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是我国著名的财经评论员
作为政府相关部门首次发布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白皮书,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等部门编制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年)》(以下简称《白皮书》)拟于近期发布。白皮书显示,与2017年相比,2018年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持续增加,融资成本明显下降,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底,全国普惠性小微贷款(含每户信贷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3万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5家大型国有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较2018年底增长23.7%,大部分年度计划已完成;平均利率为4.79%,比2018年全年低0.65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5月底,普惠小额贷款支持了2363万个小微企业实体,同比增长35.4%。
虽然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已经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但小微信贷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底,全国金融机构每户信贷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为5.9%,比大企业高4.5个百分点,比中型企业高3.3个百分点。可见,加强小额信贷风险防范不仅是支撑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
分析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在于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产能和控制污染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下行和贸易摩擦加剧,导致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和不良贷款。比如某地方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大量小微企业倒闭,给铁矿采选行业造成大量坏账。至于主观原因,跟个别银行贷款管理不到位有关,“三查”流于形式。
当然,对小额信贷风险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想法,放弃扶持小微企业,甚至对不良贷款比例高视而不见,不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毕竟,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创业和就业、激发创新活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不努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然会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加强对小额信贷风险的管控,更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笔者认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与防范和控制小微信贷风险同等重要。对此,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协调,采取多种措施。在提高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积极性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银行的主观能动性,防范小微信贷风险。
一方面,要建立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加强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建立双向激励机制,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的优惠监管政策和充分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提高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地方政府贷款风险补偿作用,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与银行共担信贷风险,解决银行后顾之忧。监管部门要围绕银行信贷期限结构和产品创新,实现早识别、早发现、早提示、早处置,完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另一方面,银行自身要认真落实各项监管政策,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加强贷款“三查”,开展符合自身资本和风险管理的业务,切实做好信贷风险防控工作。在此期间,银行除了充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加强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外,还应加强金融技术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有效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实现可持续经营。
1.《等闲视之 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银行切不可等闲视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等闲视之 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银行切不可等闲视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068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