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上游,随处可见青青的山,蓝蓝的水和白白的沙滩。 曹凌云 摄
瓯江上游,青山绿水,白沙滩随处可见。曹灵芸
曹凌云手绘的瓯江流域地图上,瓯江就像一棵倾斜的大榕树。
在曹灵芸手绘的瓯江流域地图上,瓯江就像一棵大斜榕树。
一路上,曹灵芸经常坐在路边的小亭里休息,和受访者聊了很久。在等待出版社送新书的同时,曹灵芸等人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他的《天天读瓯江》被浙江省作协列为“2016年度优秀文学创作支持工程”。
从2014年春天开始,他的“瓯江一日游”持续了两年多,走遍了瓯江流域的山川,走进了瓯江的深处时光。他精心收藏,精心梳理,终于在2016年金秋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800里长、浩浩荡荡的瓯江一路向东流,孕育了两岸灿烂的人文历史。她是一条贯穿浙江西南部的商业、文化和生活的河流。作为我们的城市,《走瓯江》实际上是全省第一部以文化步行的形式系统反映瓯江流域人文地理的专著,无疑是瓯江儿女送给母亲河的沉重礼物。
我认为事故的开始是一次美好的相遇
曹灵运在《走瓯江》的序言中写道:“写这本书纯属偶然。”
那是2014年3月。为了宣传我省刚刚起步的“五水治理”,并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解读,我报《文化周刊》推出了一系列大型水文化报道栏目,名为“瓯水追求”。时任龙湾区文联主席的曹灵芸成为周刊编辑稿件的对象。
龙湾,位于瓯江口,是曹灵芸工作生活十几年的地方。他当时有点犹豫,但还是接受了合同。几个星期后,他写了《龙湾状元老街》。他在庄园镇工作了8年,熟悉那里每个村庄的每一条街道。
然后,他写了龙湾的周浦老街,过去熟悉的老大门和繁华的商店,他写得很好。然后,他走出龙湾,来到这座城市,写下了蒋斌路和姜欣雨。他说,看到这些手稿陆续出版,一股写作的激情油然而生,他发现自己上瘾了,却停不下来,甚至写出了味道。
就在写这一系列日读之前,他的长篇纪实散文《我舅舅的半个世纪》刚出版,被北京某影视公司吸引,请他改编成电视剧。这样就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你是想继续你的一天,还是想改编剧本?当时他很纠结。
这时候他认识了很多熟人朋友,很多人都夸他这一系列文章写得好。他开心的时候,心里升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去瓯江读书,从源头做起,一路走到河口。这个愿望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就这样,他决定放弃把《半个世纪大叔》改编成电视剧的机会,开始全心全意地“走瓯江”。
现在回想起来,曹灵芸说:“虽然是始料未及,但似乎注定要这样走下去。这可能是命运,这是一种幸运而美好的尴尬。”
看似熟悉的瓯江好陌生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源自丽水清远龙泉交界处的猫猫尖。干流上游叫龙泉溪,中游叫大溪,下游叫瓯江。她流经龙泉、云和、莲都、青田、永嘉、鹿城、乐清,在龙湾流入东海。沿路有许多支流。流域面积500多平方公里的支流有小溪、宋寅河、宣平河、小安溪河、濠溪河和楠溪江。
楠溪江是瓯江的第二大支流。曹灵运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楠溪江畔度过的。溪水清澈,滋养着他敏感的心;溪水潺潺,流淌在他青春的梦里。18岁因父亲的工作离开永嘉,但作品中始终流淌着楠溪江美丽的影子。他说:“我对楠溪江的感情就像塞在我心里的千茧,有无尽的丝;就像沙滩森林里的草,无论用什么刀砍都砍不到。”
18岁后来到龙湾,在那里学习,毕业,工作,成家立业。他经常沿河散步,看潮起潮落,看鸟儿来来去去……瓯江,对他来说是那么熟悉。
然而,在2014年春天,当他背起背包,踏上寻找瓯江源头的道路,开始他庞大的“天工程”时,他说:“我突然发现了我的肤浅。对漓江人文历史不太了解,对漓江资源环境不太了解,对漓江治理开发不太了解。”耶!对于这条母亲河,在她身边生活了几代的人,有多少是不熟悉不陌生的?意识到这一点,埋藏在曹灵芸心中的探索瓯江之谜并与更多人分享的激情被点燃了。
这两年,他几乎利用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走瓯江干流,然后走瓯江支流,如松阴溪、濠溪、浦江、古曦、西溪、乌牛溪等。在每一天之前,他选择要点,联系受访者,做作业,开始,到达,和面试。回来后,他工作,写作,重新选分,重新开始…在别人眼里,几乎是精疲力尽,痛苦不堪,但他却陶醉其中,乐在其中。
一路辛苦的走着,一路充满收获
曹灵芸在瓯江读书的时候很“拼”的。他遇到过很多危险的情况:他去了小西上游静宁的回民寺村,那里有一条路,但是在建,车过不去。他不得不拐向一条高高的山路,在悬崖边上蜿蜒盘旋,有时车子还要压着路上的柴火才能通过。到了齐木山北坡的回泉山,发现回民寺村,他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
在去瓯江支流朴树河上游的桂川村的路上,他发现通往那里的路遇到了泥石流,泥石流全在空下面,只有一层薄薄的混凝土。同行业的人纷纷下车,他一个人开车经过薄薄的水泥地面。采访结束后,他还是从这条悬空路往回开。问他:“那时候你害怕吗?”他说:也是出汗!
