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介绍,“探索一号”科研船于4月2日完成了2020年的首次科研航行(TS16航行)。这次航行始于3月10日,航行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一条长约3米的鲸鱼在南海登陆。
鲸落是指鲸死后坠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与热液、冷泉一起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这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对我国深海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1600米的深海海山山腰发现的鲸鱼。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当鲸鱼死在海里时,它的身体会沉入海底。生物学家称这个过程为鲸鱼坠落。鲸鱼的尸体可以作为深海生物的食物。鲸落和深海热液、冷泉一样,是深海生命的绿洲,孕育着丰富多样的深海生命。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鲸类维持了至少43种和12490种生物的存在,促进了深海生物的繁荣。
据中山大学官网,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谢伟乘坐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一条大约3米长的鲸鱼。这次发现的鲸鱼在南海中部的海山上岸。根据其形态特征,估计为死齿鲸,初步认为是喙鲸。鲸上岸附近有数十只白色甲虾、红虾、蠕虫和几只黄鼠狼,呈带状分布。在鲸鱼的尾部仍然可以观察到有机组织,这表明鲸鱼的降解时间可能不会很长。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TS16航次的联合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副教授谢伟说,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现代自然鲸不到50只。“在南海发现的鲸鱼,尾巴上还能找到。鱼在撕咬尾巴上的肌肉。可能是刚死的鲸鱼。”
鲸落被认为是维持深海生命和生态的驱动食物来源。鲸鱼尸体分解的不同阶段支持生物群落从大鲨鱼到微小细菌的演替。第一个阶段称为移动清道夫阶段,鲨鱼、螃蟹等清道夫将鲸鱼的软组织去除。第二个阶段是机会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其他异养动物(如蜗牛和蠕虫)利用较大的食腐动物提供的剩余食物,在鲸鱼秋季周围的沉积物中定居下来,并清除鲸鱼骨骼上或骨骼中的任何残留物。第三阶段是化学能自养阶段,鲸鱼骨头腐烂时产生硫化氢。有些细菌可以直接从硫中获取能量,而较大的生物则依靠体内的降硫细菌生存(称为细菌共生)。
谢伟的结论是,这次发现的鲸落仍处于退化的第一阶段,值得长期观察和研究。
据悉,国际上对鲸落的研究始于1987年,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通过潜水器在海底发现了鲸落生态系统,随后科学家们逐渐解开了这种替代生态系统的谜团。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中的鲸目动物数量正在迅速减少,鲸鱼坠落变得罕见。它对深海生命和生态过程以及海洋有机碳循环的长期影响是目前海洋科学家关注的国际前沿问题之一,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新京报记者张璐
1.《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 登上网络热搜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 登上网络热搜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040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