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接地气、国际范的出版资讯
王波
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近年来,各个高校很重视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除了在文献资源购置费用方面加大投入外,也在努力提升馆藏资源多元化水平。
在增加纸质资源数量的同时,也注重数字资源的建设,以保障各项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
今天,我所作的关于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关于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数据;
二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相关建议以及讨论;
三是对未来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高校文献资源购置费用呈上升趋势
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596所。其中,共有896所高校图书馆在“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填报数据,数据有效的为896所。
各高校馆年度总经费约为54.69亿元,平均值约为610.4万元,与去年相比增加了42.7万元,中位值约为314.1万元,标准差约为856.3万元,极差约为8370.5万元,2016年的极差比2015年更大,表明我国高校图书馆年度总经费的差距依然巨大,投入极不均衡,而且不均衡状况呈现出年度差异。
图1是高校图书馆总体分布情况,从小于10万元的到大于2000万元的都有,百分比最大的集中在200万到500万元之间,占了26.3%。1000万元以上的占10.3%,2000万元以上的占6.3%。大部分“985”高校能够达到千万级的水平。
在填报数据的高校中有831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有效的2016年度文献资源购置费数据。
这些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费约为44亿元,平均值约为529.5万元,明显高于往年,延续了2008年以来的持续走高趋势,中位值约为271万元,系排在第415位的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图书馆和第416位的广州商学院图书馆的数据之间。
众值为10万元,标准差为754.6万元。
图2为2006年到2016年文献购置费的均值走势,从图中可以看出,文献资源购置费用基本上是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浮动不是特别大。
2016 年共有831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有效的2016年度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数据,总额约为21.95亿元,较2015年增加了3.88亿元,总经费增长主要是因为提交数据的高校图书馆总量增加了。均值约为264.1万元,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出现小幅上升,明显低于2006 年纸质文献购置费的平均值。
近10年纸质文献购置费的均值分布情况见图3。中位值约为170.0万元,即排名第416位的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
2016 年,共有736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有效的电子资源采购费数据,总费用为21.98亿元,均值是288.1万元。走势是非常陡峭地往上涨,只有三年比较平缓,接着继续往上走。总体分析来看,年度总经费约为54.69亿元,平均值是610.4万元,中位值约为314.1万元。
电子资源采购总费用大幅增长与提交有效数据的图书馆的数量增加有关,也与各馆实际采购费用增长有关。
电子资源采购费的平均值约为288.1万元, 约占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的54.4%, 所占比例较2015 年升高了约3.1个百分点, 且平均值逐年升高,延续2006年以来的持续走高趋势,历年比较状况见图4。
中位值是排在第382 名的安顺学院图书馆的数据,约为95.8万元。众值约为5 万元,标准差约为471.5万元,最小值仅为7641元,最大值为4169.1万元,两者相差5456.3倍,可见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费用的离散度很大,馆际差别显著,且馆际间的差别仍然较大。
2016 年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费约为44亿元,其中80%用于购买资源。纸质和电子资源购置费差别很小,一个是21.95亿元,一个是21.98亿元。按比例基本上都是49.9%, 可谓平分秋色: 纸电资源的占比、均值大体相当。按中位值计算,电子资源大概是纸质资源的56%, 纸质资源的中位值是170万元,电子资源是95.8万元。
数字资源地位将提高
