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民中学创办于清光绪29年(1903年),校址在兴城大巷里李家祠一带,初时称兴民学堂,由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萧惠长创办,抗日护台爱国志士丘逢甲为首任校长(聘),何子渊为首任学监(督学)的一所新型学校。1913年改办为四年制中学,1923年定为三年制初级中学。1929年,兴民、县立、高级三间中学合并,命名为兴宁县立第一中学,原兴民中学校舍为一中校舍的一部分,称为北院,初中班级设于此。1956年,兴民中学在现址复办,1970年起增办高中,并逐步成为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
办学条件从1978年起,兴宁市兴民中学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了"以教学为主"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充分地调动了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1985-1986年,上级拨款14万元[1],旅港同胞李发、陈日章、张丙海、李育松、王冶东、陈桥新等先生慷慨解囊,共投入26万元建成了先贤楼;1986-1988年间,香港嘉应商会会长刘宇新先生与曾宪梓、罗焕昌等18位先生,筹集港币80万元(其中刘宇新先生赞助35万元),重修了学宫的大成殿,重建了文峰书院和戟门;1989-1991年,刘宇新先生又独资40万元港币,改建了尊经阁,建造了尊师楼,并将学校园改建为爱生楼;1991-1993年学校投入67万元拆除原膳堂建造了综合大楼;1997-1998年由李学渊之子李祖慧先生认捐100万元,多方筹资共投入270万元拆除明伦堂,建造了综合性办公大楼--学渊楼,由刘宇新先生捐资10万元拆除原科学馆建造了宇新读书亭;1998-1999年投入147万元拆除靠近南街居民的一栋旧教学楼,并在原址重建一栋新教学楼;2000-2001年投入500多万元购买了连接运动场南端,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兴宁市印刷厂整体,并把主楼改造装修成14个教室;2001-2002年投入近90万元建造了高大雄伟新校门。
教学设施兴宁市兴民中学整个校园终年绿树成荫、繁花掩映、环境幽雅。校内有古色古香的棂星门、状元桥、戟门、大成殿、尊经阁以及飞阁流丹的读书亭。其中大成殿是省级文物,殿内保存着清代康熙御匾"万世师表"。校内还新辟了生物园、地理园、文化长廊以及素质教育专栏,文化氛围浓郁,是"学院式、园林化"的求学育人的理想场所。新建的校门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红墙绿瓦,美轮美奂,气宇轩昂,是兴城一大景观。
兴宁市兴民中学有分散的互不干扰的教学楼5栋,综合楼1栋,学生宿舍2栋,师生厨房1栋。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各类报刊100多种。有独立的标准足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篮球场3个。综合楼装备了一个阶梯教室,两个多媒体教室,三个计算机教室(各有电脑60台),一个课件制作室,一个语言实验室以及一个用于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室。
师资力量兴宁市兴民中学共有教职工217名,专任教师163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3人(含特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98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劳动模范5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10多人,组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校园一角
1.《兴宁市兴民中学 兴宁市兴民中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兴宁市兴民中学 兴宁市兴民中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0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