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江山】
刘刚/文
书院是开放社会的象征,是思想家的家园。统治者有王朝,思想家有书院,从中可以听到思想。
在《中国书院史》中,作者邓鸿伯描述了宋代书院的分布。宋代书院有720所,分布在今天中国的19个省和地区,从南方的海南和香港到北方的河北。当时的书院可以分为三个人文地理带。一个是黄河流域书院带,以河南为中心的学院约有30所,著名的有松阳书院和应天书院。二是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以庐山为中心,有五百多所书院,形成东西南北交叉的书院交叉地带。向东,从庐山到惠济山,形成了王陆心理的思想山川。西进,连接鲁恒与朱成理学,连接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衡山石鼓书院,开辟了内圣外王的思想路线。往南,从庐山到芦岭,从白鹿洞书院到白鹿洲书院,这条线造就了隐士和烈士的精神家园;三是岭南沿海地区有100多所书院,以福建、广东为主,为现代化的到来预留了发展空的余地。
可见,中国书院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以江西为中心,向全国发展。
把钱滚进江西省
但是,学术中心肯定不止三个:钱多,书多,学者多。这三个地方,除了是当时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外,还必须是文化地理枢纽。唐代王波说,江西水利“三江五湖”,是指位于长江以南,吴栋出东海,湘鄂在西,可入川滇。还没有说有赣江,从岭南到江南,连接珠江和长江,顺势可以直达中原。从这往南,出了河,下到南海;而下一句,“控蛮荆,引瓯越”,则意味着江西的地理优势。北控荆楚,南控瓯越,东南控武夷,南控梅关,南控粤海,闽粤均有入海通道。
更有甚者,宋朝的基本国策是北防南拓,从河北到河南,从河南到江南,从江南到岭南,从岭南到大海。从开辟西域丝绸之路到开发西瓷路,江西作为江南的枢纽,连接着河南和岭南,连接着江河湖海。
当时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和泉州。海货上岸后到江西,从赣江北上,经过鄱阳湖,入长江转入运河,再北上汴河,然后到达汴梁。产品沿运河-长江-赣江出口,经岭南后出口。太湖流域的丝绸和鄱阳湖流域的瓷器销往世界各地。尤其是瓷器,取代了丝绸,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以景德镇陶瓷行业为例。景德镇四面环山,黄山,三清山。按照道教的说法,是福地。对于外人来说,有一定的分离和屏蔽作用,这在历次战争中都很常见。
从里到外也很流畅。大陆不仅可以遨游江湖,还可以“兴财达三江”,国际贸易也可以“兴商达天下”。有人统计过景德镇的瓷器航海路线,有六条路线。这六篇文章都是从长江出海的,其中四篇来自南海,两篇来自东海。出了南海,一个去赣江,三个去抚河。出东海,一个从长江下游出海,一个从新安江出海到钱塘江。
巨大的贸易顺差使赣江、抚河成为黄金水道,滚滚财源顺流而下,流入赣坡之地。王安石是在贸易顺差中长大的。11世纪,他嗅到了重商主义的味道,书院追随贸易顺差,一个接一个的崛起。不说别的,就一个产品——瓷器,江西到底养了多少进士?
当然有书院。从庐山到武夷山,朱应该沿着抚河走。他走下山,到海边,到福州、漳州、泉州,走出一条连接山海的学院路线,把学院从山湖带到海岸边。朱一生创办、修复和讲学的书院有70所,其中最重要的有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虽然早在他之前就有两所书院存在,但直到他的出现,才成为中国文化的标杆。岳麓书院的朱、白鹿洞书院的朱陆晖开创了思想共和主义的新时代,尤其是白鹿洞书院,朱确立了学术规则,明确了宗旨,确立了制度,形成了思想共和主义纲领和学术开放原则。
中国北方书院之花
朱死时,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他想带领一支以学术开放为矛,以思想共和为盾的书院新军,代表文化中国走出去,以书院的形式北伐,从江南到江北,从淮南到河南,从河南到河北,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像岳飞的“还我山河”,“还我文化山河”。
这一天终于来了,当为他“平反”时,北方的孟渊也认出了朱。无论如何,他想不到,第一个回应他跑书院的竟然是沙漠天骄窝阔台。
大汗有一个汉族养子,名叫杨维忠,蒙古人灭金时被窝阔台收养为孤儿。长大后被窝阔台重用。历史记载他“知书识理,有谋略”,大概受过王子般的教育。沙漠里有一个学者,那个人一定是天生的读书种子。