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受红头文件的影响较大,例如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2号文件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指标不合格的高校被限制招生,限制招生的指标再达不到就会停止招生,这就导致高校不得不给学校图书馆拨款。
在当时的办学条件指标中,综合性院校要求图书馆达到生均图书100册,对高职高专院校也有一定的要求。
生均图书数等于图书总数除以折合的在校生数。教育部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措施倒逼高校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因为当时扩招非常明显,资源不足,通过这种方式来应对扩招引起的图书质量的降低。
这种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大馆不受影响,比如北京大学馆有800多万册藏书,在校生最多不过5万,所以感受不到这种政策的刺激。
小馆则如坐针毡,导致滥采,哪一家便宜就采购哪一家的资源,甚至向学生募捐,不限质量、不限品种,造成了一定的弄虚作假的投入。
对这种情况高校图工委非常重视,吸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在2007年制定了“高校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希望这个指南引起教育部的重视,考虑修改评估指标。
教育部听取了这项建议, 并在后期的评估中考虑了修改意见,但是因为没有修改最初的文件,该指南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2017 年7月27日,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数据中心的康世联处长专程参加图工委年会,举办了专题座谈会,专门研讨图书馆资源的统计问题。
根据座谈会的共识,图工委向教育部出具建议函, 主要有两点: 一是对数字资源量做了一个定义;二是提出了数字资源的四个类别。
数字资源划分为四种类型: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音视频。
试用的数字资源和互联网上免费使用的数字资源,以及随纸本书刊所配的光盘和非书资料,不作为数字资源计量。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当前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师生使用馆藏资源的实际情况,纸质图书仍为优质的教学资源,需要给予较大比例的保障。
生均图书中,纸质书和电子书比例的计算办法是,纸质图书至少须满足基本办学指标要求的生均图书册数的60%, 剩余40%可由电子图书替代,比如综合、师范、民族院校,要求生均图书至少为100册,那么纸质图书至少满足60册,剩余40册可由电子书替代。
数字资源的四种类型的数据之和,能够反映一个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水平,可以将其作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检测数据; 音视频的累计时长1小时算1册。
教育部在2017年8月28日公布了《关于做好2017年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补充通知》,若教育部能够考虑上述建议,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这将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合理均衡地发展纸质资源、电子资源。
虽然电子资源的地位将提高,但也不会短期替代纸质资源。据《2016年上海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40家高校中,纸电平均经费占比4:6,电子资源占比超过70%的8家,50%~70%的12家,不足50%的20家。
在未来,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和小馆的纸电资源占比比例将更高,而理工、医学院校图书馆纸电资源占比比例会降低。
纸质资源仍需大量采购
根据近两年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情况,可以看出未来高校图书馆还需要从各个方面增加纸质资源的采购,同时也需要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
1
从采集源头看,图书馆仍需要大量采购纸质图书。
无纸社会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专家预言,本世纪初,更有人预测2018年会告别纸质书,但实际情况是出版业的纸质出版照样蓬勃发展。
媒体的进化规律是彼此补充,而非完全替代,正如电视的普及没有取代图书、电台、剧场演出、电影,数字图书也会和印刷图书长期并存。
出版社出版的纸质图书目前仍占绝大部分,只发行电子版或同时发行电子版的比例很小,图书出版尚未进入数字出版时代。
根据去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统计公告,我国全年共出版图书40多万种,增长了5%,但是与纸质图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出版电子出版物900多种,与上年相比下降2.53%。发达国家也没有进入以数字出版为主的阶段,2016年美国纸质图书销售增长3.3%,连续第三年上涨,销量达到6.74亿册, 有声书收入增长25.8%,电子书则下降了15.6%。
