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渡浙江问舟中人原文: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渡浙江问舟中人翻译及注释
翻译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注释
1浙江:即钱塘江。《庄子》作制河,《山海经》、《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作浙江,《汉书·地理志》、《水经》作渐江水。古人所谓浙渐,实指一水。2江:指钱塘江。未有:没有。3扁舟:小船。《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舟:一作「舠」。济:渡。4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5越中:即今浙江绍兴。渡浙江问舟中人赏析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意思是: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像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诗句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别擅长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渡浙江问舟中人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开元初年进入张说幕府,一直到开元十三年,其间几度出入,但并不得意,于是漫游吴越一带。开元十三年秋自洛阳出发,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过浙江越州。此诗即作于此时。 诗词作品:
渡浙江问舟中人
诗词作者:【唐代】孟浩然
诗词归类:【写景】、【渡江】、【抒情】、【愉悦】
1.《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原文及翻译赏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6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