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课
解答:
.会考是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对中小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导向和影响.一方面我对会考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积极意义非常认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第一次面对会考确实感到任务艰巨、困难重重. 困难一:内容庞杂,时间紧迫.会考包括七年级、八年级两年的内容,涉及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等各个方面,覆盖面广,内容庞杂.特别是七年级的世界地理部分遗忘率很高.所以对复习的依赖程度很高,而时间又非常紧迫,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复习. 困难二:首次尝试,经验不足.地理会考在高中已经实施多年,而初中会考则是随着新课改而出台的新的评价制度.作为第一批参与会考者,一切都是未知数.不仅学生一片茫然,就是教师对题型、范围、难易程度、出题思路和原则也是一无所知,没有经验可循,明知复习至关重要,却真有点不知从何入手. 困难三:学生应考,准备不足.学生缺乏长期、规范的训练培养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答题技巧,遇题后不知如何下手、从哪说起.这是由于地理长期以来被定性为“副科”,与现在作为会考科目对学生的要求大为不同,教师也就不对学生作过多要求所造成的.学生不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科能力,面对正式考试,很不适应. 困难四:学科歧视,并未根除.会考也并未使学生及家长长期形成的“副科”心理根本转变,不能迅速地调整心态、转变观念、进入状态,不专心听课、不认真落实的情况相当普遍.所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不好,更欠缺应变技巧.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因此,如何克服各种困难,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高效率、优效果地搞好复习成为会考成败的关键.在此期间,我做了一节观摩课——复习课《中国的地理差异》,想以此为案例,谈谈自己如何上好复习课的一些想法,与大家相互交流. 一、紧扣课标,抓住重点,去繁取精: 前面提到,会考复习内容庞杂、时间紧迫,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复习.那么取舍之间以何为准呢?以课标为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科的目标、任务、 2 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估教学的重要标准.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素材,它必须全面完整的体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学时可以在不偏离课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深入挖掘教材,拓展知识面、提升学科能力.但在复习时则应该突出重点、直奔主题——学生地理“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如《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在上这节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课程标准,并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把握着重点.在教学设计上则紧扣课标,围绕这三点展开,串起知识点.首先要求学生填绘空白图,确定四大区域的位置;再通过分析区域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确定四大区域的范围,同时引出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地理意义.然后纵向联系四大区域,通过地形、气候、植被、水文以及其它自然环境基本特征的比较,反映自然地理差异的存在.最后比较四大区域的农业、传统民居、传统交通工具等人文地理差异,从而证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包括三节,内容很多,而我用一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容量很大,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效率很高,效果很好,这得益于对课程标准的正确使用. 二、打破体例,上下贯通,重建体系: 复习不是简单地把教材重新温习一遍,仅仅起一个温故的作用,还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结构,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地关系的相互制约性决定了地理知识的内在关联性.教学时可以循着章节,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复习时就没必要囿于章节、体例的制约,而应该打破章节的限制,依某种逻辑关系串起知识点,重建知识体系,达到教材内容上下贯通、学生思维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包括三个章节.如果按着章节复习,则难以挖掘出知识的内在关联性,使知识点散落各处、不成体系.而且由于缺乏新鲜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很难调动起一个活跃的课堂.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依据课程标准,以 3 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和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为线索,将各地理要素融入到不同的区域中,不仅囊括了这三节的内容,还联系了中国地形、气候、农业分布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相关性,建立起符合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三、探究教学,拓展思路,提升能力: 有的教师认为平时上课时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复习时时间紧迫,就顾不得了,又回到了“一言堂”的状态.我却认为复习时一样可以进行探究式教学,甚至更有探究的空间.因为,如前所述:复习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个重建知识体系、达到上下贯通的过程.要想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程度,更是需要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出真正的学科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机械记忆. 把知识的呈现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做到使学生有兴趣去探究、有空间去探究、有能力去探究、有意义去探究.我在做《中国的地理差异》这节课时,主要采用了“基于丰富资源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三种学习模式.一节课中,我向学生提供了《中国四大区域空白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中国地势图》、《中国地形空白图》、《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图》、《中国的干湿地区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新疆地形图》、《中国农业地区分布图》、《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图》、《中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等一系列丰富的资料,供学生自主探究.所有知识都不是直接呈现,而是设置教学情境,设计研究问题,以问题为基础来开展学习和教学过程,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填绘空白图掌握四大区域的空间分布及秦岭、淮河的位置;通过相关地图分析区域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确定四大区域的范围;通过讨论辨析西北、青藏地区不同的牧场类型和农业类型;通过总结归纳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内化?总之,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在不断地动手实践、积极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思路,培养了意识,提升了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而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以上就是我通过《中国的地理差异》这节课所实践的自己关于会考复习的一些想法.不过,在不断思索如何搞好复习的过程中,我却越来越体会到:搞好复习是迎考的关键,日常教学更是成功的保证.身处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面临会考的新任务,每一位教师都 4 应该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上好每一节课,抓好知识落实,为会考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7 年12 月
1.《地理会考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地理会考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5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