因此,精神生产的源头都没有实现数字化,作为下游的图书馆更不能完全进入数字化。
2
数字资源商提供的数字图书,量少质低,仅采购电子图书,无法完成大学图书馆的使命。
以超星公司的“读秀”数据库为例:扫描的都是已出版的书,有一定的滞后性。每本书每次只能浏览1/3,使用不方便。拥有完整版权、以新版电子书为特色的方正电子书,目前有220余万册可供阅读,可全文下载的有68.9万册,可试读的有183万册,支持移动阅读的有17万册,有外文图书5000 多种。
这个规模只相当于国内一个中小型大学图书馆,而且其资源是未经筛选的,根本不足以保障教学科研。总体上以旧书居多,只能部分浏览或下载,难以提供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不能全面、及时地保障教学科研。
3
从资源利用情况看,数字资源利用率更多是“半伪现象”,认真推敲,其实远未超越纸质资源。
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纸质图书的借阅量虽然逐年走低,2016年仍然达到44.7935万册次,电子资源的使用主要是期刊论文,当年的全文下载量为202.51万篇次。假设每册书只包括5篇文章,纸质书的使用量就已赶上电子资源的使用量,而实际上每册书的篇幅远远大于5篇文章。
另外,古籍还被现场阅览17251册。4家上海“985”高校,购买电子图书的经费只占电子资源的6.6%,期刊和数据库占大部分的比例,电子图书供应非常不足。
此外,在图书馆里面翻阅纸质的期刊是没有测量工具进行计量的,但是在期刊网翻阅期刊,你做任何事都会留下痕迹,所以造成了偏颇的认识,认为数字资源的利用量远远地大于纸质资源,其实是不对的。
最后,虽然纸质资源的使用量在逐渐减少,但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纸质文献的权威性、准确度高于电子文献,便于反复阅读、深读、精读,更受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师生的欢迎。
4
从国有资产保值的角度看,纸质书增值,电子书贬值。好的图书馆越办越富,差的图书馆越办越穷。
纸质书增值方面,很多图书馆事实上已不再剔旧。
电子书则会随着技术发展、成本降低、开放获取制度的普及,而充满降价风险。
纸质书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升值,如宋代的书,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进入拍卖市场的则更贵。2004年,经北京德宝公司拍卖的一本81页的宋版书《南岳稿》,以440万元的高价成交。2012年6 月4日,过云楼藏书以1.88亿元拍卖价落锤,加上佣金,实际成交价达到2.16亿元,创造了中国古籍拍卖的新纪录。
201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筹资1.5亿元收购日本“大仓文库”,为百余年来回购的留存海外典籍数量最多的一次,共931种、28143册,含宋刻递修本4部,作为研究历代递修源流的依据范本,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9部元刻本也均为书品极佳的精刻精印本。
这批书如果通过拍卖市场拍卖,将价值连城,远远不止1.5亿元。除了古籍,民国文献、革命文献等也升值很快。打上知名大学图书馆印章和相关印迹的文献,价格更高。
社会藏家都期待图书馆剔旧,但国家图书馆宁愿在河北承德建设储存图书馆,北京大学宁愿在昌平校区建设储存图书馆,以储存罕用书籍,也不愿剔旧。多数大学图书馆都已发现旧书升值的趋势,加上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要求,图书馆行业曾经实行的剔旧制度,如今已很少见大型图书馆采用。
在中国书店的中关村店,夏鼐致、王重民的信,一页的价值达3800元。上世纪50 年代是手稿,60年代就是打印稿了,所以要重视对手稿的分级。
一些重大历史分期,也都是图书馆划分“贫富”的分野,当资源全部数字化后,图书馆的增量财富将缩小差距。部分富有远见的图书馆会采取采购纸质资源、特色资源等措施进行馆藏建设。
5
资源建设向两极发展。
一极是古籍、特藏资源。中山大学馆加强中西文善本保护,大量收购徽州文书,纸质投入长期领先。7609万经费,7092万元购文献,4829万元购纸质,2262万元购电子。还有复旦大学成立古籍保护中心、北京大学回购“大仓文库”并建设古籍图书馆、四川大学改善古籍保护条件。
一极是数字资源。如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占比超过80%。无独有偶,当当发布10年图书购买力省份排行榜,2006年至2015年,北京、广东、上海是我国图书消费的最强省,10年来稳居图书购买力前三强;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四省步步紧追,湖北则位列第八位,实力不菲。在各类大学排行榜中,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进步很大。IP
长
按
关
注
《国际出版周报》
邮发代号:
1-189
网址:
www.ipubl.com
投稿邮箱:
ipweekly@163.com
1.《安顺学院图书馆 必读|一篇报告全面解读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概况及走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安顺学院图书馆 必读|一篇报告全面解读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概况及走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