既然读书的种子已经出来了,就要有一种江山文化让他生根发芽开花。
他会在哪里播种?他是北方人,所以首先想到的是中原,那里有伊洛的学问。然后我想到了江南,因为文化的合法性已经从中原转移到江南,在那里伊洛的研究发展成了斋藤优子的研究,代表伊洛研究的松阳书院发展成了江南的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所以他想在北方开一个书院之花,像岳麓,白鹿洞。在燕京,他遇到了另一个中原人,叫姚枢,一见钟情,然后为复兴中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正当郭汜出门打仗时,他南下中原,杨维忠奉命去军中存钱。这次他南下,有两个工作,一个在朝,想帮助北蒙古统一中国;一个在文化上,他想以书院的形式复兴文化中国。在他看来,书院传道授业解惑,应该算是岳麓白鹿,以为天下本位使士归。
在这次旅行中,姚书用剑的水火救了赵颂茹府。据《宋·薛源案》记载,元氏伐宋,土德安今湖北安陆,尧书求教儒、道、佛、药、卜于一信,恰逢赵复被俘。“用它枢转很奇怪。但如果你不想再活了,你会在月夜沉入水中。追着枢轴,在尸房里,我看到我松了口气,在天空中哭泣,枢了出去。”当时南北没有联系,程、朱执书不如北方。姚叔正帮助杨维忠修建太极院和周敦颐祠,并选编了8000多卷二程和朱的遗书,请赵父传授。姚枢是“第一个向它学习的人”,有数百名学者。此后,理学在蒙古北部复兴。
赵父还以伏羲、神农、尧舜为原型,于是孔子、颜回、孟子下凡教书,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等发明了,制作了《传教图》,后列之,于是程、朱之学在北蒙古广为流传。昭夫受召,太祖问曰:“吾欲取宋,卿可引之。”答:“宋朝时,父母的国家也没有带领别人的士兵屠杀父母”。世祖仁义,也不勉强他。
黄百佳说,北方长期是外国,和中国没有健全的教育。从赵江汉(赵府)开始,我在南冠当俘虏,一路进入北方,而姚枢、窦默、许衡、刘银志则得到文成、朱之学广为传播。黄百家是黄宗羲的儿子。父亲未竟的事业,未竟的野心,都是他遗传的。黄父子在明清两代,时运与宋元相似。总之,重启书院,保住文化之根,最后的胜利必须属于文明。
中国思想家是文明的“幸存者”,他们通过传播思想和扩大学术来恢复自己的土地和国家权力。孟渊重武轻文,在武力上对汉人非常严格,甚至照顾家家户户的菜刀。文化方面,他们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最好是让所有的汉人都进书院,一辈子读书,而不是骑马。这正是“幸存者”想要的。因此,书院的大规模办学开辟了新的思想战线。
相反,孟渊在这方面比较宽大,试图让汉人进入书院,把他们纳入文化待遇安排,使他们在文化上趋于弱势。孟渊贵族出身于畜牧业,不懂农事,以为弱能欺。文为什么弱?这就是孟渊的大错觉。当传入中国北方,程、朱理学在北方盛行时,重新唤醒了北方人的中国意识。自南宋秦桧与晋人订立“南归南,北归北”的和约后,北方人不得不与南方人分离,“去中国化”。
蒙古和元朝寻求正统
蒙古和袁统一中国的时候,都说武力取胜。然而,他们没有研究为什么。我没问:为什么窝阔台和蒙格汗都输了,元世祖忽必烈却成功了?
究其原因,在于忽必烈的转型,将蒙宋战争转型为中国境内的南北朝战争,忽必烈本人从蒙古可汗转型为中国皇帝,使得北蒙古对南宋的战争具有中国历史的正统性。他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用北方人打败南方人。
一百年后的今天,北方人和南方人虽然同属一个中国,却长期分离,并以蒙古元为正统。所以他们想冒充北朝,总是渴望与南宋争天下。他们参加了宋元战争,并将战争纳入中国历史传统。
元朝在中国的出现,可以说是北方人的一次政治上的成功,使战争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宋元之战已不再是汉与匈奴、唐与突厥的战争,而是中国境内的南北朝之战。蒙北人民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其胜利的基础。
南宋失败是因为失去了北方人。宋元联手灭晋时,宋本曾趁机收复中原,但似乎没有得到中原人的响应。孟、袁一反攻,就回到了南方,从此,长达40年的宋元战争开始了。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窝阔台时期;第二阶段是蒙哥时期;第三阶段是忽必烈。前两个时期还是大汗制度,第三阶段开始了大汗向皇帝的过渡。
