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的老员工
我们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在一起
10月18日,早报老员工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南华早报庆祝20岁生日,送上祝福。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见面时,不禁回忆起当年办报的点点滴滴。
从《南华早报》走出来的胡,现在不仅是一名作家,还涉足音乐、电影和电视剧,他不仅来到现场庆祝《南华早报》的生日,还带来了《南华早报》前员工的祝福。在祝福信中,丁公写道:在另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挑战。《晨报》积累了20年,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血脉;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早报都将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的存在。所以,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说:早报万岁!
"丁公无法到达现场,尤其是送来的祝福."的祝福信让胡想起了《晨报》上“旧志”的斗争。“那时候,所有的工作都是令人愉快的。”比如我在专题部的时候,和同事合作采访黑诊所“人流”现状,和文化娱乐部同事合作策划“广西春晚”,震惊同行媒体...这是报纸和记者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胡的《父子感情》等手稿被改编成电影,《二人学校》被改编成广播剧和音乐剧,均获国家级奖项。
胡说,没有《晨报》的积累,就很难有他的后期创作。时至今日,胡在《晨报》当记者时,外出采访时仍带着“烙印”。提问的方式,事件的考量,人物的走向,都有“记者”的逻辑。胡在《南华早报》工作了12年,从发行量的3万到40万份,到离职时的30万到40万份。“我们见证了彼此最美好的时光,希望《晨报》以后越来越好。”。
活动当天,傅明是最早来到现场的“旧晨报人”之一。在付明看来,《南华早报》不仅仅是一个“新闻制作室”,更是一个“人才培训室”。
因为不是记者,刚接触编辑的傅明如是“一张白纸”。傅明清楚地记得,2000年4月初入《晨报》时,她对采访什么、怎么采访感到困惑。4月30日,她接到第一个面试任务:南湖有很多死鱼。我赶到现场,采访了群众和有关部门。傅明回忆说,他回去的时候写了一篇记叙文。编辑没有批评她,而是把这段叙述改成严肃新闻,刊登在头版。这给了她很多鼓励,让她更加用心的学习新闻写作。也是今年,她获得了《国家都市报》的《好消息》二等奖。2007年,傅明离开《南华早报》。
10月18日,我回到早报20周年纪念日,很高兴见到我的朋友。付明说,从《南华早报》出去的人都有毅力。在《早报》的八年时间里,她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形成了自己现在的做事风格:永不放弃,永不放弃。
当天,几个“老晨报人”从北京飞回南宁,庆祝晨报的生日。顾就是其中之一。顾在《南华早报》实习,实习的第一个月就发表了40多篇文章。之后,她在《南华早报》上写了一系列“封杀”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在早报上的经历让我成长得非常快。”顾表示,面对新媒体的浪潮,很多纸媒都在思考如何转型。早报骄傲地站在里面不容易。作为一名“老晨报人”,顾说,在晨报的黄金20年里,他们一起走过了漫长的道路,那些记忆是珍贵的。这次特意从北京回来,希望能见证《晨报》下一个20年的开始。
1.《我和你的那些年 那些年我和你 说不完的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我和你的那些年 那些年我和你 说不完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22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