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24日,柏林电影节举行了简短的颁奖仪式,电影节所有奖项一一颁发。最终来自罗马尼亚女导演阿迪娜·萍泰利的长片处女作《不要碰我》拿到了金熊奖,最后登场的《面目》得到了评委会大奖。“揭幕狗年”的《犬之岛》为韦斯·安德森拿下了最佳导演奖。而《女继承人》和《祈祷》分别拿下了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墨西哥电影《博物馆》得到了最佳编剧奖,而最佳艺术贡献奖(服装和美术设计)则被《多甫拉托夫》收入囊中。
虽然说《不要碰我》获得金熊奖,在场刊评分方面是一个冷门,但是站在电影节的角度上说,这却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电影《犬之岛》
该片场刊得分1.5分,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排名倒数第二的影片。虽然口碑不佳,但却充满了导演私人的表达。整部影片的剧本只有二十几页,导演在片中给出了大量的留白和情绪化的镜头。这也就意味着,整部影片用了一种主观的、形而上的、音画语言的方式,构筑了整个戏剧空间。故事、人物、矛盾、冲突,等等戏剧性的元素,并不是这部电影的追求。而且导演阿迪娜·萍泰利还在电影中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这就让整部电影更加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灵动感和艺术感。所以,这么一部无法用常规方式衡量、评价、批评的影片得到金熊奖,不仅可以说是名至实归,也可以说是评委会对于这个日趋套路化、可以预期化的电影界的“拨乱反正”。
电影《面目》
而得到评委会奖的《面目》,则是一部对社会、宗教和人生进行诘问的影片。在故事中,到底是去相信石头做的耶稣像的神性,还是通过媒介制作一个具备神性的普通人,成为了社会的选择。而得到表演类奖项的《女继承人》和《祈祷》,在某种程度上均属于一个类型的影片:以情节作为推动力,以表演来展现人物内心。换而言之,这两部影片,具有典型的戏剧化的特征和戏剧美学。虽然说此类影片在“电影性”上不如《不要碰我》那般彻底,但在剖析社会和人物方面,却又不会有过多的“理解困难”的地方,因此这样的影片还是整个电影圈的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不要碰我》和《面目》的导演,都是女性。可以说,女性导演在本届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再关注一下华语电影。在论坛单元大放异彩的《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的遗作。我们在感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或许更加能意识到,电影首先是商业、妥协,是和制片人、监制、投资方的角力。在最后才是导演的作品,他的个人表达。其实,是这个屡屡创造票房奇迹的市场没有给这种私人化的影片太多的空间。从在柏林大放异彩的《盲井》到《十七岁单车》里乡村少年的城市生活,再到去年的《路边野餐》和今年的《大象席地而坐》。中国电影从来就不缺少对于现实的表达和描绘,更加不缺乏导演对于电影这门艺术形式本身语汇的探究——这类电影缺少的,是一个包容度更大的市场,以及对于影片有着合理认知的“电影消费者”。
作为艺术的种类和手段,电影不仅仅是《战狼2》、《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这种大制作的续集,也仅仅是魔幻故事、个人英雄主义的载体。电影更是一种对于现实的记录手段、更是一种体察生活的平台,对于现实的物质世界进行“还原”的方法。优秀的、非商业的华语电影需要一个合理的市场对其进行容纳和包括。眼下的情况是,虽然我们的春节档体量创下了无数的世界第一,但这个市场并不完全合理,一方面是影迷厌恶上映影片质量低下,另一方面是足够优秀的影片没有上映的空间。虽然艺术院线已经初具规模,但尚未成型,覆盖范围也不够全面。很多优秀的影片,没有排片、没有好的时间段,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只能期待,更多优秀作品的培养,和时间的孕育,可以让这个国家的影迷与市场变的更加理性,从而为艺术电影——以及拍摄艺术电影的导演——争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比较于戛纳和威尼斯,柏林一直擅长于为电影小国发声。今年得到大奖的影片来自罗马尼亚,还是一部处女作。而在这十年时间里,巴西、秘鲁、土耳其、伊朗等国家,都在柏林拿到过最高奖。这足以见得柏林骄傲而又坚定地不断挖掘“电影小国”的优秀影片。虽然说,影片质量没有绝对好坏,场刊评分也并不是获奖的标准,但是,对于这些电影工业并不发达,电影基础并不雄厚的国家,金熊奖是雪中送炭的肯定——无论是在文化层面还是在国家荣耀层面——这个奖项所带来的,并不是一部获奖片这么简单,而是对于整个国家电影发展的肯定与支持。
1.《2018柏林电影节闭幕 什么样的影片能得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8柏林电影节闭幕 什么样的影片能得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380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