大汗不同于皇帝,主要是权力来源不同。虽然都是从本土到世界,但是大汗是通过部落家庭民主议会——胡利乐泰议会选举出来的,而帝国则采用了兄弟共和国的联邦形式。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蒙哥汗都是这样产生的。忽必烈到达时,自称大汗,因为经常在莫纳汉作战,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只是因为没有被忽必烈汗国会选出来而改名为皇帝。
不像大汉,皇帝是选举出来的,皇帝是世袭的。大汗制度采用联邦共和制,皇帝采用绝对君主制。忽必烈在统一中国和统一沙漠之间做了取舍。他选择做皇帝统一中国,所以他在生前死后都没有行使全沙漠最高的统治权,没有被四大汗国承认为“蒙古大汗”。直到元成宗,铁剑孤山一战后,元朝获胜,乘势与四大可汗国达成和平协议,四大可汗国承认元朝皇帝“蒙古大汗”的世袭爵位。
忽必烈为了统一中国,改做皇帝。大汗当选,皇帝可以世袭,哪个皇帝经得住诱惑?所以他把政治中心从沙漠转移到了中国,宁愿不做蒙古的大汗,也要做中国的皇帝。为了当皇帝,他可以改称“元”,接受中国儒生的建议,改称“元”。
胡人对“元”字情有独钟。隋唐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汉化,使鲜卑人改姓汉姓,皇家拓跋氏改姓元,蒙古人改姓元。
在整个朝代,他们用他们在中国朝代的起源作为朝代的名称。汉朝生于汉王,唐朝生于唐国公,宋朝始于松州,只有元朝,元朝在王朝中国没有渊源,但它有文化中国的基础,文化中国来源于《周易》的元,它对文化中国的认同使其进入中国历史传统,并从历史传统中获得王朝中国作为北朝的身份。
以朝鲜的身份,可以赢得北方人的支持。宋元两朝势均力敌,谁得到北方人的支持,谁就赢得最后的胜利。窝阔台、孟戈时期,元朝不立,宋元之战难以告一段落。孟戈在贺州作战,汉朝甚至战死。只是到了忽必烈时期,元朝才崛起,在国力上形成了对南宋压倒性的优势——蒙古人和北方人都比南方人大,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奇观:文化中国北,王朝中国南。
蒙元时期没有断代汉源,确认文化中国刻不容缓。甚至在南宋灭亡之前,斋藤优子就已经受到北方学者的欢迎,斋藤优子的研究也在元朝得到重视。就连斋藤优子在南宋的悲惨遭遇也成为孟渊声讨南宋、征服南方的原因。所以,书院北移,孟园南移,中国就统一了。孟渊复试时,以斋藤优子《四书集注》为据,上书取士,并将斋藤优子之学定为考试科目。
朱的胜利不仅在于王朝对他的认可,更在于他的弟子们用他的思想衍生出了一个文化中国的思想大军——理学、书院,并把中原置于北方。
以理学和书院为代表的元朝确认了其在文化中国的合法性。
这座古都失去了一个梦想
北方人早已不再往南看王师,但他们看到王道南来了,再现了文化中国,这是当时孟渊带给他们的最先进的思想文化。
南下灭宋的张弘范,是北方人。他死后,有人称他为“不胡二而汉二”,即他站在宋人的一般立场来看他。事实上,自从提出“南方人归南方,北方人归北方”的观点后,宋人的范围已经缩小到南方。北方人已不在宋人之列。河北人属晋,河南人属齐,齐是晋人授予的刘玉政权。所以把张宏帆当成宋代文人是一种文化上的一厢情愿,不符合史实。说“张宏帆在此灭宋”没有意义。
张宏帆不是宋朝人,但他是个有文化的中国人。他对宋朝没有感情,但也不能对江南无动于衷。在《渡江》这首诗里,他唱得像是对国家的纪念:“丁士断剑,长江饮马而干。我军红袍战百万,全是江南子弟血”。王超犯了一个多么“江南子弟的血”的罪啊!
南方之初,他有一首诗《木兰花慢,招南方》,说:“mixosaurus挤满了人,要过一会儿才能爬起来。开万里长风,把北海掀高,一直往南走。我这辈子答应报效国家,等着人家闲着,生死轻。晚霞旌旗马,秋风鼓声,乃至营寨。炎方灰冷如冰。余烬是苍白而孤独的星星。热爱铜柱新成就,热爱精彩的玉兰节,请高举流苏。胸前凛然的冰雪,如同一团相当烟雾弥漫的雾,不必惊讶。整顿完干坤的工作,我又回到虎拜龙庭。”战后,他对战争进行了反思。《十年鞍马非游戏,半个名字多几张》这首诗,透露了人生的无奈和厌倦。他叹道:“世事无分寸,古都失梦,笑谈名利,忙忙碌碌!千丈红尘鬓霜”。回到北方后,他因疾病和心脏病发作,死于中国的朝代。被他带到燕京的文天祥,也为文化中国献出了生命。这两个人可以是当时两个中国的代表。他们都死得很好。张宏帆的死统一了王朝中国,文天祥的死预示着文化中国的胜利。
1.《忽必烈改制 书院的进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忽必烈改制 书院的进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205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