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9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集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台山市共荣食品有限公司、福建中农牧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鳗鲡养殖与加工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青岛农业大学院长、教授聂品,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陈新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助理、研究员黄太寿,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徐长安,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国清,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军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针对我国养殖鳗鲡苗种短缺、玻璃鳗白仔苗种类混杂、鳗苗依赖水蚯蚓培育、病害误诊、滥用或过量使用抗生素及化学药物、养殖期间大量换排水、鳗鲡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产品加工下脚料低值利用甚至废弃污染环境等问题,开展了鳗苗引进、白仔鳗种类鉴定、玻璃鳗配合饲料、鳗鲡病原快速检测、循环水养殖系统研发、加工下脚料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及主要创新点如下:构建从鳗苗到成鳗循环水养殖的高效绿色养殖技术体系。研发集成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臭氧紫外线组合灭病原微生物装置和基于微生态平衡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应用于美洲鳗鲡、花鳗鲡、欧洲鳗鲡、日本鳗鲡、太平洋双色鳗鲡和澳洲鳗鲡的规模化循环水养殖,水循环利用率92%~97%,节水减排92%~97%,节能40%以上,养殖单产60kg/m3以上,饲料系数降低12%以上,创建了快速、便捷、高效的现场鉴别6种鳗鲡的组合PCR技术。研发了三类配合饲料,实现了鳗鲡配合饲料的全程养殖。设计优化了玻璃鳗配合饲料配方和生产工艺,生产出凝胶状肉糜样的玻璃鳗配合饲料,能100%替代水蚯蚓,饲料转化率28%以上;开发了诱食性强、粘弹性好、水中稳定性好的系列高效粉状配合饲料,减轻了养殖鳗鲡应激,白仔料的饲料转化率达95%以上,黑仔料的饲料转化率达82%以上,全程的饲料转化率达75%以上;开发推广了含脂量达10.9%的高效鳗鲡系列膨化颗粒配合饲料,突破了传统膨化颗粒料适口性差和体色异常的技术瓶颈,实现饲料转化率76%以上,降低饲料成本10%以上,减少了养殖污染。建立了鳗鲡养殖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研发出基于功能基因序列的鳗鲡病原菌准确鉴定方法,分离鉴定了14种共112株鳗鲡病原菌,准确率达99%以上;研制了3种鳗鲡重要病原菌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开发出“芪术增免合剂”三类新兽药,中草药复方杀菌剂、中草药复方驱虫散、饲用金银花粉等27种中草药产品;应用于病害防控,平均成活率提高10%以上、增产10%以上、饲料系数降低3%以上、节约生产成本3%以上,实现了鳗鲡病害的绿色防控。研发了鳗鲡加工下脚料高值、综合利用技术。研制出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食品级包装膜,制备的蛋白膜为无色,透明度高,氧气阻隔性能好,不会老化,抗拉伸强度达到62.8MPa,类似于OPP塑料包装膜;制备具有良好抗氧化、促进皮肤细胞生长、补钙等生物活性功能的小分子胶原蛋白肽,胶原肽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180-500u,是由2-4个氨基酸组成的寡肽,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制备鱼露的发酵时间缩短至3个月,远低于传统发酵时间(1年以上),鱼露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1.42g/100ml,超过特级鱼露标准(1.00g/100ml)。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14项,修订行业标准1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企业标准24项,成果的应用促进了鳗鲡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成果创新性强,研发的系列技术、装备和产品总体达到了鳗鲡行业中的国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鳗鲡养殖与加工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1.《集美大学怎么样 集美大学等单位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集美大学怎么样 集美大学等单位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53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