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拉尔,如果你坐上出租车说去呼伦贝尔学院,出租司机很可能把你送到新区的“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但如果你说去“呼大”,一定会准确无误的把你送达。
为什么大家习惯把呼伦贝尔学院俗称为“呼大”?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却颇有渊源,寄托着呼伦贝尔人和呼伦贝尔学院人的高等教育梦想。
历史上的第一次呼伦贝尔大学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呼伦贝尔人仍在追求着兴办高等教育的梦想,1958年,创办了两所高等学校,呼伦贝尔大学和呼伦贝尔盟师范专科学校,其中呼伦贝尔大学校址在海拉尔,后者校址在扎兰屯。有在校生1000多人,从此改变了呼伦贝尔历史上没有高等学校的面貌。
这是呼伦贝尔地区兴办高等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尝试,也培养和储藏了一批能够胜任高校教学任务的师资力量,其中一些人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又回到高校和各类大专班任教,为培养本地区各类短缺人才做出了特殊贡献。
1958年呼伦贝尔大学旧址
呼伦贝尔大学首任校长 林光
1958年年11月25日,呼伦贝尔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呼伦贝尔盟党政主要领导、盟行政公署下属各处的处长和个有关单位负责人都来祝贺,盟农牧处还送来戴红花的好几头奶牛做为贺礼。
在开学典礼上,首先由校长林光介绍了筹备建校过程,接着中共呼伦贝尔盟委员会第一书记高增培讲话,并宣读了盟委的贺信。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彦、呼伦贝尔盟公署副盟长都嘎尔扎布、内蒙古党委文教卫生检查团副团长呼格吉呼等同志也都先后讲了话,并热烈祝贺呼伦贝尔草原第一所新型的综合性大学的诞生。
《呼伦贝尔日报》在头版报道了呼伦贝尔大学成立的盛况
11月26日,《呼伦贝尔日报》在头版报道了呼伦贝尔大学成立的盛况,不仅刊登了盟委的《贺信》和有关照片,还发表了《祝贺呼伦贝尔大学诞生》的社论和《民族政策的胜利,教育事业的发展——呼伦贝尔大学昨开学》的专题报道,以及教师代表朱荣宾、张焕臣,还有学生代表杜敏荣、李荣福、于仁福等撰写的6篇文章。其中于仁福写的一首小诗《祝呼大诞生》,生动地反映了各族师生当时的喜悦心情:
晨光东升,
充满了热情。
它不是欢迎客人,
是迎接呼伦贝尔大学的诞生。
花草在点头赞颂,
辽阔的草原,
也仰脸遥望天空,
这是多么动人的事情。
黑夜里的明星,
他好像要说话。
可是他不会发声,
只瞪着两只眼睛。
我们在大学里读书,
真是万分荣幸。
只因为有了共产党,
心情怎能不激动。
呼伦贝尔大学的校址在海拉尔南门外,即原呼伦贝尔军分区旧址,是以3座小黄楼和1座办公楼为主体构成的日式建筑群,这里远离闹市区,环境优雅,建筑物集中,各种设施齐备,是当时海拉尔地区最适合办学的地点之一。
呼伦贝尔大学领导班子由以下人员组成:校长林光、总务主任苍洪、教务主任达瓦敖斯尔。
分设4个系,即工业系、农牧系、气象系和医疗系。工业系主任曹毅先、农牧系主任邵英莲、气象系主任李德勲、医疗系主任徐秀英。专任教师有高中信、朱荣滨,张焕臣等3人,分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学院等高校。
呼伦贝尔大学的学生来源以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学生为主,4个班的学生都是由呼和浩特市招生办录取。
呼伦贝尔大学后来与呼伦贝尔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
历史上第二次呼伦贝尔大学成立
呼伦贝尔高等教育虽历经坎坷,但学脉不断。
1991年,呼伦贝尔盟被国务院批准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各类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日显突出。根据国家每年分配的大学生和呼伦贝尔盟内四所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只能满足呼伦贝尔盟人才需求的30%左右,而且专业对口率很低,人才缺口较大。
1992年,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经过充分调研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7月4日,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下发《关于成立呼伦贝尔大学的决定》,决定在原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伦贝尔盟分校、呼伦贝尔盟管理干部学院、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综合性的呼伦贝尔大学。
原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旧址
原呼伦贝尔盟电大旧址
原呼伦贝尔盟管理干部学院旧址
原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旧址
由原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伦贝尔盟分校、呼伦贝尔盟管理干部学院、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建立的呼伦贝尔大学
此为继1958年成立呼伦贝尔大学之后,呼伦贝尔地区第二次成立呼伦贝尔大学。
