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条河(5)
上次说的是“五水”的巴水,也就是今天的灞河。然后一些读者提问。其他四水有没有考证?同样,历史学家冯永轩在《五水五水人——晋代南北朝史札记》一文中也有详细考证:
第二,水。《水镜注》曰:“出江夏蕲春北山,南通其郡西,南至歧口,南入河。”《通鉴》胡三省注:“水首溺,枝西南流,过山出中间。”这些说法不清楚。实际上,淇水,又名淇河,发源于蕲春县东北部的刘思山,流入桐梓河(故淇水也称桐梓河),西南流入白猫河和泥河,在该县西部的歧口汇入河流(应该说是流入八里河)。还有人说这水源于东北大夫山,一水两源。
第三,希望有水。就是现在的泔水,发源于英山县西南部,当地人叫英山河。流经罗田,向西南流动后,称为罗岭河。穿越砒石的石头叫砒石河,古河,也叫界河。入习水县,称习水(习水),入兰溪镇河。
根据冯永轩的考证,就河流命名而言,淇水和习水是两条不同的河流。不过黄冈人都知道,习水县以前叫岐水县。单从县名来说,习水和习水的历史基本是一个东西,指的是同一个县(当然分区也不完全等同)。这段历史怎么解释清楚?
然后,结合《习水县志》(1992年版)中的“大事记”(第6-12页),了解湖北省习水县地名演变的历史,并简要总结如下:
1.刘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设立浠水县、蕲水县(今属浠水一部),隶属禹州昔阳县。(此时习水县和祁水县平行)
2.元嘉三十年(453年),八河口至梧州一带的华侨划为萧宁县,习水西部划给萧宁。
3.梁潇元年(520年),浠水划归永安县,属香洲(州在今大武县以东),郡名改浠水。(从此汉字多了一个字,特指一条河,一个县)
4.唐武德四年(621年),郡名习水改为兰溪。
5.唐天宝元年(742年),郡名兰溪改为蕲水。
6.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为帝,开国名“田文”,改称“治平”,都城设在蕲水县。(这个时候,祁水不是县,而是田湾国的首都)
7.民国22年(1933年)6月1日,由孔庚提议,经省政府批准,岐水县改称习水县。
从《习水县志》中的“建筑区划”(第40-41页)可以进一步了解习水与周边难以割舍的县市关系:
1.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立蕲春县,浠水县归蕲春县管辖。
2.东晋太原三年(378年),蕲春县因避晋孝帝阿春母姓,改祁阳县。
3.元佑八年(1093年),位于蕲水县北部的石桥镇划归罗田县。
4.郑铮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灭汉(陈友谅部),改周琦路为周琦府,治蕲春,从蠡湖至蕲水郡,传遍全省。西河以东(今习水县以东)从蕲春县分出,并入蕲水县。
5.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蕲水县划归黄州政府。
6.1951年,黄冈特区(今黄冈市)将蕲春县管辖的三花州和黄冈县管辖的马岐山划归习水县。
7.1952年,黄冈特区(今黄冈市)将团皮区的三岗、诱乡划归习水县管辖,将关口区的盐澳、唐雪乡划归罗田县管辖,将蕲春一半的凌洁街(11户)全部划归蕲春县管辖。
至此,包括赤顶水、西归水在内的“五水”下次就要分解了。
1.《蕲水 希水、浠水、蕲水, 你分得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蕲水 希水、浠水、蕲水, 你分得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28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