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路祥湾畔,一位渔夫的雕像静静地伫立在情侣路旁。多年来,这位优雅的渔夫手里拿着珍珠,见证了这座城市随着潮汐的涨落而崛起。
放眼望去,长达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如卧龙横跨丁玲海洋,穿梭车辆日夜往返于三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蓝图正在慢慢展现。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浪潮无穷无尽。新中国成立之初,珠海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花园式海滨城市。
奋斗70年,开放40年。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珠海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名片。站在新的起点上,珠海将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纲”,继续做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先锋,加快特区“二次创业”的发展,继续在南海沿岸书写新的奇迹。
探路者
“敢为天下先”
激发城市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珠海”这个名字就诞生了。据珠海编年史记载,1953年,原渔人县正式命名为珠海县,1979年,珠海退出县城,改为城市,从而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市成立后的第二年,通过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从珠海3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划出6.81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珠海经济特区诞生。
在当时贫穷和贫穷的条件下,建设者们不怕风雨,开辟了探索道路的道路。“吃螃蟹”的许多行动至今记忆犹新:中国第一批“三比一补充”企业的成立,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的成立,影响深远的科技奖励的启动,举世闻名的中国航展的创建,中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园区的建立..
同时,珠海逐步解开计划经济体制的枷锁,率先采用“我们提供土地,外商负责资金”的中外合作经营模式,打破“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实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五个统一”,探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颁布“衔接两法”的地方性法规,颁布政府部门的权力清单。
珠海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技术、管理、知识和外交政策的窗口”之一。
1979年至2018年,珠海GDP从2.09亿元增长到2914.74亿元,人均GDP位居全省第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在这期间,经过十年的发展,秦恒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横琴自2009年开发建设以来,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休闲旅游岛,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发行了中国首张商业主体电子牌照银行卡,实施了中国首个跨境电子印花税票,成立了中国首个内地与港澳联合成立的律师事务所..实际制度创新370项,许多改革创新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复制和推广。
现在,从“澳门新邻里”综合民生工程的规划建设,到在剩下的2.57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合作工业园区实施以澳门为主导的共建共管新机制,越来越多的机制创新将继续深刻影响每一个生活在珠海和澳门的居民。
珠海经济特区从未停止探索。珠海市委八届七中全会指出,珠海必须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纲要》,以横琴为主要平台,支持澳门适度多元经济发展,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优质发展模式。
珠海作为桥头堡城市,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历史机遇,将湾区乃至全球的创新、人才、资金、技术、文化等资源要素聚集、对接、配置、整合,不断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
创新经济
为了高质量的发展
提供无穷无尽的力量
前不久,《财富》全球500强榜单于2019年公布,格力电器以2000多亿元的营收和创新能力位列榜单第414位,这也是珠海企业在《财富》全球500强榜单上的突破。
格力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之初是一个简陋的小厂,年产量只有2万条窗式空调整生产线。它以10万元的自筹资金艰难起步,逐渐发展成为家电行业的领头羊。
在成为世界著名空调制器制造商的道路上,格力电器以其领先的R&D技术而引人注目。科技创新不仅照亮了格力电器,也为珠海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这些都与珠海科技创新的基因息息相关,人才是重要支撑。1992年,“百万科技奖”如春雷般响起,轰动全国,创新的种子在这座城市迅速发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珠海吸引了邱伯钧、雷军、史玉柱、董明珠等企业家来这里寻找梦想。“当时公司特别善于招人,珠海的科技人员也愿意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金山的老员工张立新回忆道。
随后,珠海通过反复摸索,逐渐找到了发展创新经济的关键。“从产业结构来看,珠海一直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以创新为先导的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江林认为。
