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一:“小城”日内瓦 ,国际大舞台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记者 王远

人口约20万,面积仅16平方公里,日内瓦虽然是座小城,但在世界舞台的名气尤其响亮。今天的日内瓦是20多个国际组织的总部,设有250余家非政府组织、170多家常驻代表团、近百所协会和基金会、近百家外国银行……这里约4成居民是外国人,来自180多个国家。高密度的国际组织和高比例的外国人口使日内瓦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城市,为这座小城博得“最小的大城市”“国际日内瓦”的美名。

在日内瓦城北绿荫环绕的阿丽亚娜公园,坐落着一座宫殿式建筑群,它就是被称为“万国宫”的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规模仅次于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联合国机构。万国宫曾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总部所在地,不仅见证了世界外交的风云变幻,更见证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的非凡风范。

1954年4月,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他所代表的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出席多边国际会议,并以出色的表现为中国外交史书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0年1月17日,时任瑞士联邦主席马克斯·珀蒂皮埃尔致函毛泽东主席,表示承认新中国,愿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外国记者协会主席让·穆塞这样描述他观察到的瑞中关系:“瑞士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也是2007年率先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西方国家。如今,中国是瑞士在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贸易伙伴,加上周恩来总理与日内瓦会议的渊源,瑞士如今越来越看重中国。”

在日内瓦城中心,由6500多株鲜花和灌木组成的巨型“花钟”成为“钟表之国”瑞士的标志。随着“花钟”的指针一分一秒地前进,中国与日内瓦深厚的渊源也历久弥新。

名片二:洛桑,奥林匹克之都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记者 任 彦

悬挂奥运五环的多为运动场馆,火车站似乎很少贴有这样的标志。但在瑞士洛桑火车站入口处,赫然可见一个色彩鲜艳的奥运五环。位于市中心的这座火车站是洛桑的地标之一,这里的奥运五环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特殊身份。五环下面用法文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洛桑:奥林匹克之都。

洛桑背靠伟岸的阿尔卑斯山,面朝清澈的莱蒙湖。洛桑不仅风光旖旎,还是欧洲一座历史名城,拜伦、卢梭、雨果和狄更斯等享誉世界的大文豪都曾在这里生活。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于1894年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瑞士是中立国,为了使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档案免于战火浩劫,国际奥委会总部于1915年4月10日迁至洛桑。1982年国际奥委会宣布洛桑为“奥林匹克之城”,1993年12月5日国际奥委会又将洛桑“升格”为“奥林匹克之都”。

漫步这座山城,笔者处处感受到“奥林匹克之都”的气息:街头随处可见奥运五环标志,还有以“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命名的大街,以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雕塑。这林林总总中,让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奥林匹克博物馆。

奥林匹克博物馆坐落于莱蒙湖畔,毗邻国际奥委会总部,四周被奥林匹克公园环绕。博物馆整幢建筑通体雪白,线条简洁明快。博物馆正前方竖立着两排共8根大理石圆柱,它们来自希腊萨索斯岛,由希腊政府赠送,据说是世界上最白、纹理最少的大理石。这一片纯白象征着和平与公平竞技,其中两根圆柱分别镌刻着历届奥运会、冬奥会的举办年份及主办国城市的名字,“中国北京2008”的字样很容易找到。

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在奥运历史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造了新的辉煌,因此博物馆对北京奥运会做了特别展示,展出的奥运场馆“鸟巢”和“水立方”模型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目光。一名当地观众对笔者说:“北京的奥运场馆气势恢宏,设计新颖,在这里看到模型后,我到北京首先就跑到奥运村去了。”

奥林匹克博物馆展出的北京奥运场馆模型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记者任彦摄

走出博物馆,已是傍晚时分,天空飘起雪花,雪花洒落在博物馆前面一侧的长明火上,马上就融化了。这处长明火名叫奥林匹克之火,终年燃烧,从不熄灭……

名片三:达沃斯,聚焦世界经济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记者 任彦

每年1月中下旬,全球主流媒体都会聚焦瑞士达沃斯,因为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这里举行。

达沃斯位于瑞士东部山区,距离奥地利边境不远,海拔超过1500米,是阿尔卑斯山区海拔最高的小镇,也是欧洲“最高”的小镇。当地人说,达沃斯最早因空气好而出名——这里清冽的空气能够治愈肺结核。在19世纪肺结核还是不治之症时,达沃斯就因海拔高且四面环山、空气干爽清新,而被医学界认为是肺病患者的最佳疗养地。当时城里鳞次栉比的医院今天已经改建成了酒店,但达沃斯在医学界的地位不减当年,每年仍有不少国际医学大会在此举行。

