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莘莘学子来远方”,这是四海英才的教之育之,
“行健不息需自强”,这是君子之道的探往追寻;
“海能卑下众水归”,这是喻人为水的博采众长,
“学问笃实生光辉”,这是行胜于言的低调求索;
“万悃如一矢以忠”,这是诚恳忠实的清华赤心,
“赫赫吾校名无穷”,这是留名苍穹的美好希冀。
“西山苍苍
东海茫茫
吾校庄严
巍然中央
……”
近日,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教授为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的同学解读《清华大学校歌》中的大学理想。据记载,《清华大学校歌》源自于汪鸾翔先生撰词的清华大学老校歌,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九十余年历史,是国内的少有的文言文体裁的校歌。老校歌缘何传唱至今,研读间为你揭秘。
校歌的诞生
说起清华的校歌,在选定之初,其实颇费了一番斟酌,前后也经历了数次的更换与修改。前身是“留美预备班”的清华,第一首校歌是英文版的,是由清华外籍女老师Miss Kathorine E. Seelye于1914年秋所作,名为“Tsing Hua College Song”。(在1916年出版的《清华年刊》上可以看到这首歌的词谱。)
是不是光听名字就非常简单明了?翻译成中文差不多是这样:
“同学少年肝胆相亲,荟萃一堂豪爽;
我歌于斯汝其和予,斯校一时无两。
广播令闻,舣立荣名,群雄莫与争衡,
谓予不信,请君来临,会当赞和同声。
同声,同声,会当赞和同声。”(中译本全文刊登在《清华周刊》第三次临时增刊的“校闻”栏目中。)
歌词虽然符合清华人行事干练、团结一致的作风,但终究显得浅显了些,且原版的词曲都带着浓浓的“西洋风”,类似的还有后来的“清华优胜歌”(Cheer for old Tsing Hua)、“清华进行曲”(March Forward Tsing Hua)等等。
作为立于泱泱中华大地一所重量级学府,又恰逢社会巨变,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其校歌的存在,若不能代表祖国文化,为千千万热血学子的信仰而发声,实为一大遗憾。
因此,中华民国十二年左右,清华正式地公开征求中文版校歌,在《清华周刊》227期(1921年11月25日)可以见到当年征求新校歌的启事:
兹接校长处送来启事一则,特为披露于下:
征求国文校歌
查本校校歌只有英文,而无国文,现在征求国文校歌。校中教职员暨学生,不乏精于诗歌之士,或就原有英文校歌,译为国文校歌,或用国文,另作校歌,均所欢迎,如有佳稿请交校长处,以便择优采用为荷。
此消息一经推出,得到了校内外广泛而热烈的相应。
其中,汪鸾翔先生携其作“西山苍苍”以词应征,辅以清华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张丽真女士的配曲,赵元任编合唱,经各界人士重重审定——尤其是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传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于是,“西山苍苍”最终被确立为当时的新校歌。
1924年在《清华周刊》第307期中,在刊登的歌谱下方有“一九二四年三月十八日下午十二点半第一次全体练习,一九二四年三月二十日下午三点一刻第一次正式合唱”的准确时间记载。
这一期中还有关于在重要的集会上师生齐唱中文版校歌,有时是中英文校歌并唱的记载。
如此种种,我们可以知道,中文版校歌诞生后是非常受欢迎的。
当然,中文版校歌采用起来也并非没有障碍,全词以文言文写就,哪怕是在诞生当初,也有很多人难以理解其中大量的典故,涉及到的涵义对他们来讲也难以一看即知——如贺麟先生所言,当时有些同学“歌焉而不审其义,唱焉而不究其旨。”
因此,在新校歌诞生一年多以后,汪鸾翔先生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剖。同时,贺麟先生(当时尚在学校作学生)亦在《清华周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书后》,除前所述内容外,专就“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的涵义作了一番详尽的论述。
