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状态,每个人都期待幸福。但是怎样才能幸福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牛顿第一定律说,物体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其实对于人来说,可以说没有任何与外界的互动,都会保持原状不变。然而,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与外界没有真正的互动,意味着死亡…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不是什么条件会让我们快乐,而是什么条件会让我们从其他状态进入“快乐”的状态。这样,当我们离开“幸福”的时候,也能有办法尽快回来。所以本质上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如何维护,而是如何改造。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相关的例子:那些抱怨自己太穷的人,有钱就觉得幸福,但是得了大奖的人,并不是“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抱怨自己太累的人,心情放松的时候会很开心,但是在这个前所未有的“长假”里,又有多少人期待上班,期待堵车...所谓“太多不够”,其实是真理。
我们可以简化这个问题。假设人生有两种状态:“快乐”和“沮丧”,我们总是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切换。有一些因素导致人从“快乐”到“沮丧”,而另一些因素导致人从“沮丧”到“快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呢?
答案很直观。我们应该努力把更多的因素变成“快乐”,而不是“沮丧”。我们甚至可以用数学模型做进一步的分析,这就是目前人工智能中常用的马尔科夫随机过程理论。
马尔可夫随机过程理论的一个表达式是这样的:一个系统有几个状态,这些状态可以相互转换,转换概率是一定的;在这个前提下,系统总能达到一个均衡状态,这个均衡状态只取决于转移概率的比值,与初始值和历史路径无关。
简单来说,假设有A和B两种状态,可以相互切换。A到B的转换概率高于B到A..假设A和B的数量大致相同,在一定时期内A变成B的数量会更多,同时B变成A的数量会更少。很明显,如果继续下去,A的会越来越少,B的会越来越多。但正因为如此,A的存量会越来越少,所以A转B的概率虽然高,但是A转B的次数会越来越少,B转A的次数会越来越多。
只要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一个变小,一个变大,但从某个时刻开始,它们总是相等的,A和B的个数不变,即达到一个均衡。
数学上可以进一步严格证明,这个平衡态只与跃迁几率有关,与初始值无关,也就是说,即使一开始是A或B,也不会影响结果;同时与历史轨迹无关,即使中间突然加了大量A或B,也不会影响结果。
如果把这个模型应用到人的“快乐”和“抑郁”的过渡过程中,可以得出结论,人的快乐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心态。面对同样的事情,有的人能完成从“郁闷”到“开心”的转变,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甚至能从“开心”变成“郁闷”。长此以往,久而久之,每个人的生活自然会不一样。
“心态”这个词,英文里是心态,其实比中文更准确。这里大概有几个意思:第一,每个人经历的事情很不一样;其次,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认知也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感受;最后,即使体验完全一样,对事物的认知也是一样的。如果不同事物的影响在“心态”上有不同的权重,那么整体的“心态”就会不同。这些因素对人的情绪的影响的集合就是心态。
所以,想要改变心情,可以选择改变一个现实;选择改变对某个现实的认知,即一切都往好的方面看;你也可以选择改变自己对某个现实的认知的影响程度,也就是有选择的关注或者忽略。
这不是“鸵鸟政策”。我们必须努力改变现实。如果根本不可能改变,为什么还要继续让它影响我们的心情?这不是一个新的想法,而是人类古老的智慧。本质上,所有宗教都在为改变对现实的认知,改变对自己的影响而大做文章。马克思就是这么说的,宗教是麻痹人心的鸦片。
对于那些改变不了,或者很难改变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他们的认知或者干脆无视,而不是整天呆在胸前,让他们不开心。这就是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的根本区别。
当然,悲观的人看到这个会有所思考,虽然有一定的原因,但根本不现实。我该怎么做?就算我做了,又能对我有什么影响…
1.《你快乐吗 你快乐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你快乐吗 你快乐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736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