数据有力证明,珠海创新经济潜力巨大:截至2018年底,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000家,比2015年增长4倍以上;全市研发支出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数、科技进步贡献率居全省第二;全市财政科技支出46亿元,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排名第三。
“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珠海全面加强产业规划和引导,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在做大做强家电、石化、电力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同时,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和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我市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和强大动力。今年以来,珠海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积极参与“两点两廊”建设。3月,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与澳门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产学研示范基地;5月,珠海市人民政府与澳门科技大学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开展各领域深入合作;6月,香港中文大学珠海创新创业基地正式入驻珠海高新区,将推动高校科技成果顺利转化。
与此同时,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也将目光转向了珠海:华为将与珠海香洲区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在大湾区珠江西岸建设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创新中心;腾讯云起基地计划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生态资源,打造珠海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迷人的城市
生态优先纲要
可持续发展蓝图
在珠海的情侣路上,人们悠闲地散步,所能看到的只有波光粼粼的大海和被浪花拍打的礁岛。许多白鹭要么在沙滩上觅食,要么在空的低空飞行,从而勾勒出这座城市美丽的海岸风光。
正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选择,使珠海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珠海在成立之初,就告别了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理念,先后出台了城市发展“五项政策”、土地管理“八个统一”、环境保护“八个不准”等规章制度。
70年来,珠海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空空气质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常年处于全国前列,近两年在全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排名中排名第一。
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用汗水推动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也在用保障民生的措施暖城市。在过去的70年里,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个惠及全市的民生保障网络也紧密编织在一起:率先发布了第一部《社会保障条例》,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推行了12年免费教育...珠海民生投资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民生保障逐渐延伸到澳门。目前,珠海在跨境办公、港澳儿童入境内地、澳门医生在内地执业、澳门居民在内地参加医疗保险、跨境法律服务等多个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确实增强了两地居民的认同感和收获感。
与此同时,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荼。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二期、珠海长隆剧院、杜露营镇、丽君庞都广场、立信横琴创新党等一批旅游项目已经或即将启动,零散的海岛资源将逐步得到利用。珠海正在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沿海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迈进。
随着水陆空铁路的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珠海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城市。每到假期,环岛东路的车流量都很大,对酒店和民宿的需求也很旺盛。横琴随处可见背着大包的游客。“一方面想带孩子去长隆海洋王国玩,另一方面想过几天带家人去澳门。”来珠海旅游的四川游客王女士说。
《旺旺东方周刊》副总编王麒光评论说:“珠海在教育、卫生、交通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评价。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珠海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时间戳
过去,小苒蝶成了
中国最大的陆港
夜幕降临,站在珠海半丈山顶,眺望澳门,高楼林立,色彩斑斓,珠海澳门双城店展示着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两地交界处,人流如织,一栋金光闪闪的建筑格外醒目。这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拱北港。
