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疯魔不成活”,

他是芭蕾史上最伟大的舞者。

...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

Vaslav Nijinsky

尼金斯基曾被称作“世界第八奇迹”,

他以大跳、急速转、多次击腿等高难动作闻名,

在当时,他也是少数能跳足尖舞的男舞者。

他下降时的速度比上升时更为缓慢,

能够在一次腾空跳跃中

两腿迅速完成前后交叉击打12次。

尼金斯基演过玫瑰花、发情的牧神、

埃及奴隶、公爵王子、小丑、木偶等等,

他用舞蹈语言赋予每个角色以生命。

卓别林曾评价他:“在我生活的世界上,我只见过少数的几个天才,尼金斯基便是其中的一个;他仿佛有一股催眠力,像神一般;

他的沉着暗示着超乎于世的心境;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诗,每一个跳跃都是进入奇异幻想之境的飞升。”

同时代伟大的画家、雕塑家,

比如谢洛夫、萨金特、

罗丹、莫迪利亚尼,

都以他们自己的艺术,

试图抓住尼金斯基的神韵。

2004年,俄罗斯花样滑冰运动员、

有“冰上沙皇”美誉的普鲁申科,

也用一套惊艳世界的《献给尼金斯基》

表达了对他的崇拜。

别人叫尼金斯基“舞神”,

他却自称“上帝的小丑”。

天才总与痛苦相随,

辉煌的芭蕾舞事业背后满是辛酸:

悲惨的童年、贵族的男宠、

与舞团团长佳吉列夫的基情虐恋、

因精神分裂离开舞台、寂寞终老……

舞神在左疯子在右,

尼金斯基的故事,写满了传奇。

哥哥、妹妹、瓦斯拉夫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于1890年出生在基辅,

他的父母都是波兰籍的舞蹈家。

他仿佛是为舞蹈而生:

“我的父母认为教我跳舞就像教我走路和说话一样自然,我母亲肯定记得我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然而却说不出什么时候给我上了第一堂舞蹈课。”

除了跳舞,尼金斯基的童年没有一丝快乐。

他从小跟着父亲的流动舞团四处表演,

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后来父亲为情妇抛弃妻儿,

尼金斯基的母亲只能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

有一天,他的哥哥从高层摔下楼

导致头部重伤最后不得不住进精神病院。

这一切悲剧导致了尼金斯基内向的性格,

和一双永远带着忧郁眼神的明眸。

他9岁时被圣彼得堡皇家戏剧学校破格录取。

尼金斯基个子不高、四肢也不够纤长,

然而他超强的弹跳力和对艺术的非凡感知力

弥补了身体条件的不足。

1907年,18岁的尼金斯基从学校毕业,

进入圣彼得堡皇家芭蕾舞团,

此时的他已小有名气。

在当时的俄罗斯,

默默无闻的舞蹈演员为了出头的唯一机会,

就是成为富有艺术赞助人的情妇或男宠。

尼金斯基其实更偏向于异性恋,

然而为了生计,不得不接受潜规则。

他的第一个情人是一位王子。

然而一年后便喜新厌旧的花花公子

将尼金斯基送到了佳吉列夫的床上。

当时35岁的塞尔戈·佳吉列夫

是圣彼得堡艺术圈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把西方前卫艺术带进了俄罗斯,

又准备以巴黎为中心,

向西欧推广俄罗斯的芭蕾艺术。

尼金斯基与佳吉列夫

佳吉列夫成为尼金斯基的恋人、导师,

正是通过他的俄罗斯芭蕾舞团,

尼金斯基大放异彩,

并让全世界人认识了这个舞蹈奇才。

佳吉列夫和著名编舞米歇尔·福金

还有设计师利昂·贝斯克一起,

联手当时最先锋的音乐家,

将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表演

打造成了轰动巴黎社会的艺术大事件。

Anna Pavlova

和尼金斯基搭档担任主角的

都是最优秀的舞蹈家,

Anna Pavlova, Tamara Karsavina,

还有他的妹妹Bronislava等等。

Nijinsky

虽然当时已经有摄影技术,

但由于佳吉列夫坚信舞蹈必须到现场观看,

如今人们只能从老照片中

一窥尼金斯基的风采。

Mikhail Fokine和他的妻子Vera在《狂欢节》

1910年,福金根据德国作曲家舒曼的

《狂欢节》创作了一套舞蹈。

《狂欢节》由十二首小曲组成,每一首分别表现小丑、杂技演员、蝴蝶、妖艳女子等角色的个性、心理等。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一种崭新的浪漫主义钢琴曲”。

