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整合近10年。除福田、南山、罗湖、盐田外,深圳人口约860万,占特区人口的三分之二。他们居住的地方,大多数人习惯称之为“关务专员”。
“关内”是腾讯、DJI等支柱产业,“关外”是住宅区、工厂。这是很多人对原二线风俗内外的认知。
33岁的万华已经在梅岭关附近生活了将近10年。每天早上,她和数百万同伴像一个模糊的红细胞一样,通过交通动脉进入市中心。
她知道,在离她住处不远的龙华,还有另一个世界,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在故宫这样的厂区,流水线上的兵马俑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它们的操作。他们的世界稀缺而饥渴。
从她的生活和视角出发,我们希望探索前二线通关在过去10年的变化和不变。
这是万华在梅林关附近居住的第十年。
像许多生活在前二线风俗之外的人一样,万华的生活被恰当地描述为“一只脚在风俗之内,一只脚在风俗之外”。她像一个有节奏的钟摆,每天早上从智敏荡到梅林关,然后从梅林关到景甜福田区,然后每天晚上以相反的轨迹荡到回族人家。
她的生活半径有两个界限。
有时候晚上她坐车堵在梅关路,一条灯河两岸都是黑压压的山。盯着黑暗的山林深处,她不禁想,“如果有人在这里杀人弃尸,没人会知道。”。
梅林检查站拆除后,她觉得必要的山代替了检查站,成了福田和龙华之间的天然屏障,说不清楚是不是心理边界。
第4行,毛细血管的晨峰
万华的工作时间是早上7点。她大概6: 20左右就要出门了,大部分人还在睡觉。比起压榨龙华晨峰,这是一种运气。
偶尔她会在早高峰几次挤过4号线,像一根脆弱的毛细管,承载着从5号线中转过来的清湖、龙华、智敏、坂田一带汹涌的人流,然后依次运送到福田、罗湖、南山的写字楼。
梅林专员10年前:
私宅,麦肯齐,黑瘦的厂哥
在梅林关十年后,万华完成了三大人生命题——结婚、买房、生子。
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二线通”退出历史舞台。四个多月后,万华从景甜搬到梅岭关附近的新海公寓。这是她工作的第二年,前年在公司附近租的。景甜区一居室公寓的租金几乎占收入的一半。
她决定选择另一个租金便宜的地方。梅林关附近是她在网上收集了很多策略后的最佳选择。它离市区最近。去福田、南山、罗湖都很方便。租房和生活费用相对较低...租的成本只有原来的一半。
上班前,她在梅林待的时间最长,大概十分钟。
那是2006年,她在深圳大学读大二。去珠海找了个同学。坐公交车回深圳,路过梅林检查站。她忘记带身份证,被边防军拦下。“拿着学生证到梅林检查站领个临时放行单,然后就可以通关了”。
留下的印象是2009年,当时何源还在龙华富士康工作。每周四下午,她从深大坐328路公交车,经过梅林关口,到达坂田和龙华交界处的岗头市场站。她一出梅岭关,看到的和家乡的小镇差不多。“路两边都是矮房子和工厂,可以看到很多麦乐鸡和麦健治的标志。”。
在岗头市场下车后,步行1500米到富士康北门。在这1500米的旅途中,她每次都是不安地走着,“乱,非常乱,到处乱”。
“又黑又瘦的工厂兄弟姐妹们,成群结队地来,心怀不轨地冲你微笑,或者骑着自行车和电动车的男人,从你身边一扫而过。”
其实那条路不方便走,更别说骑车了。她形容它“就像马里奥匆匆离去”。
“一会儿上台阶,一会儿跳高台,各店门前的路都不一样,没有统一的规划,一路要不停的爬上爬下。旁边的河很黑,垃圾被过滤到一个又旧又臭的地方。”
金字塔龙华
即使在今天,万华对红山北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十多年前在清澈的湖水中的这段经历。
现在龙华在她眼里就像一座金字塔。发展最好的是洪山区龙华中心区,其次是她居住的人民行政区。剩下的区域是断层,整个都留在她十年前的印象里。
2010年她刚搬到梅岭关附近的新海公寓时,周边大部分地区都在建设中,对面的商城cococity还是一个大工地,公寓后面的四号线扩建也处于最后阶段。下班后经过这些地方,她能听到施工的雷声,但在住处也能听到。但她觉得可以接受,“我睡觉就死了,睡着就听不见了”。
一开始她把这个地方当住处,周末去福田逛街看电影交朋友,父母来深圳或者带他们去福田玩。慢慢的,附近建起了大大小小的购物中心,周边环境与福田的差距越来越小,大部分生活需求都可以就近解决。
今天,她逐渐觉得生活似乎已经与人民的统治联系在一起了。去年,她和何媛卖掉了原来的两居室,在附近买了一套三居室。这套公寓均价5万多,是前一套的两倍。但是和附近10万元一平米的房子比起来,他们觉得这个不错。
在福田有些事情她不得不选择去做。带女儿去看儿童话剧和表演。他们会去罗湖,南山或者福田。如果他们家病了,她会选择福田。“除非孩子在幼儿园体检,否则会被分配到龙华的医院。”。
龙华的医院给她留下的印象是“硬件又老又差,不像区级医院,更像大型的社会卫生”。医院的指导管理跟不上,病人们站在医院的大厅里,仿佛挤在人才市场里。“你还是能听到很多声音,‘这病怎么了?一定是医生的谎言','别治了,我们去散散步吧',好像随时都可能发生矛盾似的”。
万华住的地方附近有两栋小办公楼。“有段时间下班回家,看到有人从楼里出来慢慢往家走,特别羡慕。”。她试图在网上搜索,发现很难在附近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何源在不远处的华为工作,但是他受不了那里的氛围,一个月后离开了。“加班是一个方面,在同事中尤其现实。”。
