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地活动,始于远古 ,终止于民国。当时,祭天地同在一个地方。明永乐年间的祭祀场所叫‘’大祀殿‘’,是矩形建筑供奉,祭祀前一天才请到祭祀场所受祭。 图示是‘’神版龙亭‘’。皇帝驾崩后都要配祀于圆丘坛。所以,每驾崩一位皇帝就要补上一个神版龙亭。天坛公园现存的这种神版龙亭,都在斋宫正殿内展出。当时的用途就是安放,运送各位神版到指定位置受祭。祭祀大典完成后,再将神版送回原位。 神版龙亭简介。   平时供奉各路神位的神龛。平时各神版安放在神龛里。摆放在相应位置。这是部分神龛。 与祈年殿祭祀大典配套的设施。如图,祈年殿东侧偏北的建筑群,就是准备祭品的北神厨和北宰牲亭,以及长廊。 准备好的祭品,从遮风避雨的长廊运送到祈年殿去祭祀。 如图,是运送祭品的长廊,直通祈年殿。它位于祈年殿东侧,和北神厨,宰牲亭连在一起。(比颐和园的长廊要宽一些。)祭祀当日,把北神厨准备好的祭品,通过此长廊送到祈年殿。   这张图是‘’祈谷坛‘’(上南下北)俯视图。 祈年殿北侧没有环起来。图为“龙庭神版”。皇帝死后,必须祭祀到圆丘坛。所以,皇帝每死一次,都要补一个版本的龙庭。天坛公园现有版本的龙庭在翟公的正殿展出。当时的目的是将圣碑放置并运送到指定的地方祭祀。祭祀仪式结束后,将神的版本送回原处。这张图是“山谷祈祷者”的俯视图(从上到下到北)。祈年殿北侧没有戒指。

斋宫平面为方形。有两层宫墙。外层叫砖城,周长778米。内层宫墙叫紫墙,周长350米。紫墙四周有167间回廊环绕。是守卫官兵遮风避雨的地方。回廊外是6.5米深,8.5米宽的壕沟。用于防卫。外层‘’砖城‘’外面也有类似的护城河。外层护城河宽11.9米,深6.5米。斋宫层层设防。住在里面的皇帝 ,安全是没有问题的。   从斋宫东大门进来,向右看,东北角有一角楼,这是乾隆年间修建的钟楼。 继续向前进入二道宫门,看到的就是正殿。门上悬挂的扁额上书写着‘’敬天‘’两个大字。是乾隆御笔所书。 正殿宽46.8米 进深17.6米,宆顶高8米。正殿是五间。此建筑内部结构,几个跨间都酷似陕西窑洞,圆弧顶,无梁檩。因此也被称作无梁殿。   正殿前的露台上,左右各有一个大的白石亭子,左面亭子是‘’斋戒铜人亭‘’,右边是‘’时辰亭‘’。 铜人亭是皇帝在斋宫斋戒时,安放着警示铜人,原型是唐太宗的宰相魏征。手持‘’斋戒‘’牌。用以警示皇帝要虔诚斋戒。 时辰亭,是报时用的。 祭祀当天由‘’钦天监‘’官员把时辰牌放在时辰亭内,由‘’太常寺‘’官员报送给皇帝。皇帝从容按规定的时辰起驾到圆丘祭祀。 时辰亭。 时辰亭功能简介。 斋戒铜人,高1.5米。 斋戒铜人手持的‘’斋戒‘’牌。 正殿后边就是皇帝的寝宫。也是五间大殿。如图,座位上方面书写的是:观德相儀。 寝宫的卧榻。 斋宫钟楼。内部悬挂明永乐年间铸造的素面大钟。祭祀当天,皇帝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圆丘坛时鸣钟止。 斋宫的正殿,原来是皇帝在斋宫临时办公,处理国事,接见大臣的地方。现在是介绍天坛祭天礼仪,及相关文物展览的地方。下面几项就是来自展览的部分内容。 百官斋戒规定。祭天是很隆重庄严的仪式,皇帝住斋宫,斋戒三日。