梨浆与五汁饮等,解决了高热患者的补液问题。

第三,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强调注意保护阴液。“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胜必伤阴”,强调根据温病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保阴护液方法,如初期主用辛凉,以透邪于外;中期主用甘寒、咸寒,以清热保阴;后期主用甘咸重浊,以滋阴潜镇。还强调不可滥用苦寒之药,不可见小便不通,即用淡渗通利之品,所有这些都是他出于顾护津液的考虑,是对温病学内容的完善。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主要内容为汉代张仲景所著,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收藏和使用。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3卷,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版本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定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该书系统论述了急性热病之外的各科各类疾病,病症的理、法、方、药等。第一篇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全书立论基础,主要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阐明各类症候的发生变化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在病因方面,《金匮要略》明确地划分为三类,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所述病症以内伤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症。本书总结了秦汉以前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由,介绍了不少实用有效的方剂,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由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张仲景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病”。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 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爱中医,知中药,读中医四大名著,感受中医魅力,做中医中药传播者。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1.《学习中医 学中医必读的四本书,你读了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学习中医 学中医必读的四本书,你读了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