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如何帮助高端技术实现落地,破解成果转化这一难题?
如何紧贴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2015年6月28日,新的广东省科学院揭牌成立。
五年以来,省科学院不断摸索,紧紧围绕“聚焦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兼顾重大技术应用的基础研究,满足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一定位,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一套符合产业技术创新特点的体制机制,在强化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建设技术孵化生态系统,打造出具有鲜明广东特色的“硬核”式高端技术孵化生态体系。
快速对接,助力首个德标实验室落地佛山
在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从德国风风火火回国创业的姜南博士正在全力打造国内首个按照德国体系和标准建设的可靠性测试实验室。
他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他此前在德国的一家企业就职,专门负责可靠性测试实验室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他意识到,随着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对于半导体芯片可靠性测试的需求将成为一个创业风口,因此,就与国内的多家机构联系,希望能够在国内创业。
在对接过程中,广东省科学院的满满诚意打动了他。最终他加入了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并在省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其项目得以在佛山落地。
姜南博士和他的实验室
“当时,和省科学院的股权还在洽谈中,设备的采购计划就已经启动了。所谓的创业风口,就是得快,必须在企业的产品端推出之前,就完成建设。”姜南说 。
而结合佛山当地的氢能与汽车产业的发展,佛山研究院也正在帮助他与当地的相关产业结合,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
而广东微沃通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陈峰,同样被“吸引”进入了佛山研究院。
陈峰告诉记者,此前的创业如同“游击队”一般,虽然自身掌握了对讲机通讯领域的尖端技术,但是在市场、财务等很多方面都不规范,一度面临失败的境地,但是在佛山研究院的帮助下,不仅得到了“输血”,更是将自己的“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依靠佛山研究院的资源,我们才有可能与各级政府对接,帮助我们的产品更好地落地。”陈峰说道。
转化创新成果,帮助先进技术落地佛山
在这些创业者的故事背后,则是省科学院对于科技成果如何更好地转移转化的思考和制度建设。
佛山研究院副院长殷红军向记者介绍说,省科学院提出要打造成为广东省一支不可替代的战略科技力量,而2018年成立的佛山研究院则肩负着省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探索的重任。根据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资本链四链融合的思路,佛山研究院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把省科学院的技术和地方的产业特点相结合,将科技成果在企业落地或者进行孵化。
院士周成虎的无人机巡检项目,能够实现无人机自动巡航、自动返回、自动充电等先进功能。但是如何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并非技术人员所长,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中科云图研发的无人机机场
在佛山研究院的帮助下,他所创立的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重新调整了市场方向,瞄准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成功落地,已经开始批量化的产业生产,预计两年后营收可达20亿元。
殷红军说,佛山研究院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创业项目从结构、股权、公司体系的设计上进行全方位的帮助。与佛山市形成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地引进科技创新项目,帮助这些项目在佛山落地。
2019年8月,佛山研究院成立“院士创新成果转化中心”,相继引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吴清平、潘复生及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伊戈尔·克里夫等院士科技成果落地佛山。
同时,佛山研究院积极落实省科学院“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建立 “中国-乌克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正在筹建“中国-白俄罗斯”产业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加速国际合作交流、引入国际先进团队和科研成果落地佛山,为佛山市企业、产品和科技成果走向世界搭建平台。
与地方合作共建,推动高新技术育成孵化
省科学院副院长周舟宇说,产业技术创新链可以细分为,其中1至3阶段,是知识创造、获取的阶段,4至6阶段是技术育成和孵化阶段,7至9阶段则是规模产业化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创新载体不同,而省科学院在不同的阶段都有自己的建设任务,要成为国内一流研究院所,建立技术育成孵化体系,成为产业创新发展支撑体系,形成省科学院的创新体制机制模式。
爬壁机器人
而其中最重要的布局是在育成孵化阶段,省科学院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采用公司化体制进行运作,由技术经纪人团队进行专业化运营,推动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深入融合,探索建立起了利益捆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支持初创公司在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孵化育成,推动高新技术的前期育成孵化、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省科学院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细化发展愿景,结合国家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打造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产业技术创新高端平台、产业技术孵化的组织载体、产业创新发展支撑体系、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等发展愿景。”周舟宇说。
目前,省科学院已经在佛山和梅州两地建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企业20多家。这一模式,还将在广东其他地市进行推广,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和战略支柱产业,进行成果转化的布局。
技术转化成商品,将进一步完善全方位支撑体系
省科学院院长廖兵在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转化成商品,需要经过培育的过程,要形成持续的产业创新能力,必须要根据创新链条的不同阶段建立起不同的体制机制,有了适合的体制机制,就能够释放出无穷的生产力。省科学院在5年来已经形成了对产业创新链的全方位支撑体系的雏形,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让这种体系更好的发挥作用。
他说,五年来,省科学院的每个体系的建设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通过建设技术育成和孵化体系,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快速增长,而在市场化服务体系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经验和方法。
省科学院的先进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
他强调,在孵化育成阶段,要进行市场化的运作,风险越大,利益分配机制就越要到位。而且在不同的阶段之间要互相打通,彼此承接。省科学院面向地方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作为一个组织载体,不仅自己有创新能力,而且还承担了为产业提供全方位支持的功能,将全国、全世界的相关技术引到当地进行落地孵化。
截至2019年年底,省科学院技术孵化初创公司共52家,技术推动规模产业化公司30家,省院参控股公司2019年创造产值接近70亿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硬核”式孵化正不断释放巨大的创新动能。
1.《广东省科干学院 广东省科学院成立5周年,打造“硬核”孵化生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广东省科干学院 广东省科学院成立5周年,打造“硬核”孵化生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4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