尼金斯基扮演的丑角

尼金斯基在《狂欢节》中饰演小丑,

他演活了这个淘气、搞笑、搞怪的角色。

同年,尼金斯基在两幕剧《吉赛尔》中

出演男主角Albercht公爵。

Alexandre Benois设计的幕布

《吉赛尔》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年轻英俊的公爵为躲避无爱的婚约来到农村,

并与农村少女Giselle陷入了狂热的恋爱。

然而当公爵过去的秘密被揭穿,

伤心的少女悲愤死去。

Tamara Karsivina与尼金斯基

为了和心爱的人重聚,

公爵答应了冥神跳舞直至死去的要求。

然而正当他快筋疲力尽之时,

黎明的曙光射进森林,

所有的幽灵都回到坟墓,

剩下沉浸在深深悲伤中的公爵。

1911年,尼金斯基出演了

《彼得鲁什卡》中,

受尽虐待和歧视的木偶。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尼金斯基

魔术师的木偶人彼得鲁什卡复活后,

有了人的一切情感:

爱的烦恼、绝望、嫉妒……

最后死于不可得的爱情之痛。

然而没有生命的他,

在众人眼中不过是一个玩笑。

木偶人表情木讷,

却用肢体传达出了深刻的悲怆苦楚。

尼金斯基给了彼得鲁什卡生命,

因为他在后者中看到了自己,

拥有无限难以抑制的情感,

生活却不受自己控制。

Valentine Hugo的速写

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后》

是尼金斯基编舞的处女作。

在这段仅八名演员、十分钟的舞剧中,

尼金斯基创造了全新的舞蹈语言,

现代芭蕾就此诞生!

Georges Barbier

这套舞蹈的动作灵感

来自古希腊陶器上的人物形象。

尼金斯基一改传统芭蕾的优雅、刻板,

赋予舞蹈原始力量与满满的情欲。

在夏日树荫的河岸,

半人半兽的牧神抚弄牧笛,

采摘葡萄,在阳光下懒洋洋地舞动。

七个美丽的仙女,

相继来到河中沐浴。

Lubov Tchernicheva与尼金斯基因为在舞台上表现性行为,引起巨大争议

牧神不由萌动春情,

闯入了她们中间。

众仙女惊恐四逃,

唯留下一位胆大的仙女,

出于好奇立足未动。

Leon Bakst打造了经典的牧神形象

舞蹈中牧神的非分行为和粗野的求爱,

终使她难以抵挡,也慌忙离去。

牧神失意地吻着她丢下的头巾,

席地躺下,进入了午后的睡梦。

这是舞蹈家最经典的舞姿之一,

侧身剪影仿佛从古代作品中入世成真。

雕塑家罗丹也惊叹尼金斯基的天才:

“没有跳跃,没有腾飞,只有一个半睡半醒精灵的情绪和姿态:伸直身体,屈身,蜷缩,下蹲和挺身,朝前走几步又退回原地,动作时快时慢,一时又急促,紧张,有棱有角,眼的睥睨,臂的伸展,手的开合,头和背的扭转;处处显示出神与形,情与舞之间高度的和谐与融洽。他的身体活脱是他思维的外化,他具有古代壁画和雕塑的美;他是所有画面和雕塑家梦寐以求的最理想模特。帷幕升起,当你看到尼金斯基平卧在崖上,蜷起一条腿吹着牧笛,你会觉得他是一尊塑像。最后他扑在仙女落下的披巾上温情的频频亲吻的动作感人至深。”

1913年尼金斯基编导了《春之祭》,

他为这部革命性的芭蕾舞剧投入了巨大精力。

“让我们最后再看一眼石器时代的一个生活场景吧……一个假日。设想这是一个人们庆祝春天太阳的胜利的假日。当所有人长途跋涉走入树林享受着树木的芳香:当他们用早春的青枝绿叶编织成芬芳的花环,并拿花环把自己打扮起来。当人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当所有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人们欢呼雀跃。”

“在他们中间,艺术诞生了。他们非常接近我们。他们当然要歌唱。歌声飘过湖面,传遍了所有的小岛。熊熊的火焰闪动着黄色的光芒。火焰旁边人群移向昏暗的空场。白天汹涌的湖水此时变得宁静平和,发出淡蓝色的幽光。在夜的欢笑声中,独木舟的剪影在湖面上自如地滑动。”音乐家曾写下这样一段脚本。

