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著名电视台主持人被曝出令人震惊的不当言论,一名网络红人在训练宠物狗的时候伴随着“逆天”的旁白放在微博上...最近两次名人“口腔困扰”引起了广泛的围观和讨论,成为网络空中耀眼而温暖的“黑色景观”。
看着饭桌上的主持人,有说有唱有说,或者他没有意识到有摄像头,或者他没有料到这个“表演”会被公之于众;而遇到批评后不时以大胆言论挑起事端的网络红人,第一反应就是大声骂人……说话的初衷和遇到围观者的过程是不一样的,但是冷漠和自得其乐的心态是那么的一致:只是娱乐,没什么大不了的。
娱乐真的可以无限吗?从两次不当言论引发的舆论风暴来看,答案不言而喻。不管真实情况下“闹大笑话”会造成什么后果——这纯粹是自作自受,“嘴”自己负责。看着近年来越来越粗鄙的语言,很有必要讨论另一个问题——在“娱乐至上”的观念横行的情况下,“永不言弃”的边界在哪里?
在这个充满戏谑氛围的网络时代,人们早已不习惯用神经和脸说话。在各种引起笑声和掌声的网络段子和流行语中,我们乐于看到言论自由和社会容忍度的提高,但同时也必须保持距离,警惕一些挑战底线和禁忌的所谓话语“创新”。比如各种谣言;比如一些违反法纪的诽谤和语言侮辱;比如各种违反公序良俗的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生理歧视;比如充满愤怒甚至暴力的言语...
近年来,网络语言污染一直在蔓延。在各种网络论坛、微博、微信中,“约×”、“撕×”、“x丝”、“x格”等粗话屡见不鲜,视色情暴力为个性时尚的人也不少。一些公众人物,名人,互联网V都对这种趋势有所贡献,乐此不疲。这种不健康的话语氛围不仅违背了汉语的纯洁性,也严重扰乱了网络交流和讨论的善意和诚意。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网络话语中“病毒”的泛滥,反过来又会刺激和助长现实社会的戾气和庸俗。
公众人物在公共平台和公共场合因言语不当而失分甚至吞下苦果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当今便捷的传播渠道中,名人要谨慎,以身作则,谨防“祸从口出”和形象自毁;对于那些自力更生成名的所谓“名人”,刻意炫耀惊艳之词,甚至骂人的话,赞美和模仿只会降低他们的素质。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明辨是非,不要以俗为乐,以恶言恶语为佳话。
黑话、黑话、黑话的盛行绝不是互联网空之间的幸事,更不是言论自由的象征。这两起名人“口腔灾难”事件,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个教训,但对围观群众来说,不就是一个警钟吗?我们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和权利。其实我们的表达越来越自由便捷,但作为社会人,没有禁忌的表达只能面对某个“树洞”,而不是大众的耳朵。
1.《新华社批名人口祸风波:把涉黄涉暴语言当个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华社批名人口祸风波:把涉黄涉暴语言当个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859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