去年夏天,他和妻子在瓯江最大支流小溪上游的东农村采访。突然,他们接到自己小区物业的电话,说他家漏水,很厉害。三楼和电梯间全是水。但是,他已经联系了大君村,于是命令物业关掉水电总开关,清理电梯,并对楼下业主说了很多好话,承诺全部赔偿。之后他还是坚持原路旅行,完成了原路采访。回家后发现家里水管爆裂,地板泡太久,彻底报废...我家里人都跟他抱怨:就因为你天天去采访“水,水,水”,估计惹怒了龙主,造成大洪水淹了我家。
但在曹灵芸看来,这些努力又怎么能和他一路丰收相比呢?
他收集了大量他想埋葬的第一手材料。比如瓯江沿岸的居民中,从事摸沙摸柴、沉木摸灰等职业的人就那么多。什么是“摸沙子打柴”?即瓯江洪水过后,从瓯江上游漂下来的大块柴火会堆积在河滩上,这些柴火被称为“沙柴”。什么叫“触尘”?经过多年的腐烂,瓯江两岸山上的落叶变成了灰色的小碎片,被山川冲刷到小溪里,然后随着小溪漂到了水面。通过水流的漩涡,漂浮的物体聚集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天空灰”。“天灰”一碰就能卖给盐场。海水干盐要经过“天灰”过滤后才能干燥成盐晶体。
一路上,他采访了不少于600名专家、学者、知识分子和群众,其中许多人成了他的朋友。有一段时间,他几乎成了市文联办公室的信访接待处。他在白班采访的很多基层群众都来找他反映当地大大小小的问题。
让他特别感动的是青田一个村子里的一个农妇。他去采访的时候,当地的宣传委员帮他联系了村里的老书记。但是到了那里打电话给书记,书记说他打麻将,没时间陪他,就让他去找村长。他找到了村长,村长也在打麻将。他愣住了。他对这里不熟悉,所以他不得不坐在桥上。这时,一个村姑走过桥,两人面面相觑。当她问起他时,她带着丈夫陪着他。后来,村姑离开曹灵芸去吃饭,留在她家。第二天,当他出发时,农民给他带来了一大袋花生,这是她自己种的。
一路走来,这些小故事成了曹灵芸难忘的回忆。
受益于瓯江的人们,
请珍惜我们的母亲河
作家冯骥才说:人类的源头在于河流的源头,人类的历史在河流中流淌。
曹灵芸在瓯江边散步也有同样的感受:在瓯江流域,小到一朵花一条虫,大到连绵不断的森林和城市,都是靠这条母亲河。瓯江两岸人民源于瓯江,并从中受益。
走在瓯江上游,他经常看到的是:碧水青山,阳光灿烂的日子,美丽的土地。水浅了会露出白色的河堤。远眺高山上的瓯江,星罗棋布的湖泊犹如断断续续的蓝色珍珠串。他说“蓝”本来是瓯江的原色,但从七八十年代起,生活在瓯江下游的人们就看不到、享受不到了。这当然是人为的。
他也悲哀地发现,瓯江水质恶化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瓯江下游。他说:他读瓯江是从一个审美的、激情的、感性的角度,但往往带来的是丑陋的、冰冷的、理性的思考。沿海很多人表示痛惜瓯江,用气话发泄不满。但是这样发泄有什么用?
于是,他整理了自己的日记,力求真实地展现瓯江的现状和历史。他希望用自己的话语唤醒人们对母亲河的珍惜,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河的慷慨馈赠。
手稿完成后,他按照110万的比例画了一张瓯江流域的手绘地图,详细展示了他走过的河流和地名。他发现瓯江就像一棵茂盛的榕树斜着生长。几千年来,就是这棵参天大树默默遮蔽了我们,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瓯江儿女...
1.《瓯江 走进瓯江的时光深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瓯江 走进瓯江的时光深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33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