学校初步设计在校生规模为2000人,逐步开设农、牧、外贸、管理、政法、师范和外语等专业。呼伦贝尔大学的校址选定在原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和呼伦贝尔盟管理干部学院的所在地。
原呼伦贝尔大学全景
新组建的呼伦贝尔大学占地面积为1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有图书资料17.6万册,教学仪器设备97.5万元。教职工300余人。全日制大专生总数近1000人。
成立时的领导班子:党委书记:高振山;党委副书记:高.都古尔扎布、张有海、秦光中。校长:秦光中; 副校长:李永昌、马任睽、牛德全。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学校题写校名,也就是我校现在使用的校名样式。
1996年底,原国家教委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派出专家组来对已经实质性合并,并按新机制成果运行近4年之久的呼伦贝尔大学进行评估考察,对呼伦贝尔地区的这次高校合并整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97年1月23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同意海拉尔师专等校合并组建呼伦贝尔学院的通知》,呼伦贝尔学院正式成立。
1997年原国家教委批准组建呼伦贝尔学院
新旧交替的历史印记
自此之后,呼伦贝尔学院经历了由“大学”转为“学院”的过程,头上的帽子虽然变小了,但由过去地方政府批准的院校成为国家教委批准的正规院校,实际上是实现一次质的飞越。
历史上的二次呼伦贝尔大学的成立,蕴含着呼伦贝尔人太多的高等教育的追求、梦想和情怀,这也是众多呼伦贝尔人更愿意把“呼院”称为“呼大”的缘由吧。
校训释义
明德:“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大的学问,在于弘扬大的德行。德育为教育之灵魂,“明德”二字强调德育为先,以德立学,以德立身,以德立行。凸显知识之道,重在人文,为人之道,重在人品。
我校秉承“明德”精髓,倡导“先做人、再做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引导师生员工完善人格,修己立人,把“明德”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
致和:谓人事极其和顺。唐·严维《奉和皇甫大夫祈雨应时雨降》:“致和知必感,岁旱未书灾。”我校历史上经历了八校合一,多民族集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融合、包容、和谐、团结的精神,这是学院发展的根本。
我校倡导“致和”的实质,就是要倡导兼容并蓄的人格理念,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合作、协作的团队精神,最终实现“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克服困难,无往不胜”的目标。
笃学:笃,有笃实、笃厚、真诚之义。《论语 泰伯》中有“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笃学,勤学。强调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倡导师生袪除浮躁之气,杜绝急功近利的思想,坚定踏实、专心致志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
尚行:提倡实际行动,尊崇实践。孔子提倡“讷于言,而敏于行。”北宋易学家邵雍《皇极经世书 观物篇》中有“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强调不但要在认识上有所提高,而且要身体力行。强调了我校师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注重运用,学用结合。
校训“明德致和 笃学尚行”,既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学之道”的精神,体现了我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的素质教育理念,又符合当今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彰显了我校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呼伦贝尔学院校徽
新的校徽方案,保留原有圆形轮廓,以学院主楼为主体造型,气势磅礴,独具呼院特色。四条半圆形曲线,述说着呼院由多校合并而成的过往,不仅深含“合”之寓意,也好似一道亮丽彩虹,象征历经风雨后的呼伦贝尔学院,将谱写崭新的华彩篇章。
展翅高飞的雄鹰图形,不仅是原有校徽中的元素升级,同时,该图形从视觉形象角度分析,与打开的书本相似,象征呼院师生在知识的海洋徜徉。结合以上角度的分析更是与呼院校歌《勇敢的鹰》相互辉映,体现出呼院和呼院师生一飞冲天的豪情。学校主楼的造型形似字母“H”,雄鹰形似字母“Y”,巧妙的将“呼院”的拼音字母融合点明。
标志用厚重且不失风格的湖绿色作为主色,不仅很好的与主楼门窗的颜色相搭,同时也极具独特性,容易使人联想到呼伦贝尔无边苍茫的草原,广袤苍翠的森林和澄净深沉的湖泊,表达出呼院对这方热土的深情厚谊。
呼伦贝尔学院校歌
《勇敢的鹰》
呼伦贝尔学院标识竖式组合
文字:孛·蒙赫达赉
1.《呼伦贝尔学院吧 呼伦贝尔大学 vs.呼伦贝尔学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呼伦贝尔学院吧 呼伦贝尔大学 vs.呼伦贝尔学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36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