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书画乱展
文|范已经
发表于《艺术市场》杂志2019年7月号
【一个书画展览的味道,从一篇序言就能看出来。没有一个好的序言,展览就很难完美。】
范一直
散文作家
最近,应一位策展朋友的邀请,作者为两位画家联合举办的展览写了一篇简短的序言。此前,他还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书法家展览写了序言。我不是书画圈的人,也不是艺术评论家。写序言是朋友的要求,很难推脱,我也不亲自签名。但平时“说话画图累”,经常观察各级各类书画展览。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对当前书画展览前言中的混乱有一些感触。
首先是“赤膊展”。基层书画组织举办的一些展览,有时没有前言,被戏称为“赤膊展”。不知道《会展科学》中“前言”的设定有没有什么规定。对于一个正式的展览,无论是主题展、个展还是“专题展”,前言都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展览的起源和目的、展览内容的概况或特点、组织者的期望等。,让观众对展览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或大致的定位。好的前言对展览有“点睛之笔”或“导向”的作用。像新闻导语一样,简要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否则,参观者可能只看到展品的木头,却很难看到展览的森林。“赤膊上阵”的现象,可能是主办方的疏忽或轻视造成的,也可能是“制墨人”不会“跳舞”造成的。遇到“赤膊展”,感觉有点像撞上“无头尸”...而一个不看序言的参展商,一般都是来展厅“搞笑”的。
第二,文字冗长。千言万语,一个大版,即使内容不错,也会有几个访问者有耐心站着看完。一般观众看一个不算大的展览,一般需要40到50分钟。他站着读五六分钟序言的可能性极小。鲁迅的《第十八届美术学会杂文展》只有370字。他为收藏《木雕史》所作的“小引用”只有720字。作者写的书画展览序言,篇幅不超过300字。邓公说“学习理论要精炼有用”,展览的前言也要力求精炼有用。前言作为实用文体之一,多少有些描写性,描写性词语的首要是准确、简洁。写作的简洁性和精确性离不开文言文的基本功。借助文言文,同样的内容相比简单的现代汉语可以节省1/3左右的空间。比如鲁迅的《北平笔记序》,文言文写的,简洁。书画本身继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果前言能吸收古代汉语的精华,那就锦上添花了。理想的序言是优雅的。汪曾祺的散文集《乔普集》出版时,按照出版社的约定写了一句“口号”:“求雅少饰,如行云流水。初春和深秋的新韭菜味道差不多。”优雅的味道,不新鲜,也不难。
第三,内容复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充斥着官僚或陈词滥调。如果官办展在这里是必然的,那就应该够了,能避免就避免。观众开始欣赏艺术,而不是听当前的政治报道。第二,把应该放在书画家个人简介里的内容放在前言里。如果你参加过任何级别的展览,获得过任何奖项,在艺术团体中担任过职位,等等。,你应该炫耀自己,不要看。观众想从前面的文字中了解到的是展览或艺术风格的概述,而不是个人荣誉或头衔。第三,太学术或者太文艺。前言面向大众,以介绍为主,不宜学术讨论。即使涉及专业话题,也要简单解释。序言有文采就好。如果文风过度,成为“散文诗”,就失去了序言的“初心”。第四,致谢单位清单很长,前言变成半封感谢信。举办一个展览并不容易,需要各方的支持,但致谢的对象可以体现在“展览标准”中的协办单位或赞助商名单中,无需在前言中列出。
当有一定规格的展览时,策展人通常有“学术主持人”或“艺术总监”,撰写前言应该是其职责的应有之义。笔者以展览前言中的混乱为例,希望主办方不仅关心展品的收集、选择和展示,也要重视前言。一个书画展览的味道,从一篇序言就可以看出来。没有一个好的序言,展览就很难完美。用吴语来说,前言至少是一个展览的“表象”。
将近40年前,我还是个文艺少年的时候,在长硕的故乡安吉县文化中心,看到潘天寿的弟子李大真先生的画展。画家写的序言短小精悍,口若悬河,有六朝小品的韵味,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后来,我和李先生成了朋友...
书画展览的序言虽然有一定的书写规则,但非常人物的书写却没有规则。鲁迅先生一生对艺术有着深深的眷恋,他有几个关于画展(或画册)的“语录”,不属于那种刻板印象,理解和写作都很出色。比如我有一种“习题展”的感觉:“现在新的、年轻的、不知名的作家的作品都站在这里,以清醒的意识和强大的努力,在阴霾中显露出日益生长的蓬勃新芽。自然这是很年轻的。但是,它只是年轻,所以希望在这一边。”(《第十八届美术学会征文展介绍》)堪称传世金句,激励艺术界新人。
|编辑:王晓贤|
1.《书画展前言 书画展前言乱象丨范一直专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书画展前言 书画展前言乱象丨范一直专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422279.html