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无疑是近期舆论领域最热门、最持久的“国家话题”之一。从6月上旬开始,上海开始全面筹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该条例被称为“历史上最严格的垃圾分类规定”,网上关于垃圾分类的讨论层出不穷。对此,有人大力支持,有人谨慎犹豫,有人以调侃的态度编段子。但是,垃圾分类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但还没有完全落实的概念,在转变公众观念的过程中终于站在了“C”的立场上,这让早就习惯了原来扔垃圾方式的人不得不认真审视新习惯的养成。
尽管有“历史上最严格的垃圾分类规定”,但实施范围仅限于上海一个城市。但根据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3月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实施方案》,我国46个重要城市将在2020年左右“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为此,这个话题冲出了上海,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讨论。垃圾分类听起来是一件小事,但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旦涉及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分成小块就不是小事了。
观察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讨论,不难发现,支持新政的主要立足点是垃圾分类是国家环保事业必须推进的工作。好的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有利于城市生活环境。如果成功实施,所有人都将是受益者。反对的声音认为,如此严格的规章制度突然到来,必然会给公众带来重大不便,违规者与监管者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社会可能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成本来维持新规定的有效性。所以,这不一定是好方法。
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对立,但在逻辑上有一定的内在同一性。其实,两种观点的持有人都认同一件事:垃圾分类确实是有益的、有价值的、必要的,但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却有不同的看法。既然双方都有共同的追求,就说明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尽管观点不同,但无论这些观点如何变化,公众的观念都会逐渐向更好地实施垃圾分类的方向靠拢,这是最终实现严格有序的垃圾分类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公众对垃圾分类新政策的争议反映了人们对公众习惯养成方式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创造新的、更好的公共习惯的最佳途径是从外部注入足够强大的力量,而政府严格的规定和配套的奖惩措施是这种力量的最佳来源。在这种强制力的帮助下,人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不良习惯,逐渐适应新的习惯。人一旦完成这个适应过程,就会形成新的习惯,社会文明就会进步。但同时也有人认为,与其通过强制手段来扭转大众的习惯,不如用一种默默滋润事物的方式来普及与新习惯相对应的概念。虽然这种方法更有效,但它可以降低新规定的实施成本,减少习惯改变过程中的社会冲突。
其实这两种观点是有不同意见的。今天,上海的严格方案是前一种观点的实践,但同时,其他计划推广垃圾分类的城市可能会尝试更温和的方案。不同地方的尝试可能会取得不同的效果,但无论如何,这些尝试都会对垃圾分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表达意见时,公众可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感受和参与这些做法。最终,我们会找到最合适的途径来升级和改造垃圾分类工作。(杨新宇)
1.《全民话题社 “垃圾分类”成为全民话题 社会习惯该如何养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全民话题社 “垃圾分类”成为全民话题 社会习惯该如何养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069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