改革开放初期,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处女地”。“就你所见,只有一条水泥路,没有红绿灯。”回忆起新的一幕,拱北海关副署长贾感慨万千。
“珠海经济特区好”
七个人物鼓舞人心
拱北港一端与珠海相连,另一端与澳门相连。这座城市曾经是“千里之外”。“当时港口及周边人很少,晚上天黑。”贾说:“我还记得从学校毕业到拱北的第一天。到了晚上11点,几百人站在荒凉的地面上,有的人当场就哭了。”
“如今港口变化太大,可以说是沧桑之海。”贾没想到他在珠海已经呆了30多年了。
人在奔波,物在流畅,货在旋转,这是今天人们进入拱北港的第一印象。然而,在贾刚入职的那几年,“还停留在大家筛选、仔细审核的阶段”。
"当时,拱北口岸的通关人数只有2万人."贾说:“由于查验手段基本靠人力,征税靠算盘和纸笔,旅客通关时间长。如果是节假日,海关人员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几乎从不停歇。”
1984年是贾海关工作的第二年。珠海经济特区加快了一系列改革和建设,但在探索过程中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今年1月,在社会舆论对经济特区众说纷纭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视察珠海,为新生的经济特区写下了“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鼓舞了经济特区的原始建设者。珠海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转折点,开始进入快速发展和全面加速的新阶段。
贾说:“不久之后,这个碑文就刻在了拱北港广场38米长的碑文墙上,放在了珠海最具标志性的地方,时刻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
旅客通关量超过1亿人次
多年来,它在全国港口中名列第一
1999年10月,拱北口岸新联检大楼正式启用,历史100多年的老口岸同时关闭。加上新的联检大楼及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4.5亿元,占地面积17.9万平方米。该建筑创造了中国众多“最佳”:全国最大的大型屋顶建筑,最大的内楼层投影面积,首座双向无粘结预应力框架结构,最长最宽无永久伸缩缝新港。
同年,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珠海和澳门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澳门回归后,两地人员往来更加密切,出入境车辆和旅客逐年增多。2018年,拱北口岸出入境旅客总量超过1.35亿人次,日均36万人次,高峰时段46万人次以上。多年来,通过海关的乘客数量一直是中国最高的。
“拱北港的切换时间也从之前的10个小时延长到了19个小时。”贾说,目前,拱北口岸已经建成了由人脸识别设备、条码扫描和税收设备、机器人等组成的智能旅游稽查系统。,实现自助通关半小时。
2018年10月,离拱北港不远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珠海经济特区继续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最近拱北港地下通道、风雨走廊、人行天桥等配套工程正在建设中。预计这个全新的港口将在年底前向世界展示。
奋斗者说
岛邮差谢坚:
在过去的31年里,我见证了“荒岛”向“旅游岛”的转变
从缺水缺电的“荒岛”到风光旖旎的“旅游岛”,从隔几天一班的货船到每天来回穿梭的客船,从简陋矮小的房子到四层楼的邮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珠海分公司外伶仃岛邮政局长谢建用了31年的时间见证了珠海外伶仃岛岁月的变迁。
三十一年前,谢坚退伍后,被分配到外伶仃岛邮局,当了邮递员。在过去的31年里,他克服了各种困难,成为岛民与外界之间的重要桥梁。时光荏苒,他用坚韧不拔的精神演绎着草根奋斗者的动人故事。
"洗澡靠雨水和煤油灯照明."说起岛上的艰苦生活,谢剑至今还历历在目:办公室是石头盖的房子;没有淡水吃饭只能靠泡面;由于沟通的落后,往往需要挨家挨户走几天才能找到收件人。
恶劣的外部环境让很多来岛上工作的人都退避三舍。然而,谢剑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岛内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岛民及其家人依赖电报。他们需要我。”谢剑说。
谢坚回忆说,有一次,他在邮局接到一封加急电报,电报上只写着“妻子顺产”几个字和收信人的名字。只用了几句话,谢剑经过多次搜索终于在船上找到了信的“主人”。"那人打开一看,激动得大叫起来。"谢坚说妻子得了严重的心脏病,看到电报内容他就放心了。
每当收信人拿起信亲吻或者扔进空时,这种喜悦让谢剑更加坚定:他要加倍努力做好这份工作。作为当时岛上唯一的邮递员,为了满足岛民的邮政需求,他开始了一年四季全天候的工作模式。有时候深夜归来的渔民要寄信,他会热情地收。
随着交通的日益便利和通讯的发展,岛上来往的信件越来越少,而谢剑却越来越忙。“随着海岛旅游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裹数量日益增加。他说,一天内收到的包裹数量超过了前一个月左右收到的包裹总数。
忙碌的工作节奏依然充斥着谢剑的生活,但他觉得充实。如今的外伶仃岛,环岛景观路,住宿水电一应俱全。迷人的岛屿风景使它成为游客的旅游胜地。谢剑高兴地说:“随着海岛基础设施的完善,现在我们有电动车可以交付;四层的邮局整洁明亮;岛上生活条件好,新员工愿意留在这里工作!”
外伶仃岛小邮局的变化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谢坚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
去年,谢健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提出“加快海岛等偏远地区公共设施建设”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回答和推动,让他感到兴奋。“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为人民履行我的职责,为岛屿的发展贡献我自己的力量。”谢剑说。
●南方日报记者胡玉林黄裕红和林高景宁
[购买信息很容易享受,快来关注Leju.com]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1.《珠海门户 珠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珠海门户 珠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780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