达沃斯冰雪覆盖期长,开展冰雪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不仅有欧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场,还有欧洲首屈一指的天然滑冰场。当地一家酒店的经理对笔者说,现在这里不仅是消夏避暑胜地,更是高山滑雪胜地,每年接待约70

游客。在达沃斯每家店铺门口,都有类似国内摆放自行车的支架,那是专为客人“停放”滑雪板和雪橇用的。

记者2016年6月便开始为报道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准备,希望能订到会场附近的酒店。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即便提前半年预订、即便每晚1000美元的房间,达沃斯的酒店依然全数“售罄”。“达沃斯是个小镇,又地处峡谷之中,酒店本来就不是很多,接待滑雪爱好者已有些捉襟见肘,再加上那么多人来参加达沃斯论坛,自然一房难求了。”当地一家家庭旅馆的老板建议,可以在本年度论坛一结束就预订下一年的酒店,或许可以预订成功。

在达沃斯论坛2015年年会上,一位西方学者在一场分论坛上分析中国经济形势。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记者任彦摄。

一年一度的冬季达沃斯年会被称为“世界经济风向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达沃斯论坛上的中国元素日益增多,已成为论坛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参会人员被塞缪尔·亨廷顿称为“达沃斯人”,他们都是拥有国际视野的全球精英人物,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成为“达沃斯人”,研究和分享中国成功经验的分论坛在达沃斯论坛上也越来越多。

名片四:瑞士制造,匠心非凡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记者 吴 刚

军刀、钟表、银行业、机械制造……看到这些会让人联想到哪个国家?没错,就是瑞士。

与邻近国家相比,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人口约800万,却以工匠辈出著称。也许因为坐落于欧洲大陆中央,缺乏自然资源,工匠们便充分发挥想象力,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制造出精湛、实用的产品,从而使瑞士的制造工艺领先全球。如今,“瑞士制造”已成为品质的保证。

《说文解字》释义:“匠,木工也。”这里指的是做木工的人。但如今,工匠有着更为深远的含义,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与不断追求极致的执着精神。

瑞士军刀的生产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匠人精神,只有巴掌大的军刀集纳了几十种极其实用的工具,从设计草图到生产完成都需要经过层层严格检测。一把普通瑞士军刀的制作工序就超过200道,质量上乘的则多达400道。据悉,在军刀的草图设计阶段,工匠们需要充分考虑刀具的实用性、耐用性以及价格等因素。

工匠们对军刀原材料的选择也几近苛刻。作为刀片原材料的钢块,首先要经过电子仪器的仔细检查,以确保符合生产要求,从而能够精准压制出军刀刀片。为减少误差,确保刀片的厚度、长度完全准确,所有的军刀磨具都由企业自己生产。此后,刀片还将经过多次长时间淘洗、打磨等一系列工序。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组装:使用极小但非常精致的铆钉与弹簧将几十种工具准确固定,让它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真正实现零误差。

在瑞士,另一个充分体现匠人精神的行业便是制表业。瑞士有着“钟表之国”的美誉,是全球最大钟表出口国。一只高质量腕表不仅需要强劲的机芯,同时也需要亮丽的外壳。顶级钟表的每一个零部件和每一道工序都需工匠精心打磨、细心雕琢,一些零部件甚至细如毛发。

将一种技术运用到极致,创造出来的产品才能具有顶级品质。瑞士钟表匠们深谙这个道理。因此,当世界大部分生产商追求量产和提高经济效益时,瑞士钟表匠们却依然静下心来,在“工匠之路”上继续雕琢。他们并非在简单地制造产品,这是一个“用心”创造的过程,他们乐在其中。

当石英电子钟表兴起,逐渐挤占机械表市场时,瑞士钟表匠们面临过两难抉择:是否放弃传统机械表转而生产更为流行的石英表?瑞士人最终拒绝了转型,专注于产品升级。工匠们认为,瑞士人应当坚守世代流传下来的工匠传统与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瑞士钟表尤其是高档表要依靠高品质不断赢得市场竞争。一直以来,“瑞士制造”逐渐成为极具信服力的品质保证,钟表匠人们也因此将技艺与智慧更好地传承下来,铸就了瑞士钟表文化的根基。

瑞士工匠们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一辈子只专注一项工作,并将其做到极致。他们在各自领域对产品的每一个细小零件、每一道工序都认真打磨、专心雕琢。穷其一生,他们对产品的高质量、对制造流程的一丝不苟以及对极致完美的孜孜追求令人感动。渗透瑞士手工业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分分秒秒都在被践行着。

1.《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 瑞士的四张名片,你收到了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 瑞士的四张名片,你收到了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00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