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重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 张 颖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潘塘中心小学) 摘 要:所谓"体验"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本质的过程,它是主体者的亲历性活动。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体验;道德;教育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那么,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呢? 一、化"静"为"动" 教师要善于将课本中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将静态的教材内容"激活",引导学生在亲历中得到体验。 案例一: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12课《别把花草弄疼了》,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爱喜欢表演的特点,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这一活动,在小组里戴上头饰分角色扮演花、草、树、木,介绍花草树木的作用。(学生争先恐后表演)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总有一些同学不保护花草树木。 继而出示视频。 师:花草树木们,你们此时什么感受?看到这些小朋友如此不爱惜花草树木,你有什么想给他们说的吗? ……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感同身受。这一活动中,学生会融入真实的情感,建立生态意识,学会保护花草树木的技能,使他们从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到人与植物的关系是互惠的,是相互依存的。 二、"活动"促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小学生的道德体验主要源于亲历亲为的实践活动,源于自身生活体验。为此,我们品德教师要有创意,巧妙地将课本里的生活模拟出来,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案例二: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祝你生日快乐》,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妈妈怀宝宝的艰难,教师设计"演一演"这个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怀孕的感觉,通过弯腰、穿鞋、系鞋带、走路等动作体验怀孕。伴随舒缓的音乐,学生把书包背在胸前,感觉就像是怀着宝宝,然后慢慢弯腰,穿左脚鞋,系鞋带,再穿右脚鞋,系鞋带,慢慢站起来,向前走,走得慢一点,因为我们怀着小宝宝,好,慢慢走,继续向前走,慢慢走到自己座位上。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太难受了。 生:不舒服,别扭死了。 …… 师:这才几分钟,同学们就感觉难受,不舒服,可是妈妈怀着我们要10个月,你们说妈妈辛苦吗?(很辛苦)但是妈妈不感觉很辛苦,是因为妈妈爱我们! 此时的学生通过体验已经真切感受到妈妈怀宝宝的辛苦,从而由内心地发出对妈妈的爱! 三、幸福体验活动造就优良品德 教育人类学家波尔丹诺夫认为,人在幸福气氛中所体验的`时间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优于人在不安气氛中所体验的时间性,这是因为人的信念更多的是在幸福瞬间树立起来的,只有在幸福瞬间,人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完善性以及周围世界的完善性和稳定性。 案例三: 在执教《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自画像》时,我设计一个"风采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特长,对表演好的学生给予"星星"贴画的奖励。 活动开始了,第一组上台的是李子桥、张瑞、程冉(均为化名)。李子桥平时作业老是拖拉,成绩很差;张瑞虽然很认真听讲,也能按时完成作业,可是成绩始终不是很好。 展示开始了,李子桥用二胡为大家拉了一曲《赛马》,琴艺娴熟;张瑞则拿出了自己印染的一幅画,画中的鱼虾就像活的一样,栩栩如生;程冉捧出了这次语文测验全班唯一的100分的试卷。 "谁的表现最出色?"大多数学生都喊着"程冉——"(学生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同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还有谁表现出色?"下面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学生发言了: 生1:李子桥虽然成绩不好,可是他的二胡曲很好听,他还参加区里比赛获得一等奖呢!我觉得他应该得到奖励。 师:真是太棒了,我们为你骄傲!(向李子桥竖起了大拇指)这说明李子桥很有音乐天赋,长大一定能成为音乐家! 李子桥听了后竟趴在桌子上哭了,也许他从不知道自身的价值,从不知道自己还能得到老师、同学这么高的赞誉,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留下了幸福的泪水。 生2:李子桥能得到奖励,张瑞也可以,你们看张瑞的画还在我们学校宣传栏展览呢。 师:是呀,你们看,张瑞的画画得多好呀,为咱班赢得了荣誉!(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都鼓掌)这个"星星"贴画也该属于你! 张瑞吃惊地张大嘴,兴奋地接过"星星"贴画,不敢相信是真的,满脸通红,高兴坏了,在他看来这个奖赏本不可能属于自己,怎么能不激动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案例中的李子桥、张瑞因老师、同学的欣赏,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价值,树立了信心,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这将激励孩子不断地争取进步! 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品德认识、转化行为道德能力的原动力。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评价,从而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出版社,2008.1.《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7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