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开始征求公众意见。该法一旦通过,将填补我国预防和处理家庭暴力特别立法的空空白,其中“精神暴力”被列为家庭暴力。
冷暴力是精神暴力的主要形式,通常表现为拒绝与配偶进行语言交流。“比如对方说了很多话,TA只用了一个‘嗯’或者‘哦’来回复对方。”当然,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夫妻。上班的时候,侃侃会说说话,说悄悄话,但下班后,他懒得说一句话——“冷暴力”有时只是“下班后沉默”的一种表现。
八个成年人下班后“失语”:活泼的同事只想做安静的“美男子”
北京部分媒体对2750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3.1%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不同程度的“下班后沉默”。其中,34.7%的人肯定认为自己有,48.4%的人认为自己有。受访者中,80后50.1%,70后30.9%;45.5%的人生活在大城市,28.9%的人生活在中等城市。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低头族”日益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下班后不想说话?平面设计师于杰就是一个典型的“病人”。他说他下班后很少坐下来和家人聊天。甚至聊天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对方都在说话,他也只是回应一两句话。“同事说我工作很有激情,很活泼。但是我感觉我最喜欢做的就是安静的玩电脑游戏。”
家庭应该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但是因为工作消耗了一个人的激情和精力,工作后与家人的沟通就变得更像是一种负担。“我感觉说话比玩游戏累多了。”玉姐说。
根据调查,上班族下班后沉默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种是工作让人很累。回到家,他们只想找一个安静的空房间好好休息,而沉默只是休息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是工作时间太长,下班回家还是想着工作上的事情。很多IT行业的程序员和广告创意策划人,回国后往往受困于工作条件。
第三类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导致人身心疲惫,被负面情绪笼罩。这时候人的“内热”一般比较大,稍微刺激一下就会生气。很多夫妻吵架是因为老婆抱怨老公沉默。
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沉默”:他们更有压力,用不同的方式发泄
十几年前,容易“下班沉默”的人,都在从事“助人”的工作,比如教师、医生、警察。但现在从事技术工作的人,也容易出现类似的表现,“工作后沉默”已经跨越了专业界限。
北师大心理学副教授王芳说,性格也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容易成为“下班后沉默”的“易患症”。比如有的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安静,工作时多和别人交流,但下班后又恢复沉默。
“工作后沉默”也与性别有相当大的关系。数据显示,家庭氛围冷淡,80%的原因来自男性。在中国社会,男性扮演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决定了他们往往比女性承受更多的压力。另一方面,男人和女人在面对压力时有不同的发泄方式。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作者约翰·格雷认为,男人在面对压力时,精神和意志高度集中,变得沉默,选择独处,迅速进入“洞穴”,即“自我世界”。为了安逸和解脱,女人喜欢和她信任的人在一起,诉说自己的烦恼,摆脱负面情绪的控制。
“杀人熟心理”:情感交流变得功利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邵小英说,“工作后沉默”源于一种“杀人心理”,即人在工作、娱乐、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人们在转换角色时,往往会忽略家庭角色的期望,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休息方式,而不考虑家庭成员的感受。此外,由于精力有限,在转换角色时,努力工作或渴望有所成就的人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忽视家庭角色的期望,导致他们对亲友的沉默和MoO。
还有人把“读书功利”比作“工作后沉默”。这几年来,各种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的阅读率在不断下降,但与此同时,我国出版业并没有陷入萧条。与以往不同的是,一些纯文学、哲学、文学、历史类的书刊在市场上逐渐淡出,而各种专业、实用的书籍却越来越丰富、复杂,尤其是一些职场圣经的书籍还在盛行。所以,不是现在的人不读书,而是读书的目的和效用变强了。
从“读书功利”看“工作后沉默”,不难发现其中的异同。换句话说,工作后的情感交流变得稀缺甚至刻意回避,并不意味着情感表达的退化,而是情感交流日益“工具化”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职场上,无论是和上司同事沟通,还是回应客户,都和晋升、利益有关。“笑脸”的情感交流,其实是以程序化的路径出现的。作为工作载体,没有太多真情实感;但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并不能形成互动的利益链,“下班后沉默”的存在也没那么奇怪。
心脏病还是需要心药:不要让“沉默”成为习惯
“工作后沉默”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疾病,但如果任由其演变成逃避情感交流甚至家庭冷暴力,后果会很严重。
“我不想假装开朗”或“太累”“需要安静”等借口,不仅让自己沉默寡言,也让我很难感受到家里轻松愉快的氛围。反而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80、90后相当一部分离婚都是以一方“工作后沉默”开始的,也会给父母和孩子带来伤害。
长时间的沉默也会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伤害,会让人逐渐变成MoMo。“下班后沉默的病人”一般不关心生活细节,容易逐渐失去生活的乐趣和激情,甚至导致抑郁。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盖宋啸建议,作为“下班后沉默”的亲戚或朋友,不要因为不说话而责怪对方,这样容易制造紧张;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或交流氛围。人放松了,压力自然就释放了。工作单位要在很多方面给予员工自主权和灵活性,让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激发与家人分享的欲望。
结论
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句话没错。工作热情,生活沉默,都是本末倒置。"一个家庭最害怕的不是争吵,而是死一般的沉默."
1.《下班沉默症 跟家人说话成了负担 解读“下班沉默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下班沉默症 跟家人说话成了负担 解读“下班沉默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634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