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所城南门)

大鹏所城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深圳之别称“鹏城”即源于此,也可说,深圳的历史尽在大鹏所城。

古城的东西南北分别伫立着四个古旧的老城门,青苔斑驳、绿草漫生,颇有种抚不尽的历史厚重感。然而,几百年的时光给古城留下的,不仅是被岁月足迹磨踏得发亮的青石路和经沐风雨而益显劲耸的砖瓦,更有世世代代扎根于古城中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创造的悠远的文化传统。

(古城街景)

一、大鹏濑粉仔

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城中军士多来自南方诸省,喜食米粉。受军营条件所限,人们因陋就简,将大米浸泡后,用石臼舂成粉,再以生熟粉混合,加凉水调成浆,直接盛入椰壳中,在椰壳下面钻一个2厘米左右的圆孔,手执椰壳不停地摇晃、抖动,米粉浆就会从孔中流到下面铁锅的沸水中,煮熟后放上油盐调料,即可食用。当地人称这种以手摇动椰壳,让米粉浆从孔中流出的动作为“濑”,以这种方法制作的米粉为“濑粉仔”。到了清代中晚期,“濑粉仔”已经成为大鹏所城独具特色的著名食品。

(制作濑粉仔的工艺流程——拆粉)

濑粉仔的烹饪方法包括煮和炒两种,辅料可加入鲜猪肉、鸡肉等,因地处南海之滨,海产丰富,因而多在米粉中加入海产品,最具特色、最受喜爱的便是海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濑粉仔是鹏城人供神的必需品。当日,家家户户必食濑粉仔。

(煮濑粉)

然而,濑粉仔的制作工艺繁复,且费力耗时,如今已经鲜有人制作,坚持传统工艺制作的手艺人更是少之又少,不得不让人嗟叹惋惜!

二、打米饼

米饼是流行于大鹏所城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品。据当地老人回忆,米饼在旧时是鹏城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每年11、12月,家家户户均会打米饼,以备春节期间祭神及日常食用。过去城中男女老少均熟练掌握打米饼技艺,如今,城中60岁以上的老人个个深谙此道,却鲜有年轻人能掌握此技艺。

(打米饼专用的大灶台)

(传统的米饼模子)

打米饼的工艺主要包括:泡米→炒米→磨米→加糖水、芝麻、花生搅拌→装饼模→打米饼→晾米饼→烤米饼。其工艺过程说难也难,但却是人人都可掌握的一项技艺;说易也易,却少有人能坚守此艺。

(加糖水)

(打米饼)

(烤米饼)

(米饼成品)

(采访打米饼技艺传承人)

三、大鹏追念英烈习俗

大鹏追念英烈习俗,当地人亦称之为“大鹏清醮”。相传600多年前大鹏所城初建之时,北城门一带即发生瘟疫,人畜死亡,引起百姓恐慌。负责建城的首领请来堪舆师,经勘测认为北门是白虎门,故而堵上此门,另还请来道士“打醮”做法事,以保佑人畜平安,四季和顺。古时新安县(深圳市古称)“打醮”有两种形式,一为解除瘟疫的“瘟醮”;二为酬神庇佑、祈求平安的“太平清醮”。大鹏所城明清以来即为海防重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又是革命根据地,战事不断。大鹏清醮在相当一段时期是为纪念阵亡军士和超渡海上罹难孤魂的“瘟醮”,后来太平盛世则改做“太平清醮”。

大鹏清醮自明清以来举办了近百次,直到解放后停止了40多年。1985年民间集资重建天后宫,大鹏清醮又开始复办,每5年举办一次。大鹏追念英烈习俗与当地的天后娘娘信仰息息相关,打醮场地设在古城西门天后宫的空地。举办清醮之年,于春节的年初七至正月十五期间挑拣吉日,为期7天。

(大鹏天后宫)

(大鹏清醮巡游现场)

(大鹏清醮场景)

采访大鹏追念英烈习俗传承人黄福娣

(文丨(文木)杨瑾 ;图丨(文木)杨瑾&胡小宇&周力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木家】

1.《蕴含深圳历史的大鹏所城(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蕴含深圳历史的大鹏所城(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iaoyu/9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