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高中的时候,被白岩松老师的《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深深吸引,当时知其表而不解其意,大概的理解就是品行一定要端正,不然学业上再优秀,也难以被接受。
当时正在面临高考的压力,看问题想事情难免显得肤浅,对于这种问题会与自己当前的状况联系起来,现在想想,那会的理解确实过于单一化。
先说一下这个故事的背景,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伟大的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大提琴家?而大提琴家却说的是先要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音乐人,最后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白岩松老师带着这个答案的困惑,直到采访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时候,才深有感触,优秀不是学习成绩多好,成就多高,而是为人处世,忧国忧民的一种个人魅力和高尚品质。
原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入学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能考上北大这样名校的应该都是很优秀的人才,但这个同学的所作所为并不能撑得起他的才华,反倒相比之下,穿着朴素的季羡林大师,作为北大副校长,竟然为了一个小小的承诺就给新生看了一个多小时的行李,让人值得敬佩。
作为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师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但他没有以此为借口,而是以普通老人的和蔼可亲方式帮助学生,可见,季羡林老师拥有的智慧都是集个人魅力,高尚的品质和成就于一身的。
凡事从小事做起,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是有多少人会真正落到实处。按理来说,季老师完全可以不拘小节,做更有意义的学术讨论。但他还是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尽自己的责任做好一件小事。
以前阅历少,自己理解不通透,只会片面去埋怨那个新生,而由衷倾佩季羡林老师。现在看来,那个新生是有不对,但也不排除排队耽误或迷路等缘由,也有情有可原之处。而季羡林老师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甘愿为他人提供帮助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后来也才明白白岩松老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震撼,一直被困惑的问题突然迎刃而解,确实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事情。
学位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取得学习优秀的合格证,但无法衡量这个持有合格证的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品质。学业优秀与个人品质是没有冲突的,关键是这个人外在的优秀是否有一定的品质衬托。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起码的人格品质能保证一个优秀的人不会危害社会,相反会用自己的才华尽可能多的贡献社会。
试想,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与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哪个更受欢迎,这都不用对比,大家心里都会投品学兼优的同学了。出了校门,更是如此。
优秀应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品质。
外在的优秀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程度,拥有这些,只能是生存技能比较强。
而具有内在优秀的品质,能与人为善,受大多数人的欢迎,能为自己的人生赢得很大空间。所以,做人优秀比学习优秀更实在。
伟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是否拥有外在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内在高尚的个人品质。二者缺一,很难在自己的空间有所突破。
要想拥有最高的学位,就得加倍努力,同时还要修炼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培养优秀的个人品质。也只有这样,做人的境界达到一定的程度,原有的才华才会神采奕奕。
切忌好高骛远,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也只有这样,以身作则,才能严于律已,说服别人。
图|网络
-END-
1.《人格最高的学位 再读白岩松《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优秀应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品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人格最高的学位 再读白岩松《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优秀应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品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