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轻松申请网上小额贷款,结果被不法分子搞糊涂了,最终遭受了金钱损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黄浦区人民检察院获悉,微信“亲属卡”功能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近日,黄浦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网络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在网贷群中冒充贷款中介、贷款审核员与被害人沟通,诱导被害人建立微信“亲属卡”,成功盗取被害人微信账户中的资金。
微信“家庭卡”是什么?
微信“相对卡”是微信自带的支付功能。微信用户可以给父母和孩子发“亲属卡”消费。通过设置“相对卡”每月消费限额上限,将支付限额控制在0.01-3000元之间,每月自动续费。当父母和子女使用“亲属卡”消费时,消费资金将自动从付款人的付款账户中扣除。微信“相对卡”的主要目的是让父母更容易支付,享受网上支付带来的巨大便利。同时,父母通过这种方式给孩子零花钱,让他们更直接的掌握孩子零花钱的去向。微信“相对卡”不同于绑定银行卡的权限,只能用于日常消费,不能用于红包和转账。
微信“相对卡”如何成为犯罪工具?
在黄浦区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被告人吴某是一名刚进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他把自己包装成网贷群中的贷款中介和贷款审核员与受害者沟通,谎称自己已成功网贷小额贷款,并以“亲身经历”与受害者进行了心连心的接触,以解锁受害者的警惕性。
时机成熟时,吴某骗取了被害人的信任,然后以核实微信是否被被害人本人使用为由,或者是因为审核日资金安全,需要发红包才能通过测试为由,将其微信与被害人微信中的“亲属卡”绑定。绑定过程很简单。吴某给了受害者一张“亲属卡”。虽然“亲属卡”上有额度标记,但无法完成支付。之后,吴某迅速给受害者发了一条信息,索要相同金额的“亲属卡”,受害者按照指令完成了绑定。
随后,吴某要求受害者下载聊天软件进行“视频审核”,并当着受害者的面进入对方微信账号进行所谓的“资金流审核”。“审核”后,他并没有立即退出账户,而是修改了被害人“亲属卡”中的支付金额,为盗窃被害人的资金做铺垫。
最后,吴某以需要证明受害人有还款能力为由,诱骗受害人将现金转到自己的微信账户,然后扫描另一个手机微信号的收款码,将受害人账户中的现金转到自己的微信账户。
可以看出,吴某利用受害者对软件功能的不熟悉和急于借钱完成了一系列欺骗,然后非法获取了受害者的钱。2020年6月5日,黄浦区检察院向黄浦区法院提起公诉。2020年6月24日,黄埔区法院认定被告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8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4000元。
检察官提醒说:网络犯罪的例行程序已经升级,警惕性不能丧失
微信推出“家庭卡”功能原本是为了方便支付,但却被犯罪分子作为犯罪工具进行网络犯罪。检方提醒,绑定“亲属卡”相当于自动从对方自己的微信或绑定的银行卡中扣费。为了避免踩坑,广大微信用户在给别人发亲戚卡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让一部分人变成“亲戚”。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李斌通讯员黄晓明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张颖
1.《微信看手相会被害么 警惕!微信的这个功能可能被网络犯罪利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微信看手相会被害么 警惕!微信的这个功能可能被网络犯罪利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11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