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人民的衣食住行在当时就像一首民歌一样简单:“四口袋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几户人家一个村,走亲戚朋友要看步数。”
中山装取代了西装和旗袍
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仍然保持着民国的风格。50年代以后,穿衣与革命紧密相连。在当时,拥有一套羊毛中山装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在中山装的右上方口袋里插一支甚至两支钢笔是知识和文化的象征。
后来,中山装引起了一些年轻学生的注意。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春装”、“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微改进的中山装,就是领口加宽,翻领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的共和国领导人毛泽东特别喜欢穿这种款式的中山装。在开国大典上,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登上天安门门,毛泽东和他身边穿着中山装的领导人的形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后来国外有人把这种款式的中山装称为“毛式中山装”。
50年代穿着中山装送信的快递员▼
标准婚纱照20世纪50年代,中山组装了一件大花夹克▼
时尚的女干部“列宁装”
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就有童谣,里面说:进了一个房间,天就亮了,有大花坛,女孩子穿花衣服,男孩子穿列宁装。
新中国成立之初,苏服成为革命的象征,深深影响了城市居民。“列宁装”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列宁的服装原本是男式夹克,但在中国演变成女装,成为与中山装同名的革命性“时尚”。穿列宁的衣服,这是公认的苏联风格的衣服,形式新颖,思想进步。列宁的衣服一度成为机关女干部的典型服装,所以也叫“干部服”。
“列宁装”或多或少都有装饰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腰带的作用有助于凸显女性的身体线条。
这件衣服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推崇和青睐的“时尚”。穿列宁装留短发是当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朴实干练英气。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曾经是列宁服装的模特,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年轻女孩爱上工作服
1949年以后,工人阶级在生产领域的地位提高了,劳动是最光荣的,朴素是时尚,穿工装成了一种光荣。年轻女孩曾经爱上过男人的吊带裤、工装裤、格子衬衫。
工作服是绑带式的,胸前有一个口袋。与之配套的一般是前檐工作帽的圆顶,橡胶底布鞋,多为手工制作。此外,草绿色帆布为表层、橡胶为底层的“胶鞋”因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穿用而被命名为“解放鞋”,并在这一时期得到城市人的广泛使用和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丝绸面料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因此,参加工作的妇女和女学生抛弃缎子,用具有农民文化特色的花布制作棉衣,以示与工农的亲近。穿小棉袄时,为了保持递进形象,防止脏棉衣(以免频繁拆洗),一般在外面穿单层罩衫。在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妇女用列宁的衣服作为罩衫。
燕子穿花衣服:“布拉吉”
1955年5月17日,《上海青年报》刊登了署名“启新”的文章《支持女生穿花衣》。文章认为现在有条件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是女生的衣服大多是“制服”,有的女生都是蓝色的。我们不仅要把我们的国家打扮成一个鲜花盛开的大花园,而且要把我们的女孩打扮成一朵花和一块宝石。最后文章呼吁:姑娘们,大胆穿花衣吧!
当电影《护士日记》中的女护士简·苏华哼着“小燕子每年春天都来这里”时,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男人也为这个有点小资的漂亮护士着迷。
1956年,人们的生活日益改善,流行的颜色从蓝色和灰色变成了丰富多彩。从苏联进口的连衣裙“Blagi”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宽松的短袖、百褶裙、简单的圆领、碎花、格子和条纹、腰部有布带。
街巷、工地、知名女性、名人、基层女工都经过了“布拉吉”,连幼儿园的小女孩都会有自己的“布拉吉”。女性中几乎有一个“Blagi”。一群年轻的女孩,满脸笑容,充满青春活力和革命激情,留着黑色大辫子或刘海的短发,戴着梅绮和五颜六色的“布拉吉”。
这些时装里有照片吗?赶紧去相册里找那些年轻的回忆!
刘清供稿
@所有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1.《列宁装 50年代的“时装”记忆:来看看当年的你有多时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列宁装 50年代的“时装”记忆:来看看当年的你有多时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39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