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作为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还是著名的报纸,金庸的知名度都是难得的。就熟悉的晋亮古代文化而言,梁羽生作为一名武侠小说作家和记者,远没有金庸那样有影响力和受欢迎。古龙和文瑞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众的追捧,但却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金庸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仅多次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而且他的作品还在mainland China被改编并在央视播出,获得了相当高的收视率。这一幕的背后,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金庸几十年的走红?通过金庸自身的经历,他的武侠小说的话语策略和价值设定,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
张弘什么是世人眼中的赢家?在中国的语境中,这意味着首先是经济财富,其次是相应的社会地位,第三是获得文化资源。如果你只有经济上的富裕,那你只能算是暴发户,被羡慕却不被尊重;如果只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就会被认为只是一种表现而没有现实;如果只有前两个没有文化资源,就很难得到媒体的长期青睐和追求。显然,金庸是现实中的成功人士,这三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首先,金庸财富巨大,经济上非常富有。其中最重要的收入来自明报。1991年3月《明报》上市时,市值已达8.7亿港元,金庸垄断60%。1992年,《明报》的年利润达到1亿港元。香港《资本》杂志评选“90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翁榜”,金庸以12亿资产排名第64位。从1959年《明报》创刊到1991年上市,金庸的致富之路走过了32年。
他创办了《明报》等出版物,不仅在媒体上赢得了声誉,而且在商业上也取得了成功。1959年5月20日,《明报》正式创刊,开始是只有几千份的小小报,6月6日改为大报。因为主要面向大众读者,为了生存,《明报》的头版几乎全是社会新闻,以谋杀、奸淫、女色为主,字体大,标题夸张吸引读者,金庸的连载《射雕英雄传》、《飞狐传》、《屠龙记》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1962年5月,《明报》迎来了最重要的转折点,大量大陆人进入香港,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明报及时介入,连续大规模覆盖,金庸自己写评论。到那年下半年,《明报》的发行量平均增加到每天4万多份。1964年,明报与左翼报纸发生争执,一敌五。因此,销量稳步增长。1966年后达到每天8万份,经济实力和读者群足够。在随后的十年里,《明报》密切关注内地政局,发表了大量独家新闻,金庸撰写了大量社会评论,为《明报》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从1977年到1988年,《明报》的销量稳定在10万至12万份之间。1989年6月,《明报》销量18万份。
作为一个商人,金庸有他精明的一面。明报可以高薪聘请新员工,老员工工资低,受不了就自动辞职。金庸曾对人说:“在明报工作是他们的光荣。他们不用给他们高劳动,他们会排队去明报上班”。女作家林燕妮要求金庸增加稿费。金庸说:“你这么爱花钱,加了花了,别加了!”另一位女作家亦舒要求增加稿费。金庸答道:“不花钱,加稿费有什么用?”为此,亦舒在他的专栏里说,他的意思是“爬个格子动物”,但金庸并不生气,稿子还是发表了,只是稿费没加。显然,金庸在《明报》为自己积累了不少财富,1991年《明报》上市,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收获。
金庸的第二份收入来自版税。1991年,原北京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签约金庸15部武侠小说大陆出版权,合同期十年。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捆绑销售了36套金庸作品,金庸作品风靡全国。2000年出版了《金庸全集袖珍版》,半年内印数达到5.6万册。合同到期后,金庸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提成从15%提高到18%;二是出版社每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最低销量;第三,组合销售额每年要增长10%。这三个条件北京三联书店无法接受,双方合作终止。后来金庸作品的版权落到了广州出版社。但出版者速度极慢,很快又传出金庸重新修改这15部作品的消息。1996年,台湾刘源出版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从1985年到1995年,金庸的作品在台湾发行了470多万册。在2016年第10届富豪榜上,作家江南凭借《龙族》320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榜首,写作多年的金庸依然凭借《神雕侠侣》850万元的版税收入同样榜上有名,排名第17位。
金庸第三大收入来自影视、游戏、漫画、舞台剧的版权费。金庸的武侠小说都被改编成电视剧,也有改编成电影的。电视剧被反复翻拍。截至2017年,中国电视界已经拍摄了9部《神雕侠侣》、8部《神雕侠侣传奇》、7部《笑傲江湖》、《永恒屠龙记》、《鹿鼎记》、《书剑恩仇录》、5部《天龙八部》、《雪山飞狐》、4部《染御血剑》和《侠客行》,影视剧的改编权给金庸带来了大量的收入,获得了几代明星。这些影视剧的改编与他的小说销售形成了良性互动。毫不夸张地说,金庸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大IP。
