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小乐●本报特约记者   蓝宇

空心与实心、水泥与花岗岩———越南与中国所用界碑的区别看起来并不明显,但它似乎蕴含着丰富信息,既有国家力量的差异,也有固边观念的区别。《环球时报》“让边疆不再遥远”采访组日前来到广西。这里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它西面与越南接壤,拥有中越之间1300多公里陆地边界的绝大部分。在这条边界线的最南端是中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东兴,它距离越南首都河内仅308公里,是中国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来到这里的人会感到,“界”的概念从未如此强烈。从1890年的“大清一号界碑”到2004年中越北部湾划界,“界”似乎承载着中越两国太多的恩怨、历史与未来。

界碑最密集的陆地边界线

一到东兴,最明显的是边境城市的氛围。在东兴口岸附近的商业街上,商铺林立,牌匾都是中越两种文字。大街上各种店铺一家靠着一家,随处可见越南生产的皮带、牛角梳、拖鞋以及便宜得让人不敢买的越南仿造的“法国香水”。在这里,除了当地话及各地的方言,时常能听到越南话。然而,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街景远不及一块块冰冷的界碑让人印象深刻。

东兴作为中越边境重镇历史久远。早在清朝,就在这里设置许多界碑。在北仑河入海处的东兴竹山港,也是中国的海岸线与陆防线交汇的零点处,记者看到当年的“大清国一号界碑”。这块古老的界碑高逾1.7米,碑身上“大清国钦州界 光绪拾陆年贰月立”等字样清晰可见,斑驳的青苔色似乎讲述着界碑的百年沧桑。这块碑是2009年在东兴市中越边境北仑河沿线挖掘出土。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和法国在天津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清光绪十六年,由当时的钦州知府与法越官员共同签署“界约”,于此立石约界,称“大清国一号界碑”。 这样的“古董界碑”在广西共有33块,东兴就占8块。

除了老界碑,在东兴可以见到大量新界碑。记者看到大多数界碑有1.2米高。当地边防官员说,这些界碑都是近些年新立的。他说,“中越所立的界碑尺寸相当,但越方的界碑是空心的,中方的界碑都是实心的,而且几乎都是整块的花岗岩,使用寿命至少是100年。”中越边境的勘界和立碑工作直至2009年底才基本完成。整个中越边界界碑达到2000多块,比原先估计的增加400多块,有媒体称中越边界是“界碑最密集、最清晰的陆地边界线”。

在东兴,随处都能看到中越之间留下的印迹。记者来到北仑大桥,一条不宽的河流使得东兴与越南芒街市隔河相望。这座北仑河上的大桥最初是一座由法国提供技术,中国提供物力、人力修建的铁桥。在援越抗美时期,这里是中国向越南提供援助的主要通道。两国关系恶化的时候,由于战火蔓延,不得不毁桥。1978年底,东兴口岸一度关闭。1994年,东兴再次恢复对外开放。如今这座桥变成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横跨在北仑河之上。

东兴不仅位于中越陆路边界的南端,也是与越南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起点。2004年,《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正式生效,这是中国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海洋边界。海上边界的确定使得这里与东南亚周边国家海上联系更紧密。目前,离东兴不远的防城港与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亚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个港口通航。

在防城港区,《环球时报》记者登上广西海警二支队的巡逻艇。海警二支队支队长王景春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海域是北部湾我国管辖海域。此前,中越渔船在这片海域经常产生纠纷,中国渔船时常遭受外国非法船只的武装侵扰。北部湾划界协定生效后,随着口岸扩建,进出的船舶也迅速增加,海警支队开通“海上应急救助绿色通道”,救助各方遇险船只和人员。一名海警战士告诉记者,今年7月,广西海警二支队在白须岩附近海域成功救助一艘遇险的越南运煤船,将 7名越南籍船员成功转移。

1.《零点国界线 中越界碑密布广西小城 国旗彰显边民护国决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零点国界线 中越界碑密布广西小城 国旗彰显边民护国决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2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