在当时,也有人对于汪鸾翔作词的中文般校歌存留不同的意见,《清华周刊》339期(1925年3月13日)内有下列的记载:
协进委员会:委员会作下列之建议:……(丙)增加校歌与校呼。我校中文校歌,缺乏勇敢尚武之精神,校呼亦太少。
其实,《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中第二部分的标题是“本校歌不偏重尚武之原因”:
校歌之作,与六艺中之“乐”相近。“乐”之精神在“和”,与“射”“御”之近於“尚武”者互相对待。若“乐”而不“和”,则失其所以为“乐”。……故吾人虽心知武力一时不能废却,而亦不愿在诗歌中多所发表。此歌之不偏重於尚武方面者,盖有深心,非盲目也。
也就是说,校歌并非忽视“尚武”而未涉重于“尚武”,而是在先生眼中,当下的校歌应载“‘和平’、‘互助’、‘平等’”之声,而承担其他的职责。
看了这条记载,我们才能理解汪鸾翔先生论述这个题目的实际原因。
“换取风波”
1928年,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以后,曾打算更换清华校歌。认为其“一无理想;二且无意义;三即文字亦多不通。”
吴宓先生在1930年1月6日(星期一)的日记中也有一条记载:“晨十时,罗校长招宓至办公室,以所作《校歌》相示。”
在有关1930年5月4日国立清华大学庆祝19周年的校庆游艺晚会的报道中有:“主席报告本校更易校歌事,谓原有校歌不能谓不佳,但文字间似有可推敲余地。因此不自揣谫陋,制一新歌,经杨振声和吴宓先生修正,赵元任先生谱之音乐。并请练习者登台一唱,得掌声一片。”
文中的主席就是罗家伦校长。
同时在《赵元任年谱》中,也有关于校歌部分的以下记载:“1930年5月2至4日,谱清华大学校歌(四部合唱)。”
从上面的几条记录看,1930年罗家伦校长确实编写了新校歌,并已谱曲。但不久罗家伦就辞职了,更换校歌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这是历史的原因,也存在种种的机缘巧合,尽管如此,大家也还是广泛地认为的汪鸾翔版校歌“不能谓不佳”。
传唱至今的“你”
1949年后,清华一直没有正式校歌,汪鸾翔先生所作不再作为校歌使用,而在提到或演唱时称为“老校歌”。据清华大学政策研究室的孙茂新先生所述,19世纪8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艺术教育部门曾举行过新校歌的征集活动,但一直没有一首歌曲得到大家的认同可作为清华大学的校歌,也是由于汪鸾翔作词这一版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意义,故而,“老校歌”逐渐地被大家接受和认同。
直到2014年,教育部批准了新的《清华大学章程》,其中第六章中规定了校歌为《清华学校校歌》。至此,汪鸾翔先生作词的校歌得到了清华的确认,成为正式校歌,这一版校歌历经了八十多年岁月,余芳隽永。
现如今,我们听到的校歌,以汪鸾翔先生的作词为基底,乐谱也有两个版本,一庄重、一温馨。
以E大调的清华校歌听起来给人一种光辉灿烂之感,简洁整齐的节奏型透出一种庄严与神圣,将来自四方的莘莘学子弘扬吾校之功,以光祖国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而以降E大调为基调谱曲的清华校歌,曲风明净而温馨,似沁人心脾牧草清香,如暖暖微风拂过脸庞,伴着舒缓的节奏,合以充满人文内涵的歌词,将清华人对学校的赞美、热爱与立志成才的伟大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教授曾言,“校歌三段,都很经典,描绘的是如何办大学、教大学、上大学的理想境界,以及为人为学的朴素道理。”
那么,关于为什么该版校歌能传唱至今,你心中已有自己的答案了吗?
文字|小屈 付琳 王鹏飞
编辑|李泽翰
责编|涂图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创意来源|林楚佩
1.《揭秘|清华校歌背后的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揭秘|清华校歌背后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0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