从社会地位来说,金庸作为明报老板兼记者,著名武侠小说家,无疑属于中上阶层。金庸早年就读于中央政治学校外事部。新中国成立后,他从香港赶到北京,希望成为外交官,但他失败了。1981年,大陆邀请金庸来访,金庸要求邓小平接见他并得到许可。1978年7月18日,邓小平接见金庸并举行会谈。会谈内容后来刊登在《明报》和《明报月刊》上,反响很大。1985年6月,金庸被提名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在香港和内地之间奔波了5年。此外,他还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和名誉院长。这些经历无疑大大提升了金庸的社会地位和气场。
在文化资源方面,金庸有先天优势。他的真名是查梁勇,出生于浙江海宁查家。他有“七子一叔五编辑”的美称。至金庸一代,其弟查赵亮任西南联大校长,另一弟查梁铮,笔名穆旦,著名诗人、翻译家,受王小波推崇。著名诗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弟。多年的办报、写评论、写武侠小说的经验,让金庸有了相当大的话语权。直到晚年,80多岁的金庸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并以一篇安史之乱论文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这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现实例子。
武侠小说的话语策略1955年,受“武陈之争”事件的影响,金庸开始在报刊上连载自己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剑恩仇录》,深受读者欢迎。此后金庸一直无法接受,一路写来。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多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信奉“为民报国,为最伟大的人”。《射雕英雄传》里,全家去襄阳帮忙守城;冯晓在《天巴龙部》中,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不惜挟持契丹皇帝,逼其承诺不进攻宋朝,然后因违反契丹民族伦理道德而自杀。其实天龙八部的星宿派,笑傲江湖的日月教,鹿鼎记的龙教,都与现实有关。
此外,金庸的武侠小说,除了鹿鼎记,大部分都是专门写爱情的。除了鹿鼎记,金庸的大部分作品都弥漫着一夫一妻制的现代气息。现代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也生动地体现在武术中。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只有皇权和官权有伤害平民的合法权利,人民在受到权力压迫后不得不做自己的事。
而侠客改变了一切。通过长期的武术修炼,侠客有通过这种暴力手段自由伤害身体的权利。不仅如此,他还可以对抗官方势力,轻松逃脱国家暴力机器的围剿。这种与皇权相媲美的权力,使侠客变得勇敢,惩恶扬善。另一方面,侠客可以通过武术轻松获利。比如《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要求衡山派姐妹从有钱没心没肺的有钱人“改变命运”;生袁承志气的夏青青带着沾有王室血统的剑,出去犯罪,从一个富人那里偷金银。本质上只有皇权才有夺取人命、掠夺财物的功能,但是侠客强行解禁,不仅在皇权之外做自己的事,还创造了一个脱离皇权的社会——江湖。
于是乎,侠客普遍受到欢迎,大家都期望成为武功超群的侠客。正如白洋所说,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在沉入“江钢文化”,江钢文化的精髓就是官本位。金庸的武侠小说恰恰构成了对官本位的颠覆——在他的小说中,很多官员都以负面形象出现。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段天德充当洪雁洪烈的走狗,带领官兵抓捕郭啸天和杨铁心;在笑傲江湖,吴天德,一个新任命的福建泉州政府官员,霸道而可笑。结果,他很容易被抓住,脱下衣服,装扮成吴。这种情节无疑让普通人如释重负。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现实中遇到各种挫折,在阅读金庸武侠小说时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武功超群的侠客,在惩恶除恶的想象中寻求正义,赢得美女的爱情,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种代入感的满足,是金庸作品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
就文学性而言,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塑造也是金庸作品受欢迎的重要因素。金庸一直是编剧,早期作品在报刊连载。他的写作是完全市场化的,所以要想办法搞清楚读者的心理,并根据这一点,故事设置起起落落,冲突不断,让读者欲罢不能。在人物塑造方面,豪放干瘪的、机智多愁善感的杨过、冷嘲热讽的黄、圆滑世故的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偶像。金庸笔下的女性是男性读者的梦中情人,是梁羽生、古龙、文瑞安所无法企及的,如古雅的黄蓉,温柔动人的王语嫣,与人间烟火脱节的小龙女...这些鲜明而独特的角色赢得了各类读者和观众的青睐。
尤其具有象征意义的是,金庸最后一部作品的主角鹿鼎记,从一个令人钦佩的侠客变成了一个无名小卒。在我看来,金庸笔下的侠客在现实中很难见到,但韦小宝更真实。
1.《段天德 金庸小说何以风行几十年不衰?作为商人,金庸也有其精明一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段天德 金庸小说何以风行几十年不衰?作为商人,金庸也有其精明一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813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