尼金斯基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在合作中冲突不断。

好在经过超过百次排练后,

《春之祭》终于登上了舞台。

尼金斯基的编舞跨越节拍、曲调和节奏,

一颗狂野的心直指音乐的秘密。

不仅是音乐与编舞,

《春之祭》在服装方面,

也有着鲜明的俄罗斯风格,

和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

电影《香奈儿与斯特拉文斯基》

很好地还原了首映场景。

影片中作为编舞的尼金斯基,

在舞台一侧全神贯注地为舞者们打拍。

尼金斯基在俄罗斯

芭蕾舞团的几年时间里,

不断燃烧着自己的艺术火焰。

除了以上作品,

他还在其他众多舞剧中担任主演。

比如根据韦伯音乐打造的《东方人》。

Leon Bakst为角色设计了服装

著名的肖像画家Jacques-Emile Blanche

画下了尼金斯基的惊艳瞬间。

他还在《玫瑰花魂》中的出演花魂。

尼金斯基在Le Spectre de la Rose

并且在《希哈拉扎》中饰演满身欲火的埃及奴隶。

Leon Bakst为《希哈拉扎》设计的布景

尼金斯基还主演了略带超现实色彩的《游戏》。

Leon Bakst,佳吉列夫像

佳吉列夫成就了尼金斯基,

尼金斯基成就了俄罗斯芭蕾舞团。

然而这份复杂、近乎变态的关系的恶化,

几乎毁掉了尼金斯基的一切。

Valentin Serov,佳吉列夫像

佳吉列夫是尼金斯基的伯乐,

然而在另一方面,

他要求尼金斯基完全附属于自己,

他管理后者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不让他有半点自我意识。

尼金斯基曾对佳吉列夫写道:“你并不是我的沙皇,我才是你的沙皇。你要伤害我,而我不会伤害你。你很邪恶,而我是一支摇篮曲。”然而这封信没能寄出。

尼金斯基与女儿Kyra

舞团南美巡演途中,

尼金斯基与一位匈牙利

女演员罗莫拉坠落爱河,

并很快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闪电结婚,

一年后,他们的女儿吉拉出生。

被尼金斯基穿烂了的芭蕾舞鞋

这场婚姻使他找到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然而也使他与佳吉列夫的关系彻底破裂。

他失去了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职务,

事业开始不断走下坡路的同时,

尼金斯基的精神状况越来越差。

尼金斯基编舞手稿

尼金斯基为舞蹈而生,

然而他的刻苦、对完美艺术的偏执,

逐渐吞噬着正常的心智。

1919,还不到30岁的尼金斯基

因为精神分裂症住进了疗养院,

从此告别了他挚爱的芭蕾舞台。

从此,尼金斯基在日记里

记录下了他对人生、艺术的看法,

这本日记便是后来的《尼金斯基》手记,

另外,他还开始创作抽象画。

“我是个有情感的丑陋的人,所以我跳驼子和畸形的热舞。我是个懂得形式和美的艺术家。美不是相对的。美是神。神在情感和美之中。美在情感之中。批评是聪明的,我不需要聪明,因为我去创造美,我感受到美并感受到爱。”

“我寻求爱,但我发现爱并不存在。它是污秽的,大家要的爱是吹捧和恭维。”

“我很怕人,他们要我跳令人欢愉的舞蹈。我不喜欢欢愉,我只喜欢生命。

尼金斯基回忆自己

跌宕起伏的一生,

幻想与真实交叠,

此时的他在精神上,

已脱离社会的束缚。

晚年的尼金斯基与妻子

尼金斯基的下半生,

都在疗医院里平静度过,

没有喧嚣,没有争议。

他的妻子对他不离不弃,悉心照顾。

然而就像英国作家格林·威尔逊说的那样:

尼金斯基是神和孩子的结合体,

他的妻子对他孩子的一面很了解,

而对神的一面一无所知。

1950,尼金斯基病逝于伦敦,

他最终被安葬在巴黎蒙马特公墓。

他的墓上的纪念雕塑,

正是可怜的木偶彼得鲁什卡。

尘世的快乐、悲伤、迷茫、

挣扎、绝望都结束了,

“上帝的小丑”终于可以在天堂舞蹈!

以上内容源自:名媛雅集丽舍

书中字字血泪,是尼金斯基在病中写下的时而堕入癫狂时而又竭力保持理智的作品,记述了尼金斯基悲惨的童年、他的艺术生涯、他与家人紧张而脆弱的关系、人世的跌宕、宗教和政治信仰、黑色的绝望和在神的世界里追逐的焦虑。

上期中奖读者ID:看我尾灯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绘画盛宴】不疯魔不成活—瓦斯拉夫·尼金斯基的一生怎“传奇”二字了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绘画盛宴】不疯魔不成活—瓦斯拉夫·尼金斯基的一生怎“传奇”二字了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