陪祭的官员更不能例外,也有严格的斋戒规定。违规要受到严惩。 陪祭的官员,为了不误祭祀大典,只好住在周边的道观,寺院等清净的场所斋戒三日。当时为了祭祀大典,供官员暂住。这些周边的寺院,道观等场所,都专门设有客房。 清朝百官斋宫规定。 明朝百官斋戒规定。 斋宫正殿屋内墙上悬挂的 明清两朝共有二十二位到天坛祭过天的皇帝的画像。 展示的神版龙亭。 清朝皇帝祭天的统计表。 另外,以明代一次正月日天地合祭为例,共用牲畜数据如下: 牛:28头。羊:33只。 猪:34头。 鹿:2只。兔:12只。 祭祀前一个月,将这些牲畜供养于牺牲所。以备用。   神乐暑:位在斋宫西侧。斋宫南门前的道路向西,正对神乐暑的大门。 主要职能是 管理、培训祭祀大典的御用乐队。 明代也叫‘’天坛道院‘’。或称‘’神乐观‘’。 当时各级陪祭官员,有不少在观内租房暂住以完成斋戒。 神乐暑平面图。 祭祀用的编钟。 神乐暑乐器陈列室。 七星石。 在北宰牲亭东南方的空地上,有七块形状奇特的大石头和一块稍小一点的石头。统称为‘’七星石‘’。 据说嘉靖年间有一道士,说天坛里这一片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破解之法就是弄来七块山石镇在这里,代表泰山七峰。皇帝信以为真,就在此处摆放了七星石。这也应了‘’泰山石敢当‘’之意。 清乾隆年间,又在东北角加上了一块小一点的石头,表示满清不忘东北祖籍,并显示满族也是华夏一员。因而现在看到的是八块奇石。 另有一种说法是,七星石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是因为我国古人不把北斗七星当勺子,而把它当作玉皇大帝巡游四方乘坐的‘’地车‘’。史记:‘’斗为地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天坛作为祭天场所,玉皇大帝乘坐的‘’地车‘’当然也在祭祀之列。七星石摆成‘’地车‘’状,也就顺理成章了。而第八颗小石头,现所摆在七星石的方位,刚好对应天上开阳星的辅星,所以很有可能,古人开始设置七星石的时候,摆放的就是八块石头。正好与天象(七大一小)对应。 过去,天坛外坛还有饲养祭祀牲只的场所叫‘’牺牲所‘’(今无存)。这是情况说明。。 这就是从外坛移来的‘’牺牲所‘’的大殿柱础。它的存放位置在斋宫南宫门外的一片空地上。 祈年殿西侧不远处的绿树林中,有一处精美的建筑群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双环万寿亭‘’。它原在中南海 ,是乾隆六年祭天大典礼仪。监狱宫的平面是方形的。有两堵宫墙。外层叫砖城,周长778米。内宫墙叫紫墙,周长350米。紫墙周围有167条走廊。这是一个保护官兵免受风雨侵袭的地方。走廊外面是一条6.5米深、8.5米宽的壕沟。用于防御。外砖城外也有类似的护城河。外护城河宽11.9米,深6.5米。监狱宫殿有不同程度的设防。住在里面的皇帝安全没有问题。在祈年殿西侧不远处的绿林中,有一个美丽的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双环万寿亭。原来在中南海,是乾隆六年祭天的礼仪。