后来,他得到了智敏1970科技城一家公司的录用通知,那里离家只有一刻钟的路程。他想了想,“走路上班真好”。但是他最后没有去,因为发展机会一般。何源做硬件开发设计的时候,一般都要配合工厂的制造流程。好的工作机会分布在福永和平山。
除了这些因素,在万华看来,她生活的民营地区和她工作的景甜福田区差距并不太大。
稀缺而饥渴的富士康
1月中旬的晚上,我沿着万华路线从岗头市场走到富士康北门。距离万华居住的社区只有20分钟的车程。
临近春节,路上人不多,人行道装修的宽敞平坦,路边整齐的堆放着一排合租自行车,车身上有几层灰尘。路边的房子大多是低层工厂和私房。沿途可以经过半雪岗净水厂,走在路上,对附近的河流来说已经很难闻了。
从富士康西北门前一个不显眼的入口,我走进了青湖村。迎面是一个小广场。一对男女在超市前相互拥抱,然后拥抱着走进小巷深处。“我在左边画一道彩虹,你在右边画条龙。”不知道哪家店有反复蹦迪《狼来了》的音乐。
站在村道上,我很难找到能和我说话的人。当时是晚上九点半左右,路上只有几个行人,一半的店铺都关门了。生意最好的是网吧。一条村道两旁可以看到三四栋房子。耳机挂在几排黑压压的头上,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网游界面。
这时,一个穿着富士康工装裤的男生匆匆走过来,我冲上前去说明来意。他害羞地伸出手,继续往前走。
两天后,我加入了一个富士康工人QQ群。除了广告、色情链接、小视频之外,“你有女孩吗”、“你有约好的小姐姐吗”、“你有工厂女孩吗?”都是高频消息,当然一般没人接。
我在这个QQ群里联系了赵宁和刘刚。
21岁的广东人赵宁在富士康工作了将近一年。他在龙华富士康组装摄像头,早上7点半上班,晚上7点半下班。很多时候,工作时间是10个小时,忙起来要12个小时。“我觉得没有未来,我不想再这样做了,”他说。
“有一首关于富士康流水线的诗,挺生动的。”我给他寄了一首诗《装配线上的兵马俑》,作者许立志,一位在职诗人。
在2014年许立志自杀之前,他在富士康的装配线上工作了几年。在他的诗里,这种生活几乎剥夺了他的灵魂。”一行人,站在、张子枫、、李小丁、唐、、、雷、、朱、潘霞、阎,这些没日没夜的民工,衣着光鲜,静电衣,
“美女,你为什么跟我说这些?”他问我他什么时候看到这首诗的。
“那你平时都聊些什么?”我问。他笑中带泪地发了一个表情,“平时直接问预约的事”。很快,他意识到我“不是男的就是记者”,在我表明采访需求后,他提出了我们必须视频才能继续谈话的条件。双方见了几分钟后,终于退了一步,以语音的形式继续交谈。
赵宁所在的F20工厂距离清湖地铁站不到1公里,但他的活动范围基本都在工厂周围,“他有时间去网吧打游戏”。他和同事一周工作六天,但是请假的时间不一样,同宿舍的人工作时间也不一样。“有些白班,有些夜班”。
每个月扣除五险一金,他能拿到3000多。“还有一部分人是中介带来的,或者是劳务派遣来的,手里拿的钱更多。”。
他身边熟悉的男工大多没有女朋友。他曾经追过一个女工,但是不想花太多时间,最后还是走了。他也在同一个工厂成功地遇到了一个女人,但他必须付钱。结果见面的时候因为对方不好看而“没心情玩”。他没有性经验,“不敢去那个地方,怕染上不洁疾病”。
25岁的刘刚,前几天通过中介从济南来到龙华富士康。他的工作时间是晚上8点到早上8点,伴随着周围机器的隆隆声,“把箱子放进机器,每隔一分钟就拿出来”,小时工资25元。工作时,他必须一直站着,中间休息两个小时。他可以吃饭、休息、上厕所,但这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他觉得自己最多能忍一个月。第一,这个工作太无聊了。第二,这条流水线上女工太少。“没有女人找伴侣太孤独了。”。像赵宁一样,他和宿舍里的人工作时间不同,他只能偶尔和他们见面时简短地交谈。没有人陪,他甚至懒得四处看看。
“你是媒体工作者,懂得很多。你知道龙华附近哪里有男人玩的地方吗?”我们的谈话即将结束,刘刚在在QQ上问我。
之后,我把和刘刚的对话发到万华。
“富士康的小哥哥冲你笑了,”她在微信上回复我。在某种程度上,我同意她的看法。同时也对这个身份感到不安。
如果不是因为工作,比如万华,我会一直把他们归类为“另一个世界”,最多从媒体报道的几个痕迹里看“那个群体”。
而当我像一个守望者一样,微微打开“世界”的一角时,我在万华的嘴里看到了断层:
即使过了10年,富士康周边的道路已经拓宽,高层建筑逐渐崛起,他们的生活也和许立志的诗里没什么区别——从流水线上提取灵魂的兵马俑,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贫瘠,稀缺,饥渴。
“性”似乎是为数不多的出口。
其实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只是四号线早高峰的一个红细胞。
备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所有姓名均为假名。
本文最初由深圳微时代发布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给朋友圈
对于那些和自己命运相似的深圳人,点一个“看”
1.《关外人家 原二线关外,折叠空间里的860万深圳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外人家 原二线关外,折叠空间里的860万深圳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093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