明清每年冬至,日元丘祭天。礼仪极其隆重复杂。简介如下:

节前准备:每次节前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不牺牲人力物力。

建筑设施改造。

二楼,东西两面都是下属。有太阳、月亮、星星和风、雨、雷的牌位。

玉、丝绸、整牛、整羊、整貘、酒、水果、菜肴和许多其他祭品都放在神的面前。

上圈石南侧有一个愿望盒。皇帝的礼拜场所位于中上层平台的正南方。

圆丘坛的南台阶,东西两侧各有十六种编钟、编钟、钹,以及由六十多种乐器组成的乐队。

礼拜时间:离日出还有七分钟。到时候,斋宫会鸣太和钟。皇帝驱车来到圆丘祭坛。铃声停止。

鼓声响起,仪式正式开始。

这时,圆丘坛东南角的“烧灶”亮了,西南角的“望灯”杆上挂着天灯。突然云朵迷蒙,烛影摇红,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

牺牲程序:

行首献礼:皇帝跪在宝座前,奉上骑士爵位。致敬。弹《冯凭篇》《舞》《干气之舞》。

然后“四柱”跪下念朱文,音乐暂时停止。读bileqi。皇帝三跪九拜。并在协调前出示骑士勋章。

“”之舞。致敬。

撤(转):弹《平之章》。

望燎:皇帝观看焚烧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驾回宫 ,大典结束。,圆丘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太岁坛,先蚕坛。八庙是:太庙,孔庙,雍和宫,奉先殿。 堂子,传心殿,寿皇殿,历代帝王庙。 这是常说的大八庙。另外与皇室有关、有时皇帝也亲自去祭祀的还有小八庙。即:凝和庙——即云神庙。 福佑寺——雨神庙。 昭显庙——雷神庙。 宣仁庙——风神庙。 静默寺——关帝庙。 普渡寺——供大黑天神。 真武庙——玉钵庵。 万寿兴隆寺——太监寺。 下面仅作以简单介绍。 祈谷坛 :祭皇天上帝。每年正月十五日祭天,祈求上天保佑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 就是现在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及其配套建筑。) 圆丘坛:祭皇天上帝。每到冬至,也是一年中阳气始兴的时候,皇帝都会親自到此祭天。冬至日祭天,是感谢上天,报告当年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与每年正月十五祈谷坛祭天,祈求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是一致的。那时是年初祈求。这里是年终汇报,表示感谢。,主祭坛是一个单层的方台。象征太阳的红色是日坛的主色调。原来这里的一砖一瓦大小祭器都是红色的,就连皇帝登台祭祀时也要穿上红色龙袍。 每年春分祭‘’大明神——太阳‘’。 祭祀大典是在春分的寅时 每年‘’秋分‘’祭夜明之神的第一个戊日皇帝都要到这里祭社神。其中有三座在南、北池子大街,有五座在南、北长街。分别是: 普度寺——位在南池子大街(现位在普度寺前巷96号)原是清摄政王多尔衮王府,他仅在此处住了七年。康熙三十三年改建成喇嘛庙,乾隆时期赐名"普度寺"。 专门供奉"大黑天神"。每次出征前,将军们都要到此祭祀。 凝和庙——位在北池子大街46号。俗称云神庙。建于康熙八年(1730年)。现为北池子小学。 宣仁庙——位在北池子大街2号。 宣仁庙前殿供奉的是风伯,后殿供奉的是八大风神,俗称风神庙。修此庙祭风神意在祈求神灵保佑,使国家不受风灾侵害。 昭显庙——位在北长街71号。俗称雷神庙。建于雍正十年(1732年)。是昔日皇家祭祀雷神之所。现在是北长街小学。 以上风,雷,云三庙和中南海里面的"时应宫"(俗称龙神庙)合称当年清朝皇城的"祈雨庙"。 福佑寺——位在北长街20号。俗称雨神庙。始建于顺治年间,曾是康熙少年时的读书处。也是康熙幼年的避痘处。清雍正元年(1723年)曾赐予宝亲王弘历(乾隆)作府邸。但他没有入住。乾隆登基后,这里改为喇嘛庙。专用祭祀雨神,又称"雨神庙"。 1927年改为西藏驻北平办事处。 1919年12月,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来京时曾在福佑寺暂住过。 解放后,该地为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 静默寺——位在北长街81号。也称关帝庙。始建于崇祯元年(1628年)现寺内还有崇祯元年所立关帝庙碑。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赐名"静黙寺"。 因离皇宫较近,昔日常有觐见皇帝的大臣在此畄宿。有记载,1862年3月15日,5月7日,同治、光绪二位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就留宿过静默寺。 万寿兴隆寺——位在北长街39号。原来是明朝兵仗局佛堂。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敕改名为万寿兴隆寺。该寺规模较大,有20O多间房子,是老年太监集中聚住的场所,故也称太监寺。太监年青的时候把积蓄投资到这里积存起来,年老后干不动了,就可退居于此颐养天年。 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不少老太监住在这里,有学识者还写了不少有关宫中轶事的回忆录,著书立说畄给后人。 真武庙 ——也称玉钵庵。 位在西华门外的王钵胡同。(与现代全国总工会大楼南面的真武庙不是一回事)。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现北海公园)琼华岛广寒殿中藏有一座渎山大玉海酒瓮。明万历七年(1579年),广寒殿倒塌,渎山大玉海失踪。几经展转流落到真武庙,成了道士腌咸菜的菜缸。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真武庙时将渎山大王海移至南海大士佛像前,并在内贮水堆石,以示南海普陀之意。此后真武庙也改称"玉钵庵"。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颁旨将渎山大玉海移至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现仍安放在那里。 上世纪六十年代,庵内尼去庵空,玉钵庵也成了民居。 南池子,北池子,在天安门东侧。南长街,北长街在天安门西侧,如下图。 福佑寺——位在北长街2O号。   普度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同龄。 明代这里是南城洪庆宫的一部分。朱棣特意在此处为皇孙朱瞻基建了皇太孙宫。当年这里称皇城东苑。 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从小就受朱棣和父親的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就破例封他为皇太孙。朱瞻基当上皇帝后,对此处又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改称"南内",也叫南城。 明朝有名的"土木之变",北征兵敗的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俘虏。英宗被释放回国后。朱祁钰把英宗囚禁在南城,就是这里。后来的"夺门之变"也发生在此。石亨等大臣拥戴朱祁镇复辟,从朱祁钰手里夺回了皇位。连续剧《女医明妃传》里就介绍了这一段历史故事。 清定都北京后,这里就成了摄政王多尔衮的王府。 2007年这里曾作过北京税务博物馆,现己迁出。普度寺现免费对外开放。 普度寺内多尔衮的雕像。 北京税务博物馆。 全文完。

1.《天坛简介 天坛与祭祀简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天坛简